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1.
磷肥用量对强筋和弱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试验结果表明 ,在豫北地区高产麦田 ,增施磷肥能够促进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的生长发育 ,并提高其产量 ;对 2类小麦籽粒容重、强筋小麦角质率没有明显影响 ,但可使弱筋小麦角质率提高 ,2类小麦籽粒黑胚率均有所增加 ;增施磷肥对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没有影响 ,使弱筋小麦营养品质下降 ;2类小麦的加工品质均明显改善 ;综合考虑 ,豫北地区高产麦田磷 (P2 O5)用量以 90~ 1 80kg/hm2 为宜。  相似文献   
12.
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以单施纯氮270 kg/hm2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秸秆还田+纯氮减量10%(J)、秸秆还田+猪粪45 m3/hm2+纯氮减量15%(JF)、秸秆还田+沼液60 m3/hm2+纯氮减量15%(JZ))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总体上,各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提高了小麦总茎数(JF处理除外);JZ、JF、J处理分别在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拔节期、抽穗期,越冬期、拔节期显著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各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均能提高叶片Fv/Fm值,拔节期J处理效果最好,抽穗期JZ处理效果最好;各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均能提高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净光合速率,其中JZ处理效果最显著。各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的穗粒数、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CK,JF和J处理的千粒质量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JZ、JF、J处理分别增产13.86%、10.82%、8.21%。说明,在小麦栽培中用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是可行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3.
试验结果表明 ,在豫北地区高产麦田 ,增施磷肥能够促进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的生长发育 ,并提高其产量 ;对 2类小麦籽粒容重、强筋小麦角质率没有明显影响 ,但可使弱筋小麦角质率提高 ,2类小麦籽粒黑胚率均有所增加 ;增施磷肥对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没有影响 ,使弱筋小麦营养品质下降 ;2类小麦的加工品质均明显改善 ;综合考虑 ,豫北地区高产麦田磷 (P2 O5)用量以 90~ 1 80kg/hm2 为宜。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地区麦玉周年土壤肥力与玉米产量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测定麦玉周年成熟期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脲酶活性均与玉米产量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对玉米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_(1y)=0.422),其次是微生物量氮(P_(6y)=0.381)和全氮(P_(2y)=0.254),三者的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对提高玉米产量起到促进作用。从决策系数绝对值大小可以得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对玉米产量的综合排序为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氮全氮,土壤有机质的决策系数最大且为正值,说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麦玉两熟制农田玉米产量的主要决策指标。  相似文献   
15.
化学调控剂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抗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偃22是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之一,具有一定的耐条锈病性。为了明确小偃22耐条锈病性的生理机制,为利用生理指标变化进行耐病性小麦品种的鉴定提供依据,以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小种接种小偃22和对照品种铭贤169,用LI6400型光合系统仪分别对小麦发病旗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指标的日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受条锈菌侵染后,小偃22和铭贤169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与健叶相比均有所变化,表现为光合速率降低,细胞间隙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有所升高。小偃22病叶的水分代谢较健叶的变化幅度小于铭贤169,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幅度与铭贤169差异明显,说明小偃22感病后能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较低的蒸腾速率,起到一定的生理补偿作用,以降低条锈菌侵染造成的危害,进而起到较好的抗病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测定小麦开花期旗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等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小麦开花期旗叶光合特性与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对地上部干物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_(1y)=0.900),其次是最大光化学效率(P_(9y)=-0.377)和胞间CO_2浓度(P_(3y)=0.263),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的通径系数都为正值,表明均对地上部干物质量起促进作用,最大光化学效率的通径系数为负值,表明对地上部干物质量起抑制作用。胞间CO_2浓度通过净光合速率对因变量的间接负作用较大(间接通径系数为-0.680),说明胞间CO_2浓度通过净光合速率对因变量的影响较大。从决策系数绝对值大小可以得出,旗叶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和胞间CO_2浓度对地上部干物质影响的综合排序为旗叶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胞间CO_2浓度,旗叶净光合速率值最大且为正值,说明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是控制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的最主要促进因子。  相似文献   
17.
研究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的高产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相配套。以当地群众习惯播期10月5日为基数,结合麦玉两熟的生产实际,差值5d,再设5个播期处理;以当地群众习惯播量10蛞为基数,差值25%前后再各设2个播量处理,共设试验小区30个,进行组合优选。结果表明:在豫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最佳播期范围为10月5-15日,最佳播量范围为7.5~12.5kg/亩。播期10月10日、播量10kg/亩组合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合理耕层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指标,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实施了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RS)和常规旋耕(RT)3种耕作方式,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根据土壤湿润层有效含水量各设置3种灌水控制下限,高灌水控制下限为60%(H)、中灌水控制下限为50%(M)和低灌水控制下限为40%(L),通过对土壤和作物生长指标及产量的测定,分析各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T和ST+RS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且以深松+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佳;与RT相比,ST和ST+RS处理0~40 cm平均土壤容重降低5.0%和6.0%,土壤孔隙度增加6.9%和8.0%,田间持水量增加6.2%和12.8%,饱和含水量增加6.2%和5.7%。耕作方式与灌水处理互作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周年0~100 cm土层的储水量。ST和ST+RS处理0~100 cm土层储水量较RT分别增加11.0%和15.8%,高水分、中水分处理较低水分处理分别增加18.1%和11.1%。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著,其中,ST和ST+RS处理周年产量较RT分别平均增加9.2%和15.5%,WUE平均提高11.2%和15.3%;灌水处理同样对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著,产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增加而增加,即高水分中水分低水分,而WUE则以中水分处理最高。因此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秸秆还田辅以适宜灌水控制下限是较为理想的栽培措施,有利于土壤耕层合理构建,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9.
麦秸还田对夏玉米田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试验,对目前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麦秸还田与否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性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以寻求最佳耕作措施。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各处理麦收后的肥力基础一致。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各期各处理平均值比较表明:麦秸不还田+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绝对值降低了1.24~2.11 g/kg,相对值降低了9.01%~15.31%,麦秸还田处理比麦秸不还田处理平均增产10.54%,单位面积产量以处理③最高,其次为处理①。  相似文献   
20.
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小麦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高产田,不但要求高肥力的土壤基础、优良品种,还要配合科学地应变管理技术.其中行距配置方式是一方面.以往这方面虽有研究,但大部分是在中产水平区进行的,而有关亩产500 kg以上小麦的最佳行距配置报道较少.为此,1998~1999年度进行了该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