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0篇
  16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2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高于翻耕稻,其成熟期0~5 cm土层的根重、根重密度和5~10 cm、10~20 cm土层的比根长也比翻耕稻高。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成熟期0~5 cm土层的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高于翻耕稻,其最高分蘖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40.72%、13.81%;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最高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54.56%、19.53%、2.80%和12.59%、24.06%、74.19%,其孕穗期的地上部32P的转运率比翻耕稻平均增加13.68%,而其根系残留率比翻耕稻平均降低10.22%。无论移栽或直播,免耕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稻低,但其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稻。在直播和移栽条件下,免耕稻的产量平均分别为8979.0 kg·ha-1和8588.0 kg·ha-1,比翻耕稻分别增产2.30%和1.19%,但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结论】免耕稻相对于翻耕稻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是其根系特性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52.
为探明耕作、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对水稻土硫素状况的影响,研究了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稻作制、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位对水稻土全硫及有效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制间,耕层土壤全硫含量以稻-稻-冬泡最高,稻-稻-冬绿次之,稻-稻-冬油最低;有效硫含量则以冬绿处理最高,冬泡处理最低;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之间,耕层土壤全硫含量为常量有机肥处理最高,高量有机肥处理居中,化肥处理最低.高地下水位能提高土壤中全硫含量,但不利于土壤硫的有效化.  相似文献   
53.
湖南省丘岗红壤抗冲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湖南省丘岗红壤抗冲性能随成土母质、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规律,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装置,对不同母质发育而成的丘岗红壤的抗冲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丘岗红壤表土层0-4cm土壤抗冲性主要受植被类型的影响,受母质特性影响较小。亚表层土壤抗冲性受母质影响较大,抗冲系数随土壤物理性粘粒及游离氧化铁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壤利用类型对土壤抗冲性有较大影响,耕地A,B两发生层的土壤抗冲系数远小于相同母质林地相应发生土层。花岗岩红壤较高的土壤发育程度能一定程度提高其表层及亚表层土壤的抗冲性,但植被是其抵抗外来侵蚀的主要屏障。  相似文献   
54.
两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物质生产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洪亭  冯跃华  何腾兵  李云  武彪  王小艳 《作物学报》2013,39(12):2238-2246
定量分析超级杂交水稻若干群体指标的动态特征,以期为其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大田条件下,以超级杂交水稻准两优527、Q优6号和对照品种II优838为试材,通过连续测定干物质和叶面积,建立了水稻群体干物质和相对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进而以群体干物质和相对叶面积指数模型为基础,分析了超级杂交水稻作物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光合势、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水稻快增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作物生长率(CGR)随移栽后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其快增期的CGR较大。与对照相比,超级杂交水稻相对生长率(RGR)表现出上升快、峰值大、下降快的特点。准两优527在移栽后23 d至成熟期高于对照,Q优6号的RGR在移栽后43 d以前低于对照,移栽后43 d至113 d高于对照,两者在移栽后113 d至成熟期的RGR相差不大。不同水稻净同化率(NAR)随移栽后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最大NAR出现在移栽后43~53 d。总光合势与快增期光合势及与快增期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个超级杂交水稻叶面积比率(LAR)在移栽后23 d至43 d迅速下降,移栽后43 d至73 d缓慢下降,移栽后73 d至成熟期快速下降,其快增期的LAR较大。  相似文献   
55.
生态及栽培因子对烤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烤烟干物质积累状况是反映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对优质烤烟的生产提供参考,综述了烤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一般规律,以及主要生态因子(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温度、光照、降水)和栽培因子(移栽期、种植密度、灌水、化学肥料、有机肥及生长调节剂)对烤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淹水历时与排水对夏玉米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防雨棚下测坑试验,研究了不同淹水历时和是否排水对夏玉米叶面积、产量及其性状、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植株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LAI)随着淹水历时增加而急剧减少,与CK(无淹水)相比,排水条件下FD4、FD5、FD6、FD7和FD9绿叶数分别减少12.50%、10.71%、19.64%、32.14%和42.86%,无排水条件下FUD4、FUD5、FUD6分别减少21.43%、37.50%和51.79%;各处理LAI变化幅度类似于绿叶数,与CK相比,排水条件下LAI平均减少21.81%,无排水条件下LAI平均减少38.32%;相同淹水历时条件下,不排水处理对玉米叶面积抑制作用明显高于排水处理。夏玉米穗长、穗粒数、百粒重随着淹水历时增加呈减小趋势,秃尖长呈增大趋势,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减产幅度增加;与CK相比,排水条件下,淹水历时超5d后减产明显增加,淹水历时每增加1d,减产率增加7%左右;无排水的条件下,FUD4、FUD5和FUD6分别减产34.06%、49.64%和58.82%;相同淹水历时4d、5d和6d,排水与否减产率分别相差31.20个百分点、45.57个百分点和40.82个百分点。夏玉米排水指标为:在夏玉米抽雄期排水情况下,淹水历时应低于6d,籽粒产量减幅可控制在5%以内;在没有排水条件下,淹水历时应小于4d,否则减产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57.
2个超级杂交水稻剑叶主脉两侧SPAD值的差异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水稻叶片SPAD值的分布特征,提高基于SPAD值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的精准度,以Q优6号和准两优527为材料,研究了6个不同施氮条件下超级杂交水稻主脉两侧SPAD值的差异表现。结果表明,2个超级杂交水稻剑叶两侧,一侧较为光滑,另一侧较为粗糙,光滑面或粗糙面居左或居右的概率接近50%,且光滑面SPAD值高于粗糙面SPAD值,粗糙面SPAD值的环比增长率绝对值一般高于光滑面。光滑面和粗糙面的SPAD差值主要集中在1.5~3.5之间,此范围内Q优6号和准两优527的次数分布率分别为40.67%和36.4%。SPAD归一化倒数值与施氮量、产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当Q优6号和准两优527的SPAD归一化倒数值为35~40和30~35时,施氮适宜,产量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重视水稻叶片主脉两侧的差异可以提高诊断的精准性,为基于SPAD值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以杂交籼稻内5优5399为材料,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前中期秸秆离田处理的各器官的氮素积累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后期叶的氮素积累、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每穗总粒数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高于秸秆离田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各个时期的器官的氮素积累均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有降低趋势,氮素农学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及产量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秸秆还田和施氮量150kg/hm2条件下,杂交籼稻产量最高,达9758.02kg/hm2,较秸秆离田和不施氮组合增产18.9%,可为该地区水稻的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9.
以杂交籼稻C两优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降低,苗高、叶挺高和根冠比呈降低趋势,叶龄、茎基宽、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分支数和根尖数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叶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重高比呈上升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加,苗高、叶龄和叶挺高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茎基宽、地上部干质量和重高比、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分支数均呈降低趋势,而根冠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隶属函数值分析结果得出,秧龄为55d和播种量为每孔2粒处理下秧苗综合质素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60.
为探明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以内5优5399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秸秆处理和施氮量条件下,研究杂交籼稻的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的产量和总生物量呈先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株高、最高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穗后比例和每穗总粒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而成穗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反。生育后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每穗总粒数较秸秆离田处理分别增加10.9%、2.4%,而秸秆离田处理的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化率、茎叶物质的表观输出量和结实率较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加45.3%、60.3%、41%、1.4%。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水稻最优组合为秸秆还田和施用N 150 kg·hm-2,最高实际产量可达到9 758.02 kg·hm-2,较秸秆离田和不施氮组合增产18.9%。本研究结果为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杂交籼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