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11篇
  2篇
综合类   126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70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6 毫秒
41.
冯辉  姜敬岩 《吉林农业》2011,(10):130-130
笔者通过在基层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农机档案管理方法,为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2.
研究了人工种植光叶紫花苕子对柿园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清耕栽培模式相比,柿树行间种植光叶紫花苕子能降低柿园不同土层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幅度,土壤的透气性和土壤肥力明显改善,果园内东亚小花蝽、中华草蛉、瓢虫等益虫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3.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比较6.9%大膘马、5.8%双氟磺草胺和5%唑啉草酯3种除草剂及其混剂对大麦田杂草的防效以及对大麦的安全性和增产效果。结果表明:6.9%大膘马单剂(禾本科杂草)、5%唑啉草酯1 800 m L/hm~2(禾本科杂草)和5.8%双氟磺草胺150 m L/hm~2(阔叶类杂草)对相应大麦田杂草都有较好的防控作用,鲜重防效率达到91.3%以上,而5%唑啉草酯1 200 m L/hm~2和5.8%双氟磺草胺120 m L/hm~2防效一般,鲜重防效率分别为86.90%和87.1%;6.9%大膘马与5.8%双氟磺草胺混配两类杂草防除效果显著,但对大麦产生3级药害,5%唑啉草酯和5.8%双氟磺草胺混配药效持久,对大麦安全,杂草的鲜重防效率达到92.97%以上,且增产率分别达到9.91%和11.9%。  相似文献   
44.
利用长治地区11个气象观测台站1960—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突变分析、主分量分析等方法,对近54年来长治地区干旱事件的时空异常分布和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长治地区降水的分布特征是东少西多,区域内干旱频繁;长子县是长治地区干旱发生最为频繁、也是近年来旱情趋于严重的地区。从长治降水变化的分布型来看,全区一致旱涝的分布型占主要地位,其所贡献的方差达总方差的70%以上。长治地区降水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周期为准4~14年)和年际变化(周期为准2~4年)2个显著的振荡特征;1972—2013年长治地区降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且从1972年开始可能出现了趋于明显减少的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45.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含不育基因Ms的大白菜细胞核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可育株(MsfMs)为供体亲本,以高代自交系‘a20’(msms)为轮回亲本,采用杂交和连续回交转育方法,利用与不育基因Ms连锁的SCAR标记syau_scr01辅助不育基因Ms选择,成功地将不育基因转育到可育品系‘a20’中,育成了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为100%,植物学性状与自交系‘a20’相近的新核不育系GMS4。选择结果表明syau_scr01选择的准确率为100%,验证了该标记可以用于大白菜核不育系转育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46.
不同棱型大麦品种(系)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的主栽品种和正在培育品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拟合大麦灌浆过程生长曲线,分析其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大麦籽粒灌浆进程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拟合的Logistic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9906,并达到极显著水平;籽粒灌浆过程中缓增期持续时间较长,快增期持续时间次之,渐增期时间较短,快增期平均灌浆速率最高,其最终干物质积累量也明显高于渐增期和缓增期。二棱型品种(系)的3个时期平均灌浆速率(‘驻3’的V1除外)和最终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多棱型品种(系);各品种(系)实际千粒重均低于理论千粒重。在穗数和千粒重协同下,多棱型品种(系)穗粒数高的最终产量高,而二棱型品种(系)穗部籽粒数低于多棱型品种(系),在一定的穗数下,千粒重高的产量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47.
大白菜显性核复等位基因雄性不育恢复基因Msf的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大白菜核复等位基因遗传的雄性不育恢复基因Msf的SSR标记,用基因型为MsfMs的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可育株自交,得到恢复基因型纯合个体MsfMsf。再用其与基因型为msms的自交系‘a20’杂交和连续回交,获得BC4分离群体。筛选了104对SSR引物,获得3个与雄性不育恢复基因Msf连锁的SSR标记syau_m13、syau_m14和BRMS-040。经群体验证和连锁分析,Msf基因位于R07连锁群上,3个标记位于Msf基因的同一侧,距Msf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7、6.7和8.6 cM。  相似文献   
48.
 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spp.)是一类寄生于水稻根部的重要病原线虫,在我国多个省份和地区皆有分布,然而江苏稻区有关该线虫发生和危害鲜有报道。从江苏省农科院水稻实验田采集的水稻根部分离到大量潜根线虫,利用光学和扫描电镜显微观察确定所分离到的线虫优势种群为细尖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mucronata),de-Man形态学数据显示江苏分离群体与其他已报道的H. mucronata分离群体具有一定差异,但基本处于标准模式值范围。分别对ITS-rRNA、28S rRNA D2-D3扩展区、18S rR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OI)和热激蛋白90(Hsp90)序列进行PCR扩增,新获得的H. mucronata ITS序列与中国台湾和比利时分离群体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时比较各分离群体的ITS1、5.8S和ITS2序列碱基变异,显示我国江苏、台湾和比利时群体差异最小。基于28S rRNA D2-D3扩展区、18S rRNA和ITS-rRNA序列构建的贝叶斯和最大似然进化树将潜根线虫划分为3个进化分支,与已报道的其他H. mucronata种群共同位于第二分支。  相似文献   
49.
21个小白菜品种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适宜的花蕾长为2.5~3.5mm,花瓣与花药长度比为1/2~3/4;0.05~0.10 mg.L-1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小孢子胚的发生,高于此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小孢子胚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并使小孢子胚向畸形化发展;0.05mg.L-16-BA 0.10 mg.L-1NAA的配比可以明显提高成熟胚的比例。  相似文献   
50.
为探明小麦淀粉粒蛋白与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对河南省18个主栽小麦品种淀粉粒蛋白进行分离,并对淀粉粒蛋白类型、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个小麦品种分离出了8种主要的淀粉粒蛋白,9种组合带谱,并以组合类型Ⅰ和组合类型Ⅶ所占比例最高,为55.56%,均表现为7条谱带.通过对淀粉粒蛋白条带数量以及谱带光密度总量和淀粉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淀粉粒蛋白光密度总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淀粉粒蛋白表达量影响淀粉的糊化特性.同时选取6个小麦品种,分别采用盐、SDS、蛋白酶对淀粉进行处理后,淀粉峰值黏度显著提高,其中以盐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且不同处理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对处理后淀粉粒蛋白进行电泳分析表明,处理后的条带明显减少,说明处理后小麦淀粉粒蛋白含量下降.综合试验结果,不同小麦品种淀粉粒蛋白表达存在差异,同时淀粉粒蛋白表达量高低影响淀粉峰值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