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水稻精准量化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励 《北方水稻》2010,40(1):1-5,10
在水稻高产优质群体建成规律和栽培调控机理基础上,阐述了水稻生长发育与群体特征的定量指标,制定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适宜基本苗的确定,氮肥运筹和水浆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适时、适量、实用的技术指标。在大面积稻作生产上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中国水稻栽培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一、水稻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水稻生育进程叶龄模式是江苏农学院凌励鸿教授等在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归纳、配套、补充发展而形成,它是将水稻品种按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进行分类,以器管相关生长为生物学依据,叶龄进程为生育诊断指标,建立高光效群体为中心的栽培理论与  相似文献   
13.
施硅量对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迟熟中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硅肥水平对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基施硅肥0~450 kg/hm2范围内,随着施硅量的增加,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先增后降,精米率、回复值有增加的趋势,整精米率显著增加,RVA谱曲线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到达峰值黏度时间呈下降的趋势,消减值则先下降然后上升。施硅对出糙率、透明度无明显影响。适量施硅可以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施硅能提高稻米胶稠度、崩解值,有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的趋势。综合产量和品质性状,以施硅肥225 kg/hm2的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14.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探求能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个方面综合要求的,先进的、适用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水稻栽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水稻科学栽培的创新发展。详述了水稻叶龄模式、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水稻高产优质群体培育的总途径和分阶段的诊断的定量指标。从播栽期、培育壮秧、合理基本苗、行株距、施肥、水分等方面进行了水稻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实践证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和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硅肥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施用多效硅肥可以明显增加单位面积上群体的总颖花量和结实粒数;提高成穗率;提高叶面积指数、粒/叶和粒重/叶;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的生产积累能力;改善茎系结构,提高抗倒伏能力,从而使群体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结果表明,150 kg/hm2硅肥作基肥和分蘖肥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效应较好,而拔节期不同硅肥用量中以225 kg/h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探讨施硅肥和接种纹枯病菌对水稻叶片丙二醛(M 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接菌条件下,硅肥能提高POD、CAT的活性,降低SOD活性,M DA含量略有上升;接菌处理使M DA含量、CAT和POD活性升高,SOD活性降低;接菌和施硅肥处理使SOD活性下降,第4天达最小值,但其活性仍高于接菌未施硅肥处理,其POD、CAT活性第4天达最大值,M DA含量第3、4天达最大值;施硅肥后接菌叶片的上位叶片的SOD、CAT和POD活性与接菌叶片无明显差异。施硅肥能显著降低水稻植株的纹枯病病情指数,提高其对纹枯病的抗病能力,相对防治效果达25.8%。  相似文献   
17.
水稻高产栽培组合优化调控技术,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在人工栽培、机插、机直播等多种稻作方式上建立栽培数学模型,明确关键调控技术和应变决策技术,分析群体质量指标模型,建立组合优化调控技术体系,并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示范推广面积达4×10~4ha,取得显著的增产、增收效益.  相似文献   
18.
根据系统工程最佳模拟理论。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选择主要栽培因子作为决策变量,取得可靠的田间试验数据后,用STC组优栽培系统,建立模型,进行解析和应用。增产效果明显,并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