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6篇
  9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乙酰胆碱缺乏是老年性痴呆症的主要病因。已酰胆碱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介质,它可增强记忆,延缓脑功能衰退。人们在食物中摄取的卵磷脂,可在脑内转化为乙酰胆碱。所以,医学界视卵磷脂为老年性痴呆的克星。目前日本科学家已从蛋黄中提取卵磷脂。作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物。  相似文献   
32.
鸡的呼吸道性疾病,在养鸡生产中是较复杂的,且引起发病的病因较多。病毒或细菌与支原体均可引起。但无论哪种呼吸道疾病发生,从临床症状及鸡群的表现上都难以确定是哪一种呼吸道疾病,诊断很困难。所以,鸡的呼吸道疾病在养鸡生产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类疾病,那么对鸡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3.
儿茶素是茶树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是茶叶的重要功能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正确评价茶叶及其制品中儿茶素含量,了解儿茶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香草醛盐酸比色法、HPLC等方法,研究蔗糖诱导子处理对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蔗糖处理对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茶树愈伤组织还是茶树幼苗经蔗糖处理后其儿茶素含量及组分都有所增加,但是高浓度的蔗糖会抑制茶树愈伤组织的生长,特别是在液体培养的早期添加蔗糖。添加适当浓度的蔗糖能增加茶树愈伤组织中非酯型儿茶素C和EC的含量;蔗糖处理后茶树幼苗中非酯型儿茶素EGC和EC含量明显上升,而酯型儿茶素 EGCG相对含量有所下降。qRT-PCR分析显示蔗糖诱导了茶树幼苗中C4H、CHS、CHI、F3H、LAR、ANR、DFR、F3’H、F3’5’H基因表达,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F3H,其次是ANR、CHS。这进一步证实了F3H、ANR为茶树儿茶素合成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34.
MYB转录因子是一类类黄酮代谢途径的重要调控因子,但是茶树中相关研究依然很少。克隆1条第7亚族R2R3-MYB基因,其开放阅读框为994 bp,编码328个氨基酸。荧光定量分析表明,Cs MYB7-1在茶树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花中表达最高而在根中表达最低;Cs MYB7-1的表达受到甘露醇处理的诱导。过表达Cs MYB7-1的烟草花色和花的形态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症状,但是LC-3Q/MS分析表明过表达Cs MYB7-1基因的烟草花中咖啡奎宁酸和芸香苷含量升高,而山奈酚-3-O-芸香苷的含量降低;荧光定量分析表明,转基因烟草中类黄酮代谢途径中的一些关键基因相对表达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5.
江苏省泗阳县2014年底,肉羊饲养量100万只,肉羊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羊肉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但也存在养殖户以小户居多、饲养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根据全县肉羊发展现状,需要重点发展高架羊床养殖,推广肉羊杂交、人工授精技术,科学配制日粮,合理利用饲料资源,加强饲养管理,以及推广羔羊补饲和早期断奶技术,从而促进泗阳县肉羊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6.
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了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gigas)的核糖体转录间区域 (ITS 1和ITS 2 )及线粒体 16SrDNA和COI基因片段。PCR产物经T 载体连接后进行克隆和测序 ,分别得到长度为 5 4 3、791、5 30和 70 0bp的核苷酸序列。 4个DNA片段的A、T、G和C碱基含量分别为 2 3.5 7%、2 0 .0 7%、2 9.4 7%和 2 6 .89% (ITS 1) ,2 7.4 3%、19.2 2 %、2 7.0 5 %和2 6 .30 % (ITS 2 ) ,2 9.2 5 %、2 9.2 5 %、2 3.0 2 %和 18.4 9% (16SrDNA) ,2 2 .71%、39.4 3%、2 0 .4 3%和 17.4 3% (COI)。实验证明ITS 1和ITS 2引物在贝类中通用性良好。文中同时讨论了 4个序列在我国几种牡蛎的种类鉴别及相关研究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7.
茶树酯型儿茶素生物合成及水解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酯型儿茶素对于茶叶加工产品品质的影响及人类健康的药理功效均高于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合成及水解途径及分子调控机理,既是长期困扰茶业界的重点难题,也是富含原花青素(PAs)或缩合单宁(CAs)植物如葡萄、柿子的未解科学问题之一。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及水解途径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化过程与水解单宁合成具有相似性;没食子酰基葡糖糖(βG)是它们合成的酰基供体,与葡萄糖基转移酶(UGGT)和没食子酰基转移酶(ECGT) 等有关;在茶树中酯型儿茶素很容易被水解酶(GCH)水解为没食子酸和非酯型儿茶素。此外,还综述了国际上有关flavan-3-ols的合成、聚合、糖苷化和甲基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8.
类黄酮是茶树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对决定茶叶品质及其健康功效具有重要作用。利用LC-TOF/MS、qRT-PCR等技术研究了茶树类黄酮合成积累的组织器官特异性。结果显示,茶树不同器官中,鲜叶中的酚酸、儿茶素和黄酮醇化合物种类较多且含量较高,原花青素含量低但种类多,而在根中则相反。从基因表达差异上看,从鲜叶到茎到根,4CL、CHI、F3H and F3’5’H表达依次降低。酶学实验显示,从鲜叶到茎到根,DFR/LAR和ANR酶活在鲜叶和茎中无明显差异,而在根中只检测到微弱的DFR/LAR活性。在不同发育时期鲜叶中,儿茶素含量在一叶中最高,芽其次;黄酮醇的含量在一叶和二叶中较高;花青素的含量随着鲜叶发育依次减少。qRT-PCR结果显示,PAL、C4H、CHS、F3’H、F3’5’H、DFR、LAR和ANR基因的表达与不同发育时期鲜叶中儿茶素和黄酮醇积累规律一致。酶学实验显示,随着鲜叶的发育,DFR/LAR的活性依次降低,ANR的活性呈增高趋势,它们的变化与酯型C和EGC含量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39.
没食子酸衍生物是茶树酚酸中的主要成分,是茶汤中重要的鲜味增强剂,具有抗过敏、抗抑郁和增强认知能力等作用。利用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结合制备高效液相色谱(preparativ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HPLC),从茶树鲜叶中分离制备出高纯度的3-O-没食子酰奎尼酸和β-D-没食子酰葡萄糖,并利用LC/TOF-ESI-MS、1H-NMR和13C-NMR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鉴定。该方法操作简单、纯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40.
茶树新梢中非酯型儿茶素及其合成酶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不同季节茶树新梢不同部位鲜叶中儿茶素组分和非酯型儿茶素合成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茶树新梢上,从芽到第四叶,四种非酯型儿茶素中除了GC外,C、EC和EGC含量均逐步增加;两种非酯型儿茶素合成酶中,DFR/LAR活性呈下降趋势,而ANR在第三叶中达到最高。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部位鲜叶中儿茶素的总量变化与DFR/LAR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与ANR变化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