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间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指数和系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了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系统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壤养分随生育时期而变化,至共生结束,MS,MP两种养地间作模式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2.37%,0.39%,全氮和全钾含量比共生前分别增加了0.76%,11.49%和2.03%,0.26%; MSt, MPt两种耗地作物土壤pH值升高了5.71%,4.34%,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5.56%,2.04%,两者在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MSt减少11.41%、 MPt增加8.03%, MSt增加0.83%、 MPt减少8.50%.与净作相比,MS,MSt, MPt模式下桑叶产量分别提高32.90%,35.50%,13.05%, MP降低10.55%,间作物产量较净作减少,但系统产量总体增加.除花生外,间作下大豆、甘薯、马铃...  相似文献   
32.
为分析圈养幼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向亚成体转变过程中的真菌菌群组成和变化规律,以北京动物园圈养的3只14~36月龄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Mi Seq测序平台分别测定3只大熊猫14、16、21、26、31、36月龄粪便样本的真菌菌群多样性和群落功能。结果表明:(1)3只大熊猫个体间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26月龄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最高;(2)门水平上,3只大熊猫的主要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36月龄与其他月龄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Phragmoplastophyta、unclassified_d__Eukaryota、unclassified_k__Metazoa__Animalia_和unclassified_k__Fungi等,说明不再饲用奶粉的36月龄大熊猫真菌组成发生较大变化;(3)真菌群落功能预测发现3只大熊猫的真菌主要属于腐生营养型。研究结果可为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态健康状况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3.
为研究引进蚕品种“庆丰×正广”的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效果,以“菁松×皓月”为对照,开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结果表明:“庆丰×正广”发育时间短,熟蚕体质量高,张种产茧量高,茧质好。  相似文献   
34.
以椰糠、稻壳、桉树皮为原料,按照不同体积比例配置15种混配基质,并以黄心土为对照,对16种基质进行理化性质和苗木生长状况的分析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最佳配比。结果表明:16种基质电导率为0.19~4.63 ms·cm-1,容重为0.18~0.96 g·cm-3,总孔隙度为63.90%~93.33%,pH 值在4.19~6.27之间,不同基质配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混配基质 S4、S6、S14容重显著低于其他各配比基质及对照组,总孔隙度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配比基质,基质 pH 值为中性偏酸,对蓝花楹幼苗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苗木各生长性状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S4、S6、S14三种混配基质综合得分较高,适合作为蓝花楹幼苗培育的备选基质,但筛选出的三种混配基质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不突出,可能物理性质的优劣是蓝花楹幼苗在基质内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对北京动物园1头非洲象交配、分娩、哺育等一系列繁殖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分析表明影响非洲象繁殖的主要因素有:1)妊娠期间饲养环境内的噪音污染;2)分娩后圈内地面状况;3 )哺乳期的营养供应等。根据研究结果,为动物园非洲象的饲养繁殖提出了几点建议:1)妊娠期在圈内安装监控设备,减少人员走动;2)分娩后可在地面垫草,帮助幼兽尽早站立;3)哺乳期发现雌象消瘦属正常现象,不宜增加精料。  相似文献   
36.
红叶石楠为常绿小乔木,因其鲜红色的新梢和嫩叶而得名。红叶石楠生长快,适应性广,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耐低温,耐土壤瘠薄,也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和耐干旱能力。萌芽性强,耐修剪,应用广泛。笔者所在山东地区红叶石楠生长良好,如在秋季对枝梢进行短截,半个月后发出的新梢色彩将更加亮丽夺目。本文介绍红叶石楠在山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7.
<正>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从2000年起,先后对多种花卉进行了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该院在怀柔生产基地利用本院研发的离子注入技术生产的凤仙花、鸡冠花和  相似文献   
38.
成年雌性大熊猫一般每年春季发情1次,自配种后,受精卵并不是立即着床发育,而是在子宫内游离一段时间,再选择适宜的时机着床,受精卵附着在子宫壁后迅速发育,经2~3个月便分娩而出.这是该物种的独特现象,对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技术进行研究,如利用放射免疫[1-3]和酶联免疫法[4]对妊娠期孕酮值的监测,采用E-玫瑰花环试验检测大熊猫早孕因子[5],检测大熊猫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7],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存在"胚胎延迟着床现象[8]".  相似文献   
39.
京、津、冀区域沙尘天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所辖65个站1954—2002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此区域内沙尘天气的分布情况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沙尘天气以扬沙为主;此区域内绝大部分地区是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区,冀北高原、北京、天津和平原中南部是此区域的易发区和多发区;沙尘天气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此区域内的沙尘日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各分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有所差异,且70年代大多数分区域沙尘日数较60年代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40.
苎麻纺织加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芹  刘学锋 《中国麻业》2005,27(4):209-212
分析了纯苎麻纤维的特点及在纺织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苎麻纺织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