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2篇
林业   39篇
  10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闽西北不同类型毛竹林生物量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的毛竹纯林(Ⅰ)、竹阔混交林(Ⅱ)和竹针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不同,林分Ⅰ、Ⅱ和Ⅲ的生物量分别为143 418.06、135 469.53和131 782.78 kg.hm-2,生产力分别为59 786.55、54 921.44和38 418.68 kg.hm-2.a-1,毛竹林纯林化经营可以提高竹林的生产力。经营方式对毛竹林不同器官间生物量分配也有重要的影响,毛竹纯林竹秆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混交林的质量分数,竹根质量分数低于混交林的质量分数。毛竹主要经济组分为竹秆,纯林较高的竹秆质量分数,保证了毛竹林较高的经济效益。不同类型毛竹林株数和生物量的径级分布特征不同,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49%的毛竹胸径分布在10.5~12.5 cm,生物量占整个林分的54.25%和53.71%,而竹针混交林54.90%的毛竹分布在9.5~11.5 cm,生物量占林分的54.34%,竹阔混交毛竹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竹阔混交经营可能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2.
毛竹向阔叶林扩展过程中的叶功能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毛竹在异质生境下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开展毛竹向阔叶林扩展过程(1号样方为毛竹纯林,2号样方为毛竹占优势的竹阔混交林,3号样方为阔叶林占优势的混交林,4号样方为阔叶纯林)叶功能性状特性研究,并探讨不同年龄(Ⅰ~Ⅳ度)毛竹的叶功能性状在扩展方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扩展样方间的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C含量(C)、叶N:P比(N:P)差异显著,其中2号样方内LDMC显著高于4号样方,1号样方内C含量显著低于3号和4号样方,1号和2号样方内N∶P显著高于3号和4号样方。比叶面积(SLA)、叶N含量(N)、叶磷含量(P)及叶C∶N比(C∶N)在不同样方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毛竹对不同生境做出一定的适应性判断。2)不同年龄毛竹的SLA和LDMC在1号样方内出现显著差异,I度竹显著不同于III度和IV度竹;C含量和N含量在2号样方内不同年龄竹间产生显著性差异。C∶N仅在2号样方内不同年龄竹间差异达显著水平;N∶P在1~3号样方中差异显著,均表现为II度竹中最低,I度竹次之。说明不同年龄毛竹叶功能性状在1号样方内差异性较突出,2~4号样方内叶功能性状的特性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消弱了毛竹自身发育间的差异。3)不同扩展样方内SLA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与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LA与C、N和P均呈正相关关系,而LDMC与C、N和P呈负相关关系。随SLA和LDMC变化,C变化最大,N次之,P变化最小,说明毛竹叶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沿扩展方向发生了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23.
丛生竹生长特性及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生竹生长特性是丛生竹林结构调整和林地管理的依据.当前有关丛生竹生长特性和经营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该文对丛生竹种群基株、分株克隆生长特性进行概述,并对基于丛立竹数与根盘面积比的丛生竹林分结构调整、丛生竹散生化栽培、林地管理等技术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丛生竹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可利用的丛生竹种较少、优良丛生竹种资源扩展缓慢、丛生竹生长特性与经营管理技术互动关系研究缺乏等问题,在今后应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湘中丘陵区不同经营目标下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典范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所占比例为84.51%~91.31%;真菌数量其次,所占比例为8.39%~14.84%;放线菌数量最少,所占比例为0.17%~0.65%.0~60 cm土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总体均以笋用林最高,分别为83.68×106、8.27×106和0.26×106 cfu/g.脲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0.008~0.027、0.019~0.026、1.23~2.46 mg/g、0.28~0.46 mL/g和0.35~1.57mg/g.脲酶活性总体以毛竹材用林最高,蛋白酶、蔗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均以笋材兼用林最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以笋用林最高.典范变量系数反映了真菌数量(1.264 5)与典范变量的正相关以及细菌数量(-1.091 8)、蔗糖酶活性(-0.876 7)与典范变量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5.
经营方式对毛竹林养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不同人为经营方式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毛竹林Ⅰ(挖笋+劈草)、Ⅱ(挖笋+劈草+专用肥)和Ⅲ(挖笋+劈草+专用肥+灌水)的养分元素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施肥+灌水等经营方式增加了植被层的养分累积量质量分数,降低了土壤层养分累积量质量分数,平衡乔木层和土壤层碳氮贮量是森林实现科学经营的关键.施肥+灌水虽然明显增加了毛竹林系统养分元素的累积绝对量,但是增加最多的是K元素,而N、P元素累计量呈降低趋势,氮、磷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是系统生产力构成的重要因素,氮、磷元素的减少可能损害竹林持续立地生产能力.3种林分主要养分元素在不同层次的排列顺序均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土壤层养分累积量占养分总累积量99%以上,植被层中乔木层累积量最高,其在植被层中的质量分数高于85%.  相似文献   
26.
以四川省长宁县退耕梁山慈竹、撑绿杂交竹3号(以下简称撑绿竹)和硬头黄竹3种丛生竹林为对象,对其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丛生竹枯落物厚度为33~51 mm,蓄积量为6.88~9.46 t/hm2,其大小顺序为: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撑绿竹;浸泡持水实验表明,不同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动态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性:0~2 h变化最快,2~8 h逐渐减缓,8 h以后基本饱和,并分别得出其相关关系;不同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变化规律一致,最高为梁山慈竹,分别达到了36.52,32.53,27.05 t/hm2,其次为硬头黄竹,分别为30.33,28.33,23.83 t/hm2,最低的为撑绿竹,仅为28.35,25.89,21.63 t/hm2。  相似文献   
27.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4年生I-72杨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生长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14 a为幼林期,510 a为速生期,1114 a为近熟期.I-72杨树高速生期为38 a,胸径速生期为510 a,材积速生期为610 a.树高生长要早于胸径生长,林木的后期生长以胸径和材积生长为主.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比平均生长量最大值的到来时间要早,树高连年生长量大约在第7年生时与平均生长量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大约在第9年生时相交,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14 a中未能相交,即没有达到数量成熟,其合理的轮伐期应在14年生以上.单株之间树高生长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第38年生时,胸径和材积生长竟争集中在生长后期.用Richards方程对I-72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拟合,拟合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8.
为促进优良藤苗的生长,采用L9(34)正交设计开展施肥试验,探讨其对小省藤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的地径、苗高、叶片数和冠幅分别为0.28~0.51 cm、13.5~16.9 cm、1.5~3.4片/株和11.8~16.7 cm,处理组合间呈现极显著或显著差异(P0.01或P0.05);正交9个处理组合的4个指标均极显著地优于对照(P0.01),遮阴90%与施3 g/株过磷酸钙和0.7 g/株尿素生长最优。遮阴是影响苗高和叶片数的主导因子(RARCRB),影响地径和冠幅的主导因子则是尿素(RCRARB),即小省藤对遮阴和N肥的需求较高。  相似文献   
29.
竹林培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竹林培育基础研究、育苗技术和经营技术三方面较系统的总结了我国竹林培育研究的主要进展。我国竹林培育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区域间竹资源培育水平不平衡,科技创新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对竹林培育的新需求不断出现等。针对竹林培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今后竹林培育应以加强竹子基础生物学和遗传控制技术研究、挖掘具有特色与经济开发潜力的竹种、加强种苗高效繁育技术和竹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等为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为竹林培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0.
开展天然林生态保护研究是新时代的要求。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棕榈藤在区系分布、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生态位定量化、中性理论、种间关系及其异质环境适应性响应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根际微生物、根际分泌物与根系形态互作效应、地上生态学与地下生态学互作机理是未来棕榈藤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