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65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58篇
  39篇
综合类   492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109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冬小麦沉淀值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冬小麦杂种F120个组合及其9个亲本沉淀值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20个组合中呈正向部分显性和负向部分显性的组合各有8个,无显性的有4个,无正向、负向完全显性和超亲优势的组合;沉淀值的平均杂种优势较小,但组合间杂种优势具有显著的差异,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在沉淀值的遗传中都比较重要,但以加性效应为主;双亲一般配合力平均值与中亲值及F1表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双亲的平均表现可大体预测杂种群体的沉淀值;PlainsmanV自身表现好、配合力又高,是个理想的品质亲本.  相似文献   
912.
"十五"四川果树品种改良与生产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基本情况 四川是全国果树生产大省.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生态气候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因而适宜多种果树生产.除需热量极高的椰子等个别树种外,几乎全国南北所有的果树种类在四川均有生产和分布,盛产柑桔、梨、苹果、桃、葡萄、荔枝、龙眼、芒果、石榴、猕猴桃、枇杷、李、梅、杏、樱桃、柿、香蕉等水果及各类干果(核桃、板粟、枣、澳洲坚果等).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果业发展迅猛,面积、产量持续增长,质量逐渐提高,成为全省"三高"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果业产值在全省农业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油、菜居第四位,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之一.1999年底,全省共有果园面积(未含干果)405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水果总产量234万吨,果品总产值约30亿元,水果总产量居全国第9位.  相似文献   
913.
中菏2号等杨树新品种选育和区域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是菏泽市营造农田林网、速生丰产林和四旁值树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约占全市树木总株数的70%左右。近十多年来,全市推广的杨树品种主要是Ⅰ-69杨、中林46,栽培品系太少,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不能满足加工对杨木的多种需求。1989年,引进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新培育的七个未测定的黑杨派杂种进行苗期和造林试验。同时以省内外引进一批已经鉴定的新品种,进行区域化试验,从中选育出适于菏泽市栽培的优良新无性系  相似文献   
914.
一、前期管理 1.播前准备 ①选地选择壤土、沙壤土,其次是沙土、粘土且盐碱轻的地块,前茬以豆科、玉米作物较好。其次是小麦、棉花、向日葵。要求三年以上轮作,有利于防病,切忌重茬。  相似文献   
915.
采用互比法试验,筛选出了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的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对该方案做形工序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因鲜叶原料不同而异;做形工序的最佳工艺参数是:投叶量为125g/槽,茶坯含水量40%,锅温90℃,做形时间6min,加轻压3次,每次1min左右;按照做形工序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程度,依次排列为:加压>含水量>时间>温度.  相似文献   
916.
小麦籽粒特性与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产与优质是当前小麦生产追求的2个主要目标.小麦籽粒成分及含量与小麦品质关系密切.主要由淀粉(约占干重的65%)、蛋白质(10%~15%)、水分(13%~15%)、脂类(2%)、粗纤维(3%)和灰分(1%)等组成[1,2].蛋白质研究起步较早,也比较深入,以往品质育种也多注重蛋白质性状的改良和选择.近年来,淀粉特性研究逐步深入,并成为小麦品质育种和食品加工业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有关性状及其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研究做一综述,希望能对当前的小麦品质研究和育种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17.
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小麦蚜虫寄生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麦田中所发生的4种蚜虫的寄生蜂复合体进行了调查,主要的初寄生蜂有燕麦蚜茧蜂、阿维蚜茧蜂、烟蚜茧蜂、菜蚜茧蜂、桃瘤蚜茧蜂、麦蚜茧蜂、细长径蚜茧蜂、翼蚜茧蜂及一种蚜外茧蜂。重寄生蜂有Aphidencyrtus sp Asaphes sp.,Chrips sp.,Dendrocerus sp及Pachyneuron sp.等5种。作者对这几种蚜茧蜂提供了一工作用检索表,并讨论了它们的寄主范畴,发生数量,生物学特性及利用它们进行小麦蚜虫生物防治的可能性等。  相似文献   
918.
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新近育成的优质面包小麦济南 17号、95 5 15 9和优质高产面条小麦 935 0 31为材料 ,选择不同气候、生态条件和不同地力水平的菏泽市 (鲁西南区 )和陵县 (鲁北区 )研究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和不同施用量对小麦籽粒和面粉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氮肥的施用时期和施用水平对小麦多项品质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春季追肥期的对比研究中 ,起身期追肥有关品质指标都较低 ,综合品质差 ;拔节期以后施肥对改善籽粒品质和面粉品质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拔节期和孕穗期 2次追肥对提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以及面团稳定时间等具有明显的效果。在氮肥用量上 ,各项品质性状以 75kg/hm2的施N处理最差 ,纯N施用量在 15 0~ 30 0kg/hm2 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综合品质。在小麦高、中产水平条件下 ,增施氮肥仍是一项改善和提高小麦品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19.
【目的】通过分析贵州绿茶感官滋味特征和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及其Dot值,探究智能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及其相关化学物质,为建立贵州绿茶数字化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贵州5个茶叶主产区(遵义、铜仁、贵阳、黔南和六盘水)39个绿茶样品,经人工感官审评、智能感官审评和化学组分检测,结合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贵州绿茶滋味属性评价模型。【结果】醇度和鲜爽度是贵州绿茶的典型共有属性,不同产区贵州绿茶智能感官在鲜味和涩味上均有较高响应值,分别为12.85~18.21和13.15~26.77;苦味响应度较低,为3.98~8.44。不同产区贵州绿茶在滋味化学组分含量方面差异较小,其中水浸出物、总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5.15%~46.63%、5.49%~6.46%和25.56%~27.63%,咖啡碱和绿原酸平均含量分别为35.85~41.63 mg/g和1.96~2.53 mg/g。构建了贵州绿茶滋味属性评价模型:Y(苦)=-0.3041+0.4189X6+0.2182X22+0.0015X1X3-0.0016X1X4-0.0885X2X6+0.6868X2X7-0.0434X6X7;Y(涩)=21.9559-0.4562X6+0.2728X22-0.0196X1X6+0.1206X1X7+0.0192X3X6-0.0308X4X7;Y(鲜)=13.3301+0.1096X22-0.0037X1X6+0.0058X3X6-0.0013X4X6[X1、X2、X3、X4、X6和X7分别表示茶氨酸、谷氨酸、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和绿原酸];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显示,相关系数在0.8100以上,决定系数在0.6600以上,参考模型滋味强度鲜味为9.62~23.10、苦味为0.69~10.99、涩味为2.95~40.51。【结论】高水浸出物、高氨基酸、高咖啡碱和适中茶多酚形成贵州绿茶浓、醇、爽的滋味特征,根据3个模型能拼配出贵州绿茶滋味属性的最高强度和最低强度。  相似文献   
920.
在招远市6个乡镇进行了冬小麦施肥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磷肥增产效果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密切相关,土壤有效磷达到20mg/kg,磷素属高肥力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越低,施肥增产效果越显著,土壤有效钾含量〈80 mg/kg,施用钾肥的经济效益最高。不同土壤肥力对产量和氮磷钾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高、中、低产麦田全肥区的产量最高,并且全肥区的氮磷钾肥的农学利用率高出缺素区,因此,要提高肥料的农学利用率,必须氮磷钾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