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16篇
  3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高油、高淀粉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成分积累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以普通玉米为对照, 探讨了高油、高淀粉玉米籽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的分布、积累动态及与其相关的部分生理生化特性, 结果表明, 高油玉米胚/胚乳比较大, 含油率高, 淀粉含量低; 高淀粉玉米反之. 籽粒中淀粉、蛋白质和油分积累高峰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积累强度为淀粉>蛋白质>油分. 高油玉米籽粒油分、蛋白质积累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2.
玉米机械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米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包括麦秸粉碎覆盖技术、深施底化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化学除草技术和玉米机械收获与秸杆还田技术五个环节。该技术组合是一套连续的,完整的体系,具有省工、省力、高效、增产,利于玉米持续发展之特点。  相似文献   
93.
锌(Zn)是动植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预防肺炎等疾病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小麦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为满足人体对锌的营养需求,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十分必要。为给优质富锌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在田间条件下进行土壤和叶面施锌试验,研究其对小麦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尤其是对籽粒锌浓度的生物强化效果,以及对籽粒中其他2种有益微量元素(铁和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施锌肥使小麦穗数从447.0万穗/hm2增加到511.5万穗/hm2,增幅14.4%。土壤和叶面施Zn使得小麦籽粒产量从5419.5~6250.5 kg/hm2增加到6372.0~6811.5 kg/hm2,增幅5.2%~17.6%,对籽粒铁和硒浓度均无显著影响,有效提升籽粒Zn浓度,从34.0~39.6 mg/kg提高到44.6~46.6 mg/kg,增幅17.7%~32.9%,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和科学家所推荐的生物强化目标值(40~50 mg/kg)。因此,土壤和叶面施Zn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可以提升籽粒锌营养品质,是实现小麦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4.
日光温室黄瓜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光温室黄瓜栽培管理专家系统集中了黄瓜栽培、育种、植保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及经验 ,本文介绍了利用专家系统开发工具DET开发这一应用系统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95.
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6年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表明,通过选用夏玉米高产新品种,并对其相应栽培技术组装配套,能够达到666.7m2产量超过900 kg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96.
我国1950 s~1990 s期间主要推广玉米品种(Zea mays L.)根系活力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可用高斯模型作较好地模拟,根系活力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后降,呈单峰曲线变化,在籽粒灌浆期(播种后67~74天)达到高峰;上层(0~20 cm)根系活力高于下层.随玉米品种更替根系活力增强,在40~100 cm根层和生育后期更为突出.对根系生长的高斯方程  相似文献   
97.
为探明不同锌源叶面肥喷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及锌、铁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开展不同叶面肥喷施试验。小麦季设置去离子水(CK1)、尿素(CK2)、尿素+纳米氧化锌(U+ZnO)、尿素+壳聚糖纳米锌(U+ZnCNP)、尿素+普通七水硫酸锌(U+Zn)5种叶面肥处理;玉米季增加尿素与锌铁硒多元混合喷施处理(U+Zn/Fe/Se)。结果表明:各叶面肥喷施处理对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对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不同锌源与尿素混合叶面肥对小麦籽粒锌含量强化效果由弱到强依次为U+ZnCNP-1增加至40.52 mg·kg-1)、籽粒植酸与锌(PA/Zn)摩尔比显著下降42.1%,使籽粒锌生物有效性(TAZ)显著提高74.5%。对于玉米,与CK2处理相比,处理U+Zn/Fe/Se使籽粒锌含量提高32.3%(从14.93 mg·kg-1增加至19.60 mg·kg  相似文献   
98.
建国50 年来,山东玉米科技工作者在遗传育种、栽培理论与技术、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0 多篇,出版书籍23 部。1978~1998 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6 项。选育优良自交系20 多个,育成杂交种100 多个。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发展。1949 ~1999 年,山东玉米播种面积扩大1 .93 倍,单产提高5 .23 倍,总产增加17 .3 倍。21 世纪初,山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将围绕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两个主要目标开展工作。产量指标为900 ~1000kg/666 .7m2 ,并培育各种增值玉米。各种现代高新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育种过程。生产技术水平也会有较大提高,全省玉米平均产量将达到500kg/666 .7m2 以上。本文围绕上述目标,提出了下世纪初山东玉米科技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99.
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群体结构特点和变化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个密度处理的两个紧凑型新杂交种的群体结构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在各生育阶段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密度增加,群体干物质总量提高,叶片、茎鞘在干物质总量中的比例增加,果穗在干物质总量中的比例降低;叶片、茎鞘干重在植株中上部的分配增加,植株重心升高。另外,探讨了LAI、LAD、LDR等生理指标和叶角度、叶向值、株高、穗位高等外部形态指标变化与玉米耐密性的关系,分析了产量分布及其随密度变异的原因,提出了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的合理群体指标。  相似文献   
100.
为探究外源贝莱斯芽孢杆菌(B.v.)对玉米种芽萌发、幼苗生长及光合系统的调控作用,以郑单958和京农科728为供试材料接种B.v.。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外源施加B.v.能显著促进玉米种芽萌发,有效提升幼苗株高、叶面积、鲜重、干重与根冠比;与芽孢杆菌菌剂相比,B.v.处理在促进玉米种芽萌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株高、叶面积、干重、鲜重等农艺性状有关指标也与芽孢杆菌菌剂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外源B.v.处理下的玉米幼苗Pn、Tr、Gs、WUE显著提升,Ci较CK显著下降;B.v.处理下的Pn、Tr和Gs与芽孢杆菌菌剂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在Ci利用效能方面显著弱于芽孢杆菌菌剂。与CK相比,外源施加B.v.有助于提升玉米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并改善荧光特性,显著提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总叶绿素含量、Fm、Fv/Fm、F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