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3篇
畜牧兽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散卵蚕种再固定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面积(1 cm2)连纸上粘附蚕卵数量平均为96.02粒,不同蚕品种、生产单位对蚕卵粘附数量影响较大,正交蚕种比反交蚕种粘附蚕卵数量略小,而生产季节影响很轻微。建议每张蚕种需要的蚕连纸面积为266 cm2。  相似文献   
22.
介绍专利号为ZL200920176454.9的自动分离和搜集蚕沙蚕架的使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3.
设饱食添食区与饱食对照区、吊食Ⅰ添食区与吊食Ⅰ对照区,吊食Ⅱ添食区与吊食Ⅱ对照区共6个处理,为5龄蚕起蚕添食营养饲料,每处理区再设一个重复区,每处理区蚕头数200头。添食区添食营养饲料,自5龄饷食开始到见熟蚕为止,每天3次,每次给桑前将营养饲料与冷开水按1∶10配兑的稀释液用喷雾器喷于桑叶上混匀后再稍晾干喂蚕;对照区则饲喂用清水进行同样处理的桑叶。试验结果表明添食桑蚕营养饲料可以增强蚕儿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且能强化蚕的各种生理功能,促进蚕儿对桑叶的消化吸收,提高叶丝转化率等。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野蚕后代的蚕茧性状。[方法]在驯化饲养野蚕及野蚕后代的选育中,对其所结蚕茧的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蚕茧尖头性状在野蚕后代中表现明显,其尖头部位与蚕蛹尾部明显一致,雌蚕略有不同,表明蚕茧尖头性状存在遗传。[结论]该研究为野蚕后代的蚕茧性状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对蚕品种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刍议蚕业合作社的功能与业务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业合作社是蚕业科技成果转化与集成示范的基地,是蚕业技术服务于推广的平台,是维护和稳定蚕农利益的屏障,是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的桥梁,是承担国家支农项目和财政补贴的载体,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温室。其业务范围应该包括蚕业技术服务、物资服务、资金服务,也包括蚕茧的收购与初加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26.
2010年秋季在珙县试养夏秋用皮斑双限性家蚕新品种夏月×秋玉,该品种表现为食桑旺、产量高,与对照种碧.波×洞.庭相比,全茧量稍低于对照种0.08g,茧层量稍低于对照种0.02g,茧层率与对照种相当,单张产茧量高1.5 kg/张。  相似文献   
27.
为了探讨蚕沙的饲用价值,以家蚕杂交品种"造A×兰B"和桑树品种"湘7920"为试材,测定了家蚕对桑叶的采食率和消化率,分析了家蚕采食消化前后桑叶和蚕沙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对桑叶的采食率仅75%左右,消化率低于42%,有50%~55%的桑叶养分残留在蚕沙中.蚕沙干物质含CP 12.27%、NDF 26.26%、ADF 20.28%、EE 4.50%,RFV为258.96%,因此蚕沙具有较高的畜禽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
皮斑双限性天然彩色蚕茧新品种--蜀黄1号在三峡库区春蚕期的饲养结果表明:其产量、健康性、茧质成绩等方面与对照品种"洞庭×碧波"、"871×872"相当,作为双限性蚕品种和天然彩色蚕茧品种可以在生产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9.
通过家蚕一日不同给桑次数对家蚕综合性状影响的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每日三次给桑全龄经过和五龄经过略短于每日二次给桑和每日多次给桑;万蚕产茧量、全茧量和茧层率二次给桑高于三次给桑和多次给桑;结茧头数三次给桑最高,多次给桑最低,比较发现二次给桑与多次给桑之间差异显著,二次给桑与三次给桑之间以及三次给桑与多次给桑之间差异不显著;四龄结茧率二次给桑高于三次给桑和多次给桑;虫蛹生命率三次给桑高于二次给桑和多次给桑;一日不同给桑次数对蚕茧的各项丝质成绩影响不明显,并且处理区间雌雄茧的丝质成绩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野蚕后代的蚕茧性状。[方法]在驯化饲养野蚕及野蚕后代的选育中,对其所结蚕茧的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蚕茧尖头性状在野蚕后代中表现明显,其尖头部位与蚕蛹尾部明显一致,雌蚕略有不同,表明蚕茧尖头性状存在遗传。[结论]该研究为野蚕后代的蚕茧性状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对蚕品种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