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3篇
  8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近几年甘肃省玉米育种工作者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了一些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稀植大穗品种,与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的耐密、广适型玉米新品种有很大差距,跟不上我省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适宜密植的玉米新杂交种选育,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在我省玉米主产区种植的耐密、广适、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杂交种陇单10号,对我省玉米生产发展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2.
甘肃省是农业大省,玉米是第一大种植作物,更是全国第一玉米制种大省,加快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甘肃省玉米产业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分析了甘肃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找出了制约甘肃玉米种业发展的不足和问题,并就玉米种质资源、育种、制种产业等方面的突破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3.
44.
兰州核不育小麦在杂交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国内外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重点对“兰州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和利用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兰州核不育小麦”利用中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5.
陇单6号是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于2003年以自育系LY2211为母本,外引系87-1为父本组配而成。2007年-2008年陇单6号参加甘肃省晚熟组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甘肃有效积温≥2800℃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6.
从黑玉米子粒营养及保健功能、加工利用与产业化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黑玉米产业化开发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黑玉米产业化开发需要确定产业主导方向;需要特别注重品种的选择;需要选择有一定实力、素质的企业为龙头;需要借助于"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方式;需要有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作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7.
畜主吕学斌自养一头黑白花荷兰杂种乳牛,日产乳80市斤,已妊娠6个月因灌服烟叶发生中毒。兹将其经过介绍如下,以引起养牛户注意,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一、发病大致情况:该牛已患病两天,反刍停止、拒食。尚有饮欲。有时排少量稀便,有腹痛表现(用后肢蹴踢腹部,不安等)。畜主自己治疗两次。第一次豆油500毫升,加食醋1200毫升,加白酒200毫升,混合一次内服,末见好转。第二次烟叶末大约0.6公斤左右加豆油100毫升,混合一次内服后仍未见好转,来我站就诊。  相似文献   
48.
刘忠祥 《南方农机》2019,(7):128-128
现代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联网让机械电子工程的实际生产变得更加便利。现代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让精准智能化得以实现,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本文分别阐述了计算机互联网、机械电子工程和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物联网在现代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9.
甘肃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分析了甘肃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甘肃省玉米产业的发展对策:加快普通玉米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提高育种技术创新研究水平,加大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玉米品种的选育力度,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加强玉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50.
一个玉米叶夹角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叶夹角是高密度育种的重要影响因子,与株型育种及产量高度相关;叶夹角相关QTL/基因的鉴定不仅有助于剖析叶夹角的遗传基础,也为玉米叶夹角及株型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分子靶点。以自交系‘LY8405’自然突变获得的突变体‘FU1603’为主要研究材料,开展叶夹角性状的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及定位等试验。结果表明,与‘LY8405’相比,‘FU1603’穗三叶的叶夹角显著降低(P0.05),而且伴随有叶片卷曲等表型;且在植株的株型、穗部性状及籽粒性状上均发生了显著的改变(P0.05)。遗传分析表明‘FU1603’为一个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突变体(χ~2值0.5)。采用BSA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方法筛选到与突变位点紧密连锁的3个SSR标记C1-2、C1-16和C1-18,利用‘FU1603’与‘B73’自交系杂交产生的160个F_2单株开展了上述3个连锁标记的共分离分析;进一步利用此3个标记筛选后代重组交换单株,最终将控制叶夹角的突变位点定位在玉米第一染色体1.02 bin标记C1-18和C1-2之间9 Mb范围之内,为后续该位点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