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59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流域水热耦合过程研究中,Budyko理论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又以傅抱璞公式(Budyko-Fu)比较著名。本研究在Budyko-Fu模型下,对其控制性参数ω与3种气候季节性指标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分析。3种气候季节性指标包括SI1—考虑年内月降水量距平特征,SI2—考虑用正弦曲线模拟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季节变化时各自的振幅差别特征,以及SAI—在SI2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季节变化的相位差别。文章探讨了SAI指标计算中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季节相位取值年际变化与否的影响,由此形成SAI1和SAI2两个指标;随后比较了不同气候季节性指标在径流变化模拟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水热耦合年际过程分析中,若气候季节性指标采用SAI2,即同一流域水热变化时相差由多年平均状况确定,且年际间保持不变,则效果较好;由此季节性指标结合NDVI数据给出的参数ω半经验公式的决定系数(R2)达到了0.746。在此基础上应用Budyko-Fu公式,流域年径流量的模拟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2.
旱作农田冬小麦水肥耦合增产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增施肥料可明显改善旱作农田冬小麦叶片水分状况,增加光合速度,延缓叶片衰老,有利于小麦后期维持一定的光合面积和作用时间,有利于籽粒灌浆和增加每穗粒数,也减小了土壤水分不足对产量的影响。在旱作农业中,水肥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肥料的增产作用不仅在于肥料本身,更重要的还在于与土壤水分的互作。  相似文献   
43.
小麦叶片CO2/H2O交换参数对不同供水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不同供水条件下,于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对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小麦叶片光合速度,气孔导度,蒸腾速度,以及叶肉细胞间隙CO2浓度均有较明显的日变化。不同供水条件下,Pn的日变化趋势不同,充分供水时为典型的双峰曲线,中午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当非充分供水时,Pn午休现象明显,且持续时间长,第二高峰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44.
[目的]为探明黄土高原南部塬区果园—农田镶嵌格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协同利用特征。[方法]选取长武塬区10龄、21龄和25龄苹果园(AO10、AO21和AO25)及其邻近农田,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后果园—农田交界带有关位点的土壤含水量,定量计算农田土壤储水对果园耗水的贡献。[结果] 2021年降水量756 mm,为典型的丰水年份,农田和AO21、AO25果园降雨入渗深度在11月底分别达8.4,7.0,5.0 m。AO10果园—农田交界带以4 m深度为界,其下部土壤含水量较上部大,4—10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5.5%;AO21果园0—7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2.1%,7—10 m为15.0%;AO25果园0—5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0.9%,5—10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13.6%,AO21和AO25果园分别在7.0,5.0 m以下仍存在土壤干层。水平方向上,AO21、AO25果园利用邻近农田土壤水分的距离分别达到5,8 m,农果交界面上农田向果园的供水量,当以干层上界划分土壤剖面,其上为表观供水量,2个果园分别为0.08,0.25 m3/m2  相似文献   
45.
基于GIS的黄土高塬沟壑区砚瓦川流域地形特征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IS技术为依托,研究了典型高塬沟壑区砚瓦川流域的地形分布特征.以1:5万地形图作为信息源,矢量化等高线,并用Hutchinson方法建立DEM(ANUDEM).从DEM中提取了坡度、剖面曲率和坡长三个地形因子,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与丘陵沟壑区相应地形因子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流域50%的面积坡度在9°以下、剖面曲率小于7,这反映出高塬沟壑区地面比较平坦的地形特点.坡长分布主要集中在10~150 m,其中10 m坡长分布最广.这些地形特征信息为砚瓦川流域及同类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6.
为了加深对地面覆盖措施保墒增产机理的认识,通过大田试验,对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区秸秆和地膜两种覆盖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作物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年份,与不覆盖相比,秸秆覆盖后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储水量提高了5.2%~8.4%(P<0.05),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7.8%和3.5%;而地膜覆盖下土壤储水量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产量构成指标,其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4.1%和10.6%(P<0.05),显示后者抑制土表蒸发所增加的土壤水分更多地、更有效地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了。从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角度分析,本地区旱作玉米农田使用地膜覆盖有较好的保墒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7.
黄土塬区10m深剖面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锐  刘文兆  李志 《土壤学报》2008,45(3):550-554
土壤水分是影响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已有对黄土高原土壤的持水性能、水分有效性能与移动性能、黄土高原环境的旱化与黄土中水分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1,2],也有小流域内土壤水分物理性状与地形和利用条件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3,4]。但是这些工作所涉及的土壤剖面深度多为2 m或3 m,深层土壤水分物理参数研究还少有报道。而对于具有深厚土层的黄土塬区,高产农田与多年生林草地在土壤深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干燥化[5~7],土壤干燥化的深入探讨需要与剖面土壤物理性质相关联。为此,有必要对植物根系伸展范围以至更深层次的土壤质地、容重、水分特征曲线、饱和导水率、田间持水量以及萎蔫湿度等土壤物理性  相似文献   
48.
长期施肥条件下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研究了施肥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并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引起的水分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试验期间,0300.cm土壤水分虽在雨季得到降水补充,但是播种期的土壤贮水量仍处于亏缺状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的试验处理中,100300.cm土层作物耗水剧烈,土壤水分含量均较低。与对照相比,单施磷肥对作物利用土壤水分没有显著影响;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均促进了作物对下层土壤水分的利用。在相同的施氮量下,施用磷肥加大了作物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1003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在磷肥用量达到45.kg/hm2后不再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同样的施磷条件下,作物对下层土壤水分的利用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90.kg/hm2后,1003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达到一个稳定的值。在同样的氮磷用量情况下,施钾对土壤水分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9.
不同施肥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空间变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长期施肥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依托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长武农业生态实验站中的长期定位实验,采用高速离心机法测定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吸力的土壤含水率,并利用Van Gennuchten数学模型对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对比研究了不同施肥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持水性、供水性及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由于长期不同施肥使其土壤结构发生差异,导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存在明显的差异。化肥处理(N、NP)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持水性能;有机肥(M、NPM)的施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持水性能。有机肥处理(M、NPM)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明显高于其他处理,N、NP、CK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土壤供水能力由强到弱为N、CK、NP、NPM、M。  相似文献   
50.
旱地作物碳素同化作用对氮素营养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素营养与碳素同化作用间的相互关系是农学和生态学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就氮素营养对旱地作物碳素同化的各个生理过程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