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59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坡面上由坡顶向坡脚逐渐富集,泉水流量随土壤水分增加而稳定增加,产流降雨过后泉水流量有较大增加,这种响应约滞后3~10d。高标准生态建设治理后其小流域降雨土壤水径流转化并无较大变化,流域产流水平正常,表明水资源对流域治理后生态环境具有持续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62.
渭北旱塬西部作物水肥产量耦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渭北旱塬西部长武塬区所进行的玉米水肥两因子五水平试验,就作物水肥产量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在给出玉米水-肥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出了养分优化供应条件下玉米分生产函数,阐明了水肥供应坐标面上产量,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等值线分布特征,并应用水分生产弹性系数,以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探讨了作物水肥优化耦合区域及其几何特征。  相似文献   
63.
基于3S技术的区域蒸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蒸散测量方法,区域蒸散研究理论基础,模型方法及参数获取,GIS、GPS时空扩展等多个方面对区域蒸散研究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存在的蒸散计算模型、遥感反演模型参数精度及时间空间尺度转换等若干问题。指出以良好的物理基础为背景、以模拟SPAC中能量、物质交换过程并利用遥感技术确定地表关键参数来建立的区域蒸散数值模型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方法上与3S技术紧密结合、多源数据(不同分辨率、不同时序卫星资料及数字高程模型等)结合可以减少模型中的非遥感参数,提高参数的反演精度和时空尺度转换精度,也将对区域蒸散的空间不均匀性问题解决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64.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以黄土高原为重点 ,对植被变化及其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对植被研究态势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生态过程、土壤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做了简要的述评 ,对该领域的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有关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5.
黄土高原氮磷肥水平对旱作冬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求氮磷肥合理和高效利用的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旱地农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选取了不同施氮和施磷水平,探讨了不同降水年份,氮磷肥用量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水年份施氮水平在0~45?kg/hm2和干旱年份在0~90?kg/hm2范围内作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迅速提高,超过这个范围后则差异较小;施磷水平在0~45?kg/hm2之间产量增幅较大,干旱年份施磷量反而降低了收获指数;吸氮量随氮磷用量变化与产量有相似趋势;不同降水年份施氮水平对氮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而施磷水平在干旱年份对氮素收获指数没有显著影响,平水年份则随施磷水平增加而有所提高;平水年份氮素利用效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干旱年份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影响,施磷则在不同降水年份均比不施磷肥的处理提高了冬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但较高的施磷水平之间差别较小。冬小麦产量和吸氮量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干旱年份更接近二次曲线,氮素利用效率随吸氮量增加呈直线下降趋势。旱作农田氮磷配施及采用适中的氮磷肥用量可以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同时得到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从而使冬小麦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强抵御干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66.
董志塬区气象干旱特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55—2013年庆阳市西峰气象站气象数据及1991—2013年西峰区冬小麦、春玉米和马铃薯产量统计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气象干旱特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年来,董志塬区的降水量和干燥度年际变化显著,1985年之后起伏进一步加大。整体上看,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干燥度表现出微弱上升趋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 mm,多年平均干燥度为1.81。干燥度最大值出现在1995年,为3.22,相应年份的降水量负距平达到了最大值(-216.9 mm)。(2)前一年8—9月份降水量及干燥度对当年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播种前底墒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6—7月份干燥度、降水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7月份的影响最大;而在6月份,干燥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但降水量对其产量的影响却未达到显著水平。粮食产量除了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外,品种、管理措施也是影响其变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7.
分析了延安燕沟流域近年来的降雨观测资料以及野外人工降雨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燕沟流域年均输沙量比治理前的1997年减少了80%以上.在造成输沙量减少的原因中,降雨因素影响约占30%,而以植被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约占70%,证明植被恢复在流域综合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8.
黄土旱塬长期施磷对土壤磷素空间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土旱塬定位施肥20年后土壤中不同磷素形态在土层中的空间分布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施磷水平上,磷素在土壤表层发生累积。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表层的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逐渐增加;而在下层土壤中虽有微量增加,但增幅不明显。说明长期合理施用磷肥可显著扩大土壤中的有效磷库。黄土旱塬区长期定位试验土壤表层中无机磷以Ca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80 % 以上。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无机磷组分Ca2P、Ca8P、AlP和FeP在土壤中的含量总体上都呈增加的趋势。通过有效磷与无机磷各组分的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看出,Ca2P和Ca8P可称为有效磷源,OP与Ca10P为潜在磷源,而AlP和FeP介于二者之间。其中,FeP主要是通过影响其它组分而间接影响有效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69.
旱作条件下川地与梯田谷子水量平衡过程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田间试验资料,对比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川地和山地梯田两种土地类型条件下谷子水量平衡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川地谷子生育期总耗水量为544.1mm,山地为468.4mm,前者是后者的1.16倍;谷子全生育期日均耗水量川地为3.30mm/d,山地为2.76mm/d;山地谷子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还略高于川地谷子。山地土壤含水量低以及叶面积指数等的不同是引起山地ET/E0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0.
黄土高原农、林、草地水量平衡异同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水量平衡是说明生态系统功能和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黄土高原,降水通常是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农、林、草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时段、深度、利用率、水分的收支比以及土壤干燥化特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水量平衡计算时,土壤深度农地通常需取到2m,多年生草地取到5m,林地则需到5m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