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6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林业   186篇
农学   118篇
基础科学   251篇
  145篇
综合类   1161篇
农作物   106篇
水产渔业   134篇
畜牧兽医   506篇
园艺   126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济宁地区猪场采集表现有腹泻症状的病猪粪便 ,经胰蛋白酶 (2 0 μg/ml)处理 ,接种已长满单层的PK15细胞 ,培养至第 3代细胞边缘变模糊 ,细胞融合、堆积、变圆 ,最后细胞脱落。经过动物回归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血清学等试验结果表明 ,分离获得的病毒为猪轮状病毒 (PRV) ,命名为SD2 2毒株。将分离的PRV经PK15细胞连续传 10 0代 ,获得 1株免疫原性好的弱毒株 ,免疫仔猪 ,强毒攻击保护率为 90 %。  相似文献   
102.
江苏省不同区域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苏南地区的武进市,苏中地区的泰兴市和苏北地区的盐都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动态进行预报,选取分辨力较高的聚类指标,截取λ=0.6,可分为3-4类,预测结果与实况比较,证明模糊聚类划分的流行年型与经验分型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3.
甘薯新品种莆薯41的选育与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薯41经杂交选育、抗病性鉴定、省品种区试和生产示范等,表现迟熟、高产、中优质、高抗蔓割病兼抗薯瘟病等。我省各地生产利用,一般早薯每667m^2产鲜薯3500-4000kg,高产可达5000kg,晚薯产鲜薯2500-4000kg,较当家种金山57增产20%,重病区增产更显著。晒干率25%-26%,出粉率11%-12%,煮食味软甜,适口性好,薯干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04.
对引种雪松用帐篷进行保护,在植株正常生长的情况下,研究自然降温过程中其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年引种雪松在越冬期间SOD活性变化曲线呈“M”状,并不随环境温度降低而持续下降。MDA含量呈抛物状的变化规律,随着温度降低氧自由基积累,从而引发膜系统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MDA含量也随之增加。雪松的抗寒能力与体内能否维持较高的SOD活性有密切关系,在低温胁迫下活性氧代谢失调是雪松叶片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5.
小陇山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林层数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直径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等非空间结构参数,对小陇山林区辽东栎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陇山林区辽东栎天然林群落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多样性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直径分布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异龄林直径分布特征;林分天然更新良好,辽东栎实生苗占幼苗总数的46%;林分中林木个体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541,林木个体水平分布格局属团状分布;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较高,平均混交度高达0.71,群落中77.4%以上的林木处于中度混交以上,处于强度混交的比例也接近于24%;林分中各树种以胸径作为比较指标的大小比数排序为:锐齿栎辽东栎漆树灯台树华山松青榨槭三桠乌药椴树秦岭白蜡梾木;在垂直结构方面,林分的平均林层数为2.45层,林层分化明显。依据辽东栎林分的天然更新和结构特征提出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106.
为研究紫斑牡丹种子油脂合成积累与相关基因(GPD1, DGAT1和DGAT2)表达间的关系,以四个不同发育期(6月20日, 7月7日, 7月17日和7月27日)的种子为材料,氯仿甲醇法测定种子含油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相关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种子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油脂合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发育期紫斑牡丹种子含油率呈不断升高趋势,在6月20日至7月27日的38 d内,从4.21%上升到18.38%;(2)调控油脂合成的源基因GPD1和汇基因DGAT1与DGAT2在发育前期的紫斑牡丹种子中的表达呈快速上升趋势,且表达量均在7月7日达到最高值;随后源汇基因的表达均不断降低。紫斑牡丹发育前期种子中源(GPD1)汇(DGAT1和DGAT2)基因的协同高表达,既促进合成了更多的TAG前体G3P,又促进了TAG积累。源基因GPD1表达量增加了2.44倍,汇基因DGAT1和DGAT2分别增加5.16倍和3.83倍,促成种子含油量增加了2.77倍。这可为深入理解紫斑牡丹种子油脂合成积累提供理论依据,对后续开展高油紫斑牡丹的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利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分析了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系藜麦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上游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及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此3个关键酶的活性以及种子内黄酮含量和清除DPPH·能力,探究干旱胁迫对不同藜麦种子内黄酮合成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增加,三种酶活性均成先增后降趋势,但不同酶之间存在差异,PAL和4CL在5%PEG胁迫下达到最大,藜麦品系NK1、NK2和NK5的C4H活性在10%PEG时达到最大,但NK3和NK4在5%PEG胁迫下达到最大;在CK和5%PEG胁迫下藜麦品系NK3的3种酶活性较高,但在10%PEG和15%PEG胁迫下酶活性迅速降低。(2)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各品系藜麦种子内黄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CK和5%PEG胁迫下,藜麦品系NK3种子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2.94 mg/g和3.61 mg/g,在10%PEG和15%PEG胁迫下,NK5种子黄酮含量最高分别是2.92 mg/g和2.66 mg/g。(3)抗氧化试验表明,各品系藜麦种子内黄酮对DPPH·的清除率在5%PEG胁迫处理时达到最大,NK1、NK2、NK3、NK4和NK5清除率分别是88.52%、87.65%、90.36%、86.53%和89.38%,其中NK3 IC50(半抑制浓度)最大为9.871μg/mL。本研究结果为理解藜麦体内黄酮合成体系和抗氧化剂资源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研究9个不同施肥处理对枳及柠檬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枳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分枝高度及嫁接后柠檬苗的发芽率、株高、茎粗、分枝数及生物量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对枳及柠檬容器苗综合表现最好的为T4(撒施柠檬专用肥1.6 g)处理,其次是T2(撒施尿素0.6 g)、T3(撒施柠檬专用肥0.8 g)处理,表现最差的是T8(浇施5%柠檬专用肥)和T7(浇施3%柠檬专用肥)处理。在一定施肥浓度范围内,施肥对嫁接后柠檬容器苗的生物量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柠檬容器苗培育时建议采用在基质中撒施柠檬专用肥1.6 g。  相似文献   
109.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耐密型玉米品种中单909和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丹玉405穗期不同遮荫条件下(S0,自然光照;S1,遮荫44%;S2,遮荫66%)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穗期遮荫后,两种类型玉米品种株高和穗位高升高;茎基部茎节单位长度、干重、穿刺强度、压碎强度、折断力度、产量和穗粒数均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减小,且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下降幅度大于耐密型玉米品种。随弱光胁迫程度的增加,非耐密型玉米品种倒伏率明显高于耐密型玉米品种,非耐密型玉米品种较耐密型玉米品种对弱光反应敏感,千粒重和结实率下降是导致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产量大幅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0.
通过有机插层法对蒙脱土、高岭土进行改性,制备成纳米型蒙脱土、高岭土,并利用制备的纳米型高岭土、蒙脱土对溶液中铜的吸附效果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型蒙脱土和高岭土对溶液中的铜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相比而言,蒙脱土比高岭土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和吸附亲和力参数。在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低于120 mg/L时,纳米型蒙脱土、高岭土对铜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9.5%和94.3%,对溶液中铜的去除率随铜离子浓度增加和溶液的pH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