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8篇
综合类   27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沼泽湿地土壤氮矿化对温度变化及冻融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通过室内控制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冻融循环过程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氮矿化影响.结果表明,湿地土壤中无机氮以铵态氮为主,温度和培养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在温度-25~30℃之间,N的矿化速率、硝化速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30℃时矿化速率(1.17mg·k-1·d-1)和硝化速率(0.79mg·k-1·d-1)最大.沼泽湿地土壤有机氮矿化培养时间以4~5周较为适宜.冻结温度和冻融次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且-25~5℃冻融循环比-5~5℃冻融循环矿化累积量高.冻融循环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有利于土壤中有效氮的累积,为春季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氮素,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采用电缆加热水浴升温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温度升高对湿草甸小叶章碳、氮累积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土温升高的相对影响程度。经过一个生长季,升温处理小叶章地上和地下部位生物量分别平均较对照增加67.24%和48.83%,而升温与淹水的交互作用下二者则分别平均增加45.21%和78.13%。土温升高显著提高了小叶章植株的碳、氮累积量,而降低了其地上和地下部位的C/N,升温处理植株碳、氮累积量分别较对照平均增加48.90%和104.20%,而地上和地下部位C/N则分别平均下降8.44%和5.26%,升温与淹水的交互作用显著促进了地上部位的碳、氮累积。结果表明,1~3℃的土温升高显著促进了小叶章的生物量及碳、氮累积,并将对湿地系统的碳固定过程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3.
三江平原主要河流氮、磷营养元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江平原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改变了当地土地利用方式,其主要景观类型由湿地变为农田,伴随着农业生产活动,化肥等农用物资的施用,农田中的氮磷成为河流水质潜在的污染源。文中以三江平原境内主要的沼泽性河流挠力河、别拉洪河和浓江河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三条河流碳、氮、磷等元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挠力河TC、TN和TP平均含量均高于别拉洪河和浓江河,这种差异主要与流域开发程度有关。TN含量挠力河和别拉洪河下游最高,而浓江河上游含量最高;挠力河、别拉洪河和浓江河TP含量分别在下游、中游和上游取得最大值,主要是由流域内不同的农业开发活动引起的。河流TN、TP含量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TN含量挠力河7月最高,而别拉洪河和浓江河则在5月最高;TP含量大致随季节变化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4.
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土壤水分扩散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模拟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土壤的水分扩散过程以及水分扩散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各土层的含水量与Boltzmann常数分别符合不同的关系曲线,且差异主要与粘粒含量和基质势有关;各土层的Bo-ltzmann常数自表层向下依次降低,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草甸沼泽土各土层的水分扩散率存在较大差异,0-20cm土层最高,30-40cm土层最低;草甸沼泽土与盐碱化沼泽土、人工湿地水稻土的水分扩散率存在显著差异,原因与不同类型土壤各土层的理化性质及理化过程有关;草甸沼泽土各土层的水分扩散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均呈指数增长曲线变化,且表层土壤的增长曲线相对较陡。  相似文献   
85.
CO_2体积分数升高对土壤-植物系统碳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和植物2个方面,综述了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升高对生态系统碳过程的影响。大气CO2体积分数升高,提高了植物的光合速率,促进了生物量的累积,改变了植物的碳结构。高CO2体积分数导致植物基质(C/N)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大气CO2体积分数升高通过影响植物生长而间接地对土壤生态过程产生影响。由于高CO2体积分数下碳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还不能推断高CO2体积分数下土壤碳库是增加还是减少。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对高CO2体积分数的响应状况也不一致。今后应定量研究CO2体积分数升高条件下生态系统各分室碳库的动态,明确土壤、植物和大气碳库储量变化及其之间的碳通量,以便定量化生态系统碳收支对高CO2体积分数升高的响应。另外,还应加强CO2体积分数升高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的耦合作用研究,探讨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将有助于全面了解全球变化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86.
吉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吉林省1986—2004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了人均GDP与典型环境指标关系计量模型并分析了两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均GDP与环境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EKC关系;二氧化硫(SO2)浓度、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均浓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环境保护政策成绩显著和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及企业内部污染治理投资增加;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理论。整体来看,吉林省的空气质量和工业废水控制政策相对较为成功,但工业废气和工业固废控制政策尚须加强。  相似文献   
87.
吉林市城郊蔬菜土壤中多氯联苯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我国重要化工城市郊区蔬菜土壤中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现状, 对吉林市城郊菜田表层土壤中11种多氯联苯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采用环境质量标准风险评价法和毒性当量因子法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蔬菜土壤中多氯联苯总量的空间变异较大, 变化范围为58.20~253.08 μg·kg-1,平均含量达111.00 μg·kg-1,部分超出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已存在一定的潜在危害;土壤中多氯联苯同系物以五氯及以上的高氯联苯为主, 占总量的63.27%;多氯联苯含量最高值主要分布在城郊北部, 即吉林市化工厂集中区, 表明该区域蔬菜土壤环境质量受人为活动影响较显着。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1的方差贡献率为31.67%,主要来自油漆、绝缘材料等工业品;主成分2的方差贡献率为20.05%,主要来源于电力电容器的浸渍剂;主成分3和主成分4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1.16%和9.62%,主要来源于废弃物焚烧及增塑剂中PCBs的挥发。总体上看, 吉林市近郊蔬菜土壤中多氯联苯污染水平或毒性当量处于中度生态污染水平, 已具有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 应引起足够重视以避免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8.
吉林省水资源问题分析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伟  刘景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943-5945
分析了吉林省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根据吉林省实际,从管理、节流和污染物控制等几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