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松嫩平原,是我国第一个丹顶鹤等大型水禽和湿地生态类型的一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春、夏和秋季对扎龙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该湿地水体污染状况以及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扎龙湿地底栖动物主要有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组成,共计93种(属);物种数在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物种数最少。底栖动物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都是春季最高,夏季最低;Sinnpson优势度指数(D)是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采用寡毛类生物指数值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该湿地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该区域水质污染程度为中污染。  相似文献   
22.
于2008年春季,用Peterson采泥器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利用指示生物结合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4种,隶属于3门6纲。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类群,分别为37种和16种;寡毛纲5种,甲壳纲动物3种,蛭纲2种,瓣鳃纲只1种。物种分析得到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ahayensis)和细长摇蚊(Chironomus attenuatus)为扎龙湿地的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各样点呈现一定差异,D6#最大,为1 120个/m2,而D7#最小,为241个/m2。扎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25.30 g/m2,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B4#)~25.30 g/m2(B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3.40为2.76,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IBP)与Chandler生物指数(ICB)对扎龙湿地的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23.
2013年9月调查了红旗泡水库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鉴定出底栖动物19种,隶属于3门、7目、12科,其中软体动物门10种,占总物种数的52.63%;环节动物门4种,占总物种数的21.05%;节肢动物门5种,占总物种数的26.32%。红旗泡水库的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截口土蜗Galba truncatula及斯蒂齿斑摇蚊Stictochironomus sticticus,而红旗泡水库周边水域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划蝽Sigra distanei及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秋季红旗泡水库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的密度分别为(150.4±152.88)ind·m-2和(229.33±192.89)ind·m-2。红旗泡水库的Ma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周边水域,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周边水域,说明红旗泡水库的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低于周边水域,但均匀度较高。红旗泡水库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群主要是杂食者,而周边水域主要是捕食者。  相似文献   
24.
利用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lensis)开展长期低Hg~(2+)浓度暴露下花翅摇蚊毒理效应研究,根据改良寇氏法设定质量浓度为0、0.003、0.009、0.027、0.081、0.243和0.729 mg·L~(-1)氯化汞溶液,将花翅摇蚊卵带分别置于其中培养至子一代达4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摇蚊幼虫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通过LSD法多重比较检验不同浓度Hg~(2+)暴露对三种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仅0.003 mg·L~(-1)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处理组SOD活性均升高,差异显著(P0.05);仅0.729 mg·L~(-1)处理组与对照组ACh E活性升高,差异显著(P0.05);各组CA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继续培养至子二代幼虫达4龄,测定CAT活性,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花翅摇蚊幼虫在长期低Hg~(2+)浓度暴露下,SOD和ACh E活性对Hg~(2+)具有较高敏感性,可作生物化学标志物监测水体Hg~(2+)早期污染;CAT活性对Hg~(2+)敏感度较低,因此CAT无法有效监测水环境早期Hg~(2+)污染,但子二代比子一代酶活性整体升高,表明对汞适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25.
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6年春、夏、秋3个季节对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主要隶属于3门、9科、26种.其中水栖寡毛类2科、8属、11种,为绝对优势类群,其密度呈现季节性差异,在春季最高(951.45个/m2),夏季最低(706.40个/m2);其次,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夏季密度最高(840.26个/m2),秋季最低(319.47个/m2).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前突摇蚊(Proeladius sp.)幼虫等耐污种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同时也是镜泊湖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都表现为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在各季节差异不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BI指数都表现为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最小.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指数对该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该湖区水质污染程度为轻度一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26.
对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空间变化趋势相似,均为上游高于下游,边缘区高于核心区。经方差分析表明,种数、数量和生物量在季节间以及站位间都差异显著(P<0.001),与季节水温变化和站位营养盐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方法]采用静水法研究烯草酮、氯氰菊酯和2-4D丁酯对中华摇蚊(Chironomussinicus)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分别设定不同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试验,于48h时测定摇蚊幼虫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在氯氰菊酯和2-4D丁酯处理摇蚊幼虫12h后,不同浓度间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在48h时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存活率下降。烯草酮、氯氰菊酯和2-4D丁酯对中华摇蚊幼虫48h的Lc。分别为1.842、0.150和1.999mg/L,氯氰菊酯对中华摇蚊幼虫的毒性最高,其次为烯草酮,2-4D丁酯毒性最低。烯草酮对中华摇蚊幼虫组织SOD含量有明显影响,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2-4D丁酯对组织SOD含量有明显影响,但未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而氯氰菊酯对组织SOD含量则无明显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水体污染监测和水环境中农药的残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及DELPHI法,在综合分析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各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对14个淡水养殖池塘水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选择其中5个因素作为指标建立了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阈值。[结果]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因子重要程度排序为溶解氧〉pH〉浮游植物量〉透明度〉总氮〉浮游动物量〉水温〉生化需氧量〉水色〉盐度〉总硬度;根据重要程度的大小,确定溶解氧、pH、透明度、浮游植物量、总氮5个指标为池塘水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淡水养殖池塘水质等级进行5级划分,并采用专家问卷方法获得鱼类对各指标的耐受程度范围。[结论]为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在水温(17.0±1.0)℃和16h光∶8h暗的光周期下,采用加标于沉积物法研究Hg~(2+)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幼虫口器的致畸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慢性毒性影响。将4龄摇蚊幼虫暴露于0.002mg·L~(-1)、0.004 mg·L~(-1)、0.008mg·L~(-1)、0.016mg·L~(-1)、0.032mg·L~(-1)、0.064mg·L~(-1)、0.128mg·L~(-1)和0.256mg·L~(-1)8个Hg~(2+)浓度梯度下,测定摇蚊幼虫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Hg~(2+)显著影响花翅摇蚊幼虫体组织SOD和CAT活性,且与Hg~(2+)暴露浓度呈显著浓度-效应关系(P0.05)。Hg~(2+)暴露30d后,摇蚊幼虫的大颚长度与Hg~(2+)暴露浓度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该结果说明在低浓度Hg~(2+)的胁迫下,摇蚊幼虫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发生了显著改变,可用该幼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指标作为监测水体Hg~(2+)污染及判定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0.
为研究挠力河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特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底质、植被之间的关系,于2016年7月份—2017年5月份在挠力河湿地设置11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挠力河湿地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共9目18科42种,划分为6种摄食功能群,即捕食者(PR)、杂食者(OM)、直接集食者(GC)、过滤收集者(FC)、刮食者(SC)和撕食者(SH),其中,刮食者和捕食者是优势功能群,物种数分别为19种和11种;6种运动功能群,即漂浮者(PL)、潜水者(DI)、附着者(CN)、扩张者(SP)、攀爬者(CM)和挖掘者(BU),其中附着者为优势功能群,物种数多达25种。底质类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等均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生长和分布的因素,同样也影响其功能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