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111篇
农学   92篇
基础科学   121篇
  78篇
综合类   611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306篇
园艺   104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61.
中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生物型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原产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已入侵我国,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在美洲,该虫的寄主类型、迁飞行为以及抗药性等方面因群体分化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利用2个分子标记对中国13省(市、自治区)131个县市的318份样品进行群体遗传特征比较,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96%以上为水稻型,玉米型比例不到4%,且中国样品COⅠ序列特征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种群有很高的一致性,而基于核基因组Tpi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单倍型特点均表现为玉米型。分析认为,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群体很可能来自一个水稻型母本和玉米型父本杂交群体的后代,在长期的演化扩散过程中,玉米型的核基因组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玉米型。厘清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具体的遗传特征属性,对于风险评估、精准监测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2.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害虫,新中国成立后曾3次周期性大发生。其中第3个周期发生于1995年-2010年,2010年后我国草地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0年-2013年,连续4年发生为害面积下降到2008年的5%左右。然而,2018年草地螟在内蒙古兴安盟监测站出现短期迁入虫源高峰,2019年越冬虫源数量有增长趋势。根据草地螟周期性发生规律、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以及田间种群动态监测结果,结合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以及境外虫源的迁入等因素,综合分析显示,目前我国草地螟第4个发生周期或将来临。  相似文献   
963.
自草地贪夜蛾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德宏和保山后,2019年4月17日在德宏州陇川县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甘蔗苗。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甘蔗主栽区陇川县的5个乡镇均发生草地贪夜蛾为害,单作田被害株率为2.49%,幼虫数为0.07头/m~2。不同乡镇甘蔗苗的被害株率存在显著差异(F=2.918,P=0.042),但宿根蔗和新植蔗的被害株率无显著差异(F=3.551,P=0.072)。在盈江县甘蔗主栽区平原镇的3个村民小组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甘蔗与玉米间作田甘蔗和玉米的被害株率分别是10.07%和60.11%,百株虫量分别是2.82头和23.97头,甘蔗和玉米的被害株率(t=3.221,P=0.032)和百株虫量(t=3.975,P=0.016)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甘蔗间作玉米田与甘蔗单作田相比,间作田甘蔗的被害株率显著高于单作田(t=4.728,P=0.0)。草地贪夜蛾田间发生世代重叠严重。幼虫主要取食蔗苗的叶片、生长点和茎基部,1~3龄幼虫潜藏在蔗苗心叶中取食叶肉,4~6龄幼虫白天喜潜藏于土壤表层蛀食蔗苗茎基部造成枯心苗,高龄幼虫还会咬断蔗苗生长点形成断苗,啃食蔗叶形成缺刻或孔洞。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可影响甘蔗的正常生长并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964.
刘杰  刘芳 《中国果菜》2019,(2):59-61
女娄菜颜色浓绿、天然无公害、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文章分析了女娄菜的开发意义,并对女娄菜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探索了野生资源的发展路径,即扩大栽培面积、加强产品深度开发、加大科技投入等,为野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拓宽发展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5.
为探索番茄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综合评价指标对水肥供应的响应,以灌水量、有机肥及氮、磷、钾肥用量为试验因素,按照五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番茄温室试验,监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等6项单一品质指标。应用方法集的思想,以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分析法、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4种独立的评价方法为基础,运用基于整体差异的组合评价模型,构建番茄营养品质组合评价模型,并探索综合评价指标对水肥供应的响应。结果表明,采用4种独立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值两两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通过KENDALL-W一致性检验。组合评价模型与各独立方法的评价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943以上,表明组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因此,以此建立番茄综合营养品质指标对水肥用量的响应函数。各水肥因子对番茄综合营养品质的主效应表现为:有机肥用量>施磷量>施氮量≥灌水量>施钾量。当其他因素为中间水平时,番茄综合营养品质随灌水量、施氮量、施磷量和有机肥用量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变化,随施钾量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变化。交互作用表现为,灌水量与施钾量、灌水量与有机肥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负交互作用,施氮量和施磷量存在一定的正交互作用。将灌水量、有机肥及氮、磷、钾肥用量依次控制为447.9~462.6 mm、23.2~24.0 t·hm-2、 532.6~581.0 kg·hm-2、418.0~454.3 kg·hm-2、712.6~776.9 kg·hm-2,是理论最优方案,可望获得较高的番茄综合营养品质值。  相似文献   
966.
利用虎杖渣进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栽培,并以常用配方CK为辅助对照。结果表明,配方1、配方2、配方3的生物转化率均达到对照(CK)的水平,配方2的栽培效果最好,平均每袋增收0.1元。  相似文献   
967.
2017年5月洛阳某猪场保育猪出现咳嗽,喘气、关节肿大等症状,发病率30%,死亡率20%,选取3头临床症状明显的病猪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猪蓝耳病病毒阳性,副猪嗜血杆菌阳性,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为头孢噻呋、甲砜霉素、硫酸黏菌素、阿米卡星、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是敏感药物,根据流行特点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此次疫情进行了分析总结,就防控方面提供了一些建议,对疫情的控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8.
以"潍科厚甜1号"网纹厚皮甜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还田配施布氏乳杆菌、放线菌等为主要成分的复合生物菌剂对日光温室连作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设施甜瓜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甜玉米和小麦秸秆还田配施复合生物菌剂均可显著促进连作甜瓜的根叶碳、氮代谢水平,表现为功能叶片光合速率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显著提升;碳、氮代谢产物蔗糖、可溶性糖、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不同程度增加;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提升。甜玉米和小麦秸秆还田配施复合生物菌剂促进了连作甜瓜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以及根、叶干物质积累,甜瓜生育进程加快,促生作用效果以甜玉米秸秆还田配施复合生物菌剂处理最佳。因此,温室连作甜瓜进行甜玉米秸秆还田15 000kg·hm~(-2)+定植前复合生物菌剂蘸根和定植后15d进行复合生物菌剂20mL·株~(-1)灌根处理可为田间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969.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