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林业   9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51.
宋文娟  张昊  刘果厚 《草地学报》2014,22(6):1276-1280
为探知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地上部分浸提液对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早熟禾(Poa annua)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皿法以典型草原植物糙隐子草为供体植物,在5种不同浸提液浓度下,对受体种子的萌发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糙隐子草水浸提液(0.5~50 g·L-1)对冰草、早熟禾和大针茅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逐渐加强.当浓度达到50 g·L-1时,3种植物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与对照组之间均差异显著,早熟禾为极显著.其中早熟禾还表现为低浓度下促进,高浓度下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50 g·L-1时,糙隐子草水浸液对冰草、早熟禾的抑制影响均大于大针茅.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元上都遗址周边1990、2000和2010年TM影像解译及实地调查获得其土地利用状况数据,利用单一土地动态度指数、综合土地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对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始终以草地、耕地为主,沙地与其他土地类型镶嵌分布。草地总体呈减少趋势,所占比例减少6.28%;耕地与沙地总体呈增加趋势,所占比例分别增加1.92%和3.33%。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较快,具有明显波动性。1990―2000年的综合动态度为0.92%,2000―2010年为0.42%。其中,沙地变化速度最为迅速,年均递增速度达3.23%。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大,由农牧业转变为非农牧业。气候暖干化、北缘沙地扩展、退耕还林还草、城镇化建设、农牧业、工业和旅游业发展、滥砍乱伐、过度放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驱动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至关重要,是保护元上都遗址的必要途径,是传承草原文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3.
54.
以野外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分析为依据,整理出内蒙古含油器官含油量在30%以上的非粮柴油植物68种,隶属于23科46属。通过对其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科的生活型中,含木本的科占主导地位,占总科数的56.5%,且包含了13种含油量在50%以上的柴油植物;属的生活型中,草本相对发达,占总属数的56.5%,且大部分属于旧大陆温带分布类型;种的生活型中,木本植物39种,草本植物29种,两者比例差异不大;种的水分生态型中,以中生植物为主,占总数的94.1%,但旱生植物中也不乏极具潜力的柴油植物,如蒙古扁桃、柄扁桃等。  相似文献   
55.
黄柳叶片对水分亏缺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通过离体叶片来模拟水分亏缺,对黄柳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以分析研究其叶片对水分亏缺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水分亏缺条件下,黄柳叶片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较多,持水能力较强;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黄柳叶片的Pro含量增加,对黄柳均有渗透调节作用;黄柳SOD活性和POD活性增加,且与CAT进行了较好的协调作用,以减缓自由基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黄柳叶片中MDA含量逐渐增加,说明膜系统的伤害程度也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而加剧。因此,在生理特性上,黄柳亦表现出了对沙地干旱环境的适应特性。  相似文献   
56.
珍稀特有植物四合木种群动态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977年MSS及1990、2000、2005年TM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西鄂尔多斯特有种四合木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四合木分布区总面积约2824km2,由8个种群斑块组成,但其空间分布格局极不均衡;28 a来四合木种群数量迅速减少,且其减少速率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并不相同,而人为干扰方式及程度不同是导致四合木种群动态时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四合木主要向沙地、以白刺为主的其它植被及工矿用地转化,表明工业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土地沙化是四合木生存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57.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是多年生有毒草本植物,在退化的草场上可成为优势杂草,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为草原常见优质牧草。以小花棘豆为供体植物,分别研究其不同浓度的根、茎叶水浸液对上述3种受体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茎叶水浸液对受体植物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与胚芽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两种水浸液对3种植物发芽指数的化感效应均强于发芽率,对胚根长的化感效应均强于胚芽长。供体植物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受体植物的化感效应有明显的差异,茎叶水浸液的化感效应强于根水浸液,综合效应结果显示:3种受体植物对两种水浸液化感作用的敏感性依次为:沙芦草草木樨状黄芪扁蓿豆。不同质量浓度根、茎叶水浸液对受体植物的影响表明,浓度越大化感效应越强,高质量浓度(≥10 mg·m L~(-1))水浸液抑制作用显著,低质量浓度水浸液(≤5 mg·m L~(-1))化感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8.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区景观格局的影响,运用小波分析、遥感技术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0年元上都遗址区气候变化规律和1990年、2000年、2010年3个不同时期的景观格局动态。结果表明:元上都遗址区近30 a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际变率为0.065 ℃a-1,在30 a低频区和10 a中频区呈明显冷暖交替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在25 a的低频区呈明显干旱期,而10 a的中频区呈干湿交替,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仍将持续;元上都遗址区草地景观优势度在降低,景观结构变化较大。其中草地、水域、湿地与沼泽面积在减小,而耕地、林地、居民点和沙地面积在增加,沙地面积增幅显著,20 a间年均增加9.55 km2;近30 a来,气候变化不是主导元上都遗址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与沙地、草地面积相关性最大。而2000年后的区域开发和相关生态工程是导致遗址区景观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图4表3参19  相似文献   
59.
珍稀植物蒙古莸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首次研究了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olica Bunge)根尖染色体的数目、核型.结果表明:蒙古莸染色体为二倍体,数目2n=26,基数x=13;相对长度组成I.R.L.= 6L+6M2+8M1+6S,即具3对长染色体,3对中长染色体,4对中短染色体和3对短染色体;臂比值变化范围是1.02~2.18,核型公式为2n=2x=26=22m+4sm,中期染色体具11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属于"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48%,未观察到次缢痕和随体.  相似文献   
60.
[目的]对内蒙古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采用样带法对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1)沙地植被恢复5年后群落内共有33种植物,分属于10科27属;(2)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群落盖度均逐渐增大,而生态优势度指数则逐渐减小。植物群落物种由6种(未治理)增加到21种(治理5a),物种多样性指数由1.20增加至2.77,物种均匀度指数由0.67升高至0.91,群落盖度从2.06%增加到75.58%,生态优势度指数由0.57减少至0.32。[结论]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植被得到明显恢复,沙地恢复到一定阶段后群落趋于稳定,风沙化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