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34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19篇
  16篇
综合类   250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29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微生物PLFA标记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差异,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对山西吉县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刺槐、油松以及荒草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PLFA标记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刺槐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最大,细菌、真菌、放线菌的PLFA含量均大于油松人工林和荒草地;细菌PLFA含量在3种样地中的差异显著;2种人工林的真菌PLFA含量接近,而与荒草地差异显著,与荒草地相比,人工林的种植可明显提高土壤中真菌的比例;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油松人工林与荒草地2种菌群的PLFA含量接近,而与刺槐人工林差异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植被下土壤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各总PLFA与土壤养分因子之间密切相关;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刺槐人工林更为丰富,且各个菌群分布更为均匀,油松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菌群分布均匀度与刺槐人工林土壤较为接近,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程度较2种人工林明显偏低。因此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角度看,人工林的种植能够明显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质量;刺槐人工林是黄土丘陵区人工植被恢复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532.
为了探究灭活沙门氏菌对蝇蛆抗菌肽的诱导效果,试验用灭活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培养蝇蛆,粗提蝇蛆抗菌肽,分时间点测定其浓度及抗菌性能,同时对蝇蛆体内细菌含量进行计数。结果显示,诱导组抗菌肽浓度均高于未诱导组(P<0.05),且在24 h时浓度最高;诱导组对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显著大于未诱导组(P<0.05),显著小于抗生素组(P<0.05),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0.5 mg/mL;蝇蛆体内细菌含量为1.6×105 CFU/g,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饲料中细菌总数最低值2×106 CFU/g。提示,用灭活沙门氏菌诱导蝇蛆能提高抗菌肽的表达量,且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33.
气候变化对高寒地区旱作春小麦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作物种植应对措施,采用分期播种法,对高寒地区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的影响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旱作农业区不论在哪种气候年景下,早播种的春小麦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比迟播种的低。小麦全生育期气温高生育期短,气温低生育期长;全生育期间降水增加春小麦生育期延长。在春夏连旱情景下春小麦出苗率低,密度小,抗旱能力强,在伏旱情景下春小麦出苗率高,密度大,抗旱能力较弱。决定春小麦产量高低的主要时段是幼穗分化期的日平均气温和籽粒形成期的积温、降水量,幼穗分化期的日平均气温低,籽粒形成期的积温多、降水充足,产量高,反之产量低。  相似文献   
534.
前不久,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江苏省白马湖农场第六养殖园区响起,该场下岗女职工吴月红、刘青华的蛋鸡养殖二期工程同时开工兴建。此举不仅有效拉长了该场蛋鸡养殖的产业链,更彰显了新时期农垦女职工的创业风采。  相似文献   
535.
利用BC2F2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QTL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我国优良籼稻恢复系蜀恢527为轮回亲本, 以来自菲律宾的Milagrosa为供体亲本, 培育了样本容量为199株的BC2F2高代回交群体。选取85个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 同时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种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和双向方差分析对上述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单向方差分析(P<0.01)共检测到了10个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QTL, 其中有3个具有多效性。由于粒长和长宽比的高度相关性, 控制长宽比的2个QTL均能在粒长QTL中检测到。位于第3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的qgl3b是一个控制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的主效QTL, 它可以分别解释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29.37%、26.15%和17.15%。该QTL对于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均表现较大的加性效应(来自蜀恢527的等位基因为增效)和负向超显性。位于第8染色体的qgw8位点是一个控制粒宽的主效QTL, 同时也是控制千粒重的微效QTL, 能解释粒宽表型变异的21.47%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5.16%。该QTL对粒宽和千粒重均具有较大的加性效应(来自蜀恢527的等位基因为增效)和正向部分显性。双向方差分析(P<0.005)共检测到61对显著的上位性互作, 涉及54个QTL, 其中23个是能同时影响2~4个性状的多效位点, 且有8个位点与单向方差分析检测到的相同。控制长宽比的13对上位性互作位点中, 与控制粒长的上位性互作位点完全相同的有8对。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有利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6.
兔眼蓝莓种苗繁育试验与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兔眼蓝莓由于合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而受到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已逐步发展成为特色农业产业,在生产上苗木需求量大,研究解决当前生产中的优质种苗批量快速繁殖技术意义重大。通过对种子繁殖、硬枝扦插、绿枝扦插、组织培养等的试验研究发现:绿枝扦插由于生根率高,是生产上最理想的快繁方式。本文总结了兔眼蓝莓种苗繁育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37.
植物源杀虫剂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了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研究现状,深入介绍了生物碱类、萜类、挥发油等多种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及其在杀虫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38.
不同密度群体对寒地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对黑龙江2个主栽品种的分蘖、10株主茎干重、成穗率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平方米穴数的减少,主栽品种的分蘖数增加;不同密度群体对10株主茎干重前期影响较小,后期影响较大,密度越稀的群体,后期每穴或每株主茎干物质积累越多,对空育131影响较垦稻12号大,成穗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群体下,空育131产量差异显著,垦稻12号差异不显著,空育131适宜密植。  相似文献   
539.
为探明大王杜鹃(Rhododendron rex)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为今后开展大王杜鹃的根际促生菌(PGPR)分离筛选、人工培育及濒危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野生大王杜鹃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16S rRNA的V3-V4区片段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大王杜鹃根际土壤细菌测序共获得有效序列230 150条,基于≥97%的相似阈值对有效序列进行聚类后获得958个操作分类单元(OTU),隶属于19门54纲83目140科188属。细菌群落呈多样性分布,且在门、纲、目、科、属分类水平上的优势类群较为突出,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细菌生态功能以化能异养(Chemoheterotrophy)、需氧化能异养(Aerobic chemoheterotrophy)和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为主,种群的相对丰度分别为6.98%、6...  相似文献   
540.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人工林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为该区植被恢复评价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山西吉县典型刺槐和油松人工林以及自然恢复的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MIDI系统),分别对土壤表层0 ~ 20 cm和20 ~ 40 cm土层的PLFA种类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人工林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探讨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和丛枝菌根真菌PLFA含量及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 Simpson及Pielou指数)均呈现出刺槐林最高、油松林次之,且均显著高于荒草地的趋势(P < 0.05)。2种人工林土壤中表征环境胁迫的直链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SAT/MONO)值显著低于荒草地(P < 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层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且3种植被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 < 0.05)。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全氮含量和pH值。结论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与油松相比,刺槐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