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8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14篇
  41篇
综合类   181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针对畜禽舍饲养环境多变量耦合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多测点传感器监测方案,以适应其复杂的饲养环境。该方案采用最优加权算法对同类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并通过改进的 D-S ( Dempster-Shafer )证据理论算法将不同传感器的多个参数整合,并根据整合结果对舍内环境状况做出准确判断。该方案克服了传统监测手段的单一性,避免了分别处理各环境因子信息数据的不确定性,增强了畜禽舍环境监控系统的鲁棒性。实验表明,将该算法应用于畜禽舍环境监测系统后,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度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2.
探明广东茶园春季杂草基本情况,为茶园杂草防控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3—5月,在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3个茶叶主产区31个茶园共620块样方开展茶园杂草群落调查,采用七级目测法,记录样方杂草种类及生长优势等级。调查共发现杂草313种,出现频度高于10%的杂草有126种,其中菊科杂草23种、禾本科12种、茜草科8种、蔷薇科7种、唇形科6种、蓼科5种、豆科4种,以上7个科共包含杂草65种,占据126种杂草的51.5%。出现频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83.87%)和菝葜Smilax china(80.65%)、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77.42%)、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74.19%)、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74.19%)、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74.19%)、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70.97%)、鬼针草Bidens pilosa(70.97%)、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a(67.74%)、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67.74%)。生长优势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17.42%)、鬼针草(17.19%)、鸭跖草(17.10%)、酢浆草(15.11%)、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12.58%)、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12.19%)、野茼蒿(12.06%)、阔叶丰花草Spermacoce alata(10.90%)、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10.65%)、地菍(9.81%)。粤东、粤西和粤北茶区优势杂草存在显著差别,粤东地区以鬼针草、小蓬草、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等杂草为主;粤西茶区以阔叶丰花草、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鸭跖草、假臭草等杂草为主;粤北茶区以小蓬草、空心泡Rubus rosifolius、白茅为主。调查初步探明广东主要茶区春季杂草分布状况,为各茶区杂草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3.
为探究不同氨基酸菌肥施用量对茶树生长和土壤肥力含量的影响,以鸿雁12号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的方法,设置了不施用氨基酸菌肥作对照组(CK)和氨基酸菌肥施用量分别为75 kg·hm-2(T1)、150 kg·hm-2(T2)、225 kg·hm-2(T3)和300 kg·hm-2(T4)的处理,研究不同氨基酸菌...  相似文献   
54.
根据比较基因组学和相关文献资料,选择与山羊和牛生长性状相关的6个微卫星基因座(BM6444,MAF70,BM315,BMS1678,BM1818和BMC1206)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牛腿山羊的群体遗传变异,并分析了体尺性状与6个微卫星标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微卫星标记在牛腿山羊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87,0.863,0.773,0.840,0.888和0.791,遗传杂合度(He)分别为0.904,0.883,0.808,0.864,0.904和0.824,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9.62,8.05,5.02,6.96,9.68和5.46.6个微卫星标记与体尺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BM6444基因座165bp和145bp等位基因对体质量、体高、体长、胸围和胸深有正效应,而154bp和137bp等位基因对体高、胸围和胸深性状有负效应;MAF70基因座180bp和159bp等位基因对体质量性状有正效应,159bp和144bp等位基因对体高、胸围和胸深有负效应;BM315基因座140bp等位基因对体高有正效应,而136bp等位基因对胸深有负效应;BM1818基因座298bp和27...  相似文献   
55.
天然虾青素的抗疲劳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验证天然虾青素的抗疲劳和抗氧化活性,采用乙醇萃取法提取虾壳中的天然虾青素.以KM小鼠为实验动物,连续给药30d,测量体质量变化;通过小鼠负重游泳实验,测量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和肝脏组织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T-SOD,GSH-Px,T-AOC,MDA,NO);测量小鼠20min定时游泳后,血液中的BLA,BUN,LG,MG等4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和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及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根据线性方程,分析天然虾青素抗疲劳和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虾青素可增加小鼠力竭游泳时间,降低游泳运动后小鼠机体内BLA和BUN浓度,提高LG,MG和血糖浓度;提高肝脏和血液中的T-SOD,GSH-Px和T-AOC等活性指标,降低MDA和NO浓度;且相关分析发现,小鼠体内随着T-AOC活性升高,BLA,BUN浓度减少,LG,MG浓度升高.天然虾青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疲劳作用,且抗氧化能力和抗疲劳能力呈正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6.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郑州市供销社通过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还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主力军,但是郑州市供销社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在一些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高,这既有郑州供销社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经营管理不规范等自身因素的限制,又有农村流通成本高、市场发展滞后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为推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郑州市供销社应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7.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皂甙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抗活性氧能力(ROSSC),用八木变法测定血浆过氧化脂质(LOOn)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细胞溶血程度,以期研究大豆皂甙的体外抗脂质过氧化和红细胞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大豆皂甙具有较强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和抗活性氧能力,可抑制血浆和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红细胞溶血程度.说明大豆皂甙具有体外抗血浆脂质过氧化和红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8.
纳豆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物质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分析纳豆及其提取物中皂甙、异黄酮及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与熟大豆相比,纳豆中大豆甙元、染料木素、皂甙及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增高。成熟纳豆异黄酮总量、大豆甙元及染料木素含量分别是熟大豆含量的1.08倍、23.59倍和19.43倍,其中,成熟纳豆总异黄酮中异黄酮甙元的比例达81.55%。纳豆生物活性成分是其保健功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9.
色素万寿菊广泛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及畜禽饲料行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陆良县2005年试种色素万寿菊,取得成功,随后的试种也取得成功。陆良县具有适宜色素万寿菊生长的自然奈件,可大力发展色素万寿菊种植,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作者论述了色素万寿菊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