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0篇
  4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探究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碱性盐胁迫下马铃薯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马铃薯大西洋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不添加NaHCO3(CK)和添加300 mmol/L NaHCO3(T0),以及添加300 mmol/L NaHCO3后喷施0.25μmol/L(T1)、0.50μmol/L(T2)、1.00μmol/L(T3)、2.00μmol/L(T4)外源EBR,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300 mmol/L NaHCO3(T0)胁迫抑制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土壤酶活性。喷施不同浓度外源EBR均能缓解NaHCO3对马铃薯的胁迫,相比于T0处理,T1处理~T4处理的根粗、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系活力以及根系干质量均得到提高;整个生育期根系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含量及超氧阴离子含量明显下降;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  相似文献   
22.
不同品种马铃薯试管薯诱导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5种培养基和3种培养方法对马铃薯的大西洋、陇薯3号和甘农2号品种进行了试管薯的诱导。结果表明:8%的蔗糖浓度是大西洋和陇薯3号试管薯诱导的最佳糖浓度;5mg/L 6-BA的添加可有效提高结薯率和增加块茎直径;在含8%蔗糖的培养基上,琼脂的添加与否对试管薯的诱导率没有影响;在不含蔗糖的MS培养基中,300μmol/L 山梨醇+20mmol/L NH4NO3+20mmol/L KNO3的添加对试管薯的形成和发育不利;3种培养方法中,液体培养法的试管薯诱导效率最好。  相似文献   
23.
利用5种培养基和3种培养方法对马铃薯的大西洋、陇薯3号和甘农2号品种进行了试管薯的诱导。结果表明:8%的蔗糖浓度是大西洋和陇薯3号试管薯诱导的最佳糖浓度;5mg/L6-BA的添加可有效提高结薯率和增加块茎直径;在含8%蔗糖的培养基上,琼脂的添加与否对试管薯的诱导率没有影响;在不含蔗糖的MS培养基中,300μmol/L山梨醇 20mmol/LNH4NO3 20mmol/LKNO3的添加对试管薯的形成和发育不利;3种培养方法中,液体培养法的试管薯诱导效率最好。  相似文献   
24.
以马铃薯两个栽培种大西洋和新大坪为材料,采用基本Hoagland营养液和60%磷浓度(0.05996 μmol/L)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研究了低磷胁迫效应对马铃薯植株生长、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影响.结果表明,60%磷胁迫对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能促进新大坪侧根生长和根冠比增加,而大西洋在根系生长和...  相似文献   
25.
低磷胁迫下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试管苗在全价、60%磷素和30%磷素的MS培养基上培养,第20 d、40 d时测定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马铃薯试管苗新叶和侧根发生以及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小幅增加.30%低磷培养环境下,试管苗的细胞膜透性值、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较对照明显增加,而叶绿素含量则明显降低,差异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60%低磷处理下,这些指标的变化与对照基本相同,差异不显著,表明含60%P元素的MS培养基适宜马铃薯试管苗生长.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创造块茎高支链淀粉或纯支链淀粉含量的转基因马铃薯材料。【方法】以构建的由Patatin启动子驱动的pBI121g-PgABI为干扰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优良品种甘农薯2号。用PCR、Southern blotting、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植株,并对转基因植株的微型薯进行淀粉含量的测定。【结果】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10个转基因株系。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目的基因已被整合到基因组中,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转基因株系中GBSSI的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且在6个转基因株系中检测不到mRNA的表达。进一步通过real-time PCR分析表明,转基因株系中GBSSI的mRNA沉默效率为66.27%—93.53%;转基因株系微型薯的淀粉含量也发生明显变化,其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0.16%—98.84%,比对照高出10.31%—20.92%。转基因株系GBSSI的mRNA沉默效率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37,P<0.01)。【结论】采用ihpRNAi技术可有效抑制马铃薯块茎中内源GBSSI表达,获得高支链或纯支链淀粉含量的马铃薯材料。  相似文献   
27.
基质酸度对马铃薯植株生理特性及微型薯结薯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移栽于蛭石中的马铃薯夏波蒂和费乌瑞它两品种的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pH值[3、4、5、6、6.5(CK)]的MS营养液浇灌幼苗,研究基质pH值对马铃薯植株生理特性及微型薯结薯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SOD活性、硝态氮含量、磷钾含量、微型薯结薯数和平均单株产量均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pH值6时达最大值,pH值3时值最小,且夏伯蒂品种的pH值6处理在叶绿素含量、SOD活性等性状方面与对照(pH 6.5)间差异显著;脯氨酸含量则随pH值的升高呈降低趋势,pH值6时最低,pH值3时最高.结果表明,pH值6是马铃薯植株生长及微型薯形成的最适酸度值.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与连作马铃薯土壤浸提液对基质栽培马铃薯植株的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马铃薯第4年连作田土壤浸提液与4年龄清水苜蓿土壤浸提液配比液(记为1∶1,1∶2,1∶3,1∶4,1∶5,CK-连作马铃薯土壤浸提液)对基质栽培马铃薯叶片光合参数、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马铃薯盛花期,1∶2处理的SOD活性、CAT活性,比对照(CK)增加5.2%、77.8%;1∶4处理的POD活性较对照(CK)提高19%;盛花期600μmol/(m~2·s)光照下,1∶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的值最大,分别比对照(CK)增加64.7%、73.3%、132.2%;盛花期1 000μmol/(m~2·s)光照下,Pn、Gs、Tr先上升再降低,到达T3处理时为最大值,比对照(CK)分别增加63.6%、272.7%、162.8%.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1∶4处理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比CK提高29.9%;块茎膨大期600μmol/(m~2·s)下的1∶3处理下的Pn、Gs、Tr均处于最大值,分别比对照(CK)增加64.2%、164.7%、117.1%;块茎膨大期1 000μmol/(m~2·s)光照下,1∶3处理的Tr比CK显著提高69.6%.1∶3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较CK提高19.3%.【结论】不同浓度比例的连作马铃薯土壤浸提液与清水苜蓿土壤浸提液可有效改善马铃薯光合生理特性,并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尤以1∶3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29.
采用外源施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苯甲酸两种化感物质,研究了化感物质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苯甲酸两种化感物质对马铃薯组培苗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随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这种抑制效应程度加剧;两种化感物质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植株体内SOD活性和脯氨酸、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以及MDA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GBSSI是马铃薯块茎中控制直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 为培育高支链淀粉含量或纯支链淀粉含量的转基因马铃薯材料, 根据GenBank登录号X58453设计特异引物, 采用RT-PCR技术获得马铃薯块茎GBSSI相似基因, 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 预测GBSSI相似基因cDNA序列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 克隆的GBSSI相似基因与报道的GBSSI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99.78%, 其开放阅读框长1 824 bp, 编码607个氨基酸, 具有许多重要功能位点;三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具有淀粉合成功能, 基因序列已注册到GenBank, 序列登录号为EU403426。以此基因CDS内542 bp的靶标序列作为干扰区段, 扩增GBSSI的正反向基因片段, 并引入237 bp的内含子序列, 构建由Patatin启动子驱动的具有“正义基因片段gbss A-内含子VP1-ABI3-like protein-反义基因片段gbss B”的植物干扰表达载体pBI121g-PgABI, 将为淀粉合成的进一步研究和高支链淀粉含量或纯支链淀粉含量的马铃薯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