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9篇
  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1.
青海12号蚕豆栽培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化设计,以肥料(x1)、密度(x2)与打顶期(x3)等3项蚕豆主要农艺措施为试验变量,建立青海12号蚕豆产量与主要变量的数学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分析各因素对青海12号蚕豆产量的影响效应,并决策优化栽培方案,为丰产栽培技术规范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蚕豆是青海重要的商品作物之一,随着青海蚕豆蛋白产业发展,对高蛋白蚕豆的需求增长比较快,研究不同基因型蚕豆在不同生态区的蚕豆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有利于按不同基因型蚕豆优势区域进行合理布局,保障青海蚕豆的有效供给和需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生态区同一类型大粒组不同基因型蚕豆的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小粒组不同基因型蚕豆之间FE3、FE5、FE2和尕大豆与FE6、马牙的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但小粒蚕豆较大粒蚕豆的蛋白质含量高18.49%,不同生态区蚕豆蛋白质含量在品种间、环境间和品种与环境的交互效应差异极显著,蚕豆蛋白质含量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呈近似线性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拓宽蚕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解决传统工业方法制备的蚕豆蛋白溶解性差的问题,本文以传统的碱溶酸沉法提取的蚕豆蛋白为原料,采用限制性酶法对其进行增溶改性工艺优化,并对改性后的蚕豆蛋白的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是提高蚕豆蛋白溶解性的适宜用酶,酶解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酶加量(ES)0.1%、温度58℃、pH值7.5、酶解时间30 min,此条件下蚕豆蛋白的溶解性达到99.73%。改性后的蚕豆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显著提高,泡沫稳定性在碱性条件下显著提高,持水力在pH值为2~12的范围内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有机农业与青海天平蚕豆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日益重视 ,有机农业已深入世界各国 ,逐步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趋向。笔者根据世界有机农业发展趋势和民众对有机食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及青海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 ,认为发展蚕豆有机产品是实现青海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刘玉皎 《作物杂志》2003,19(5):15-16
采用饱和D-最优计划设计研究了多效唑浓度、剂量和施用时期与蚕豆株高、主茎荚数、结荚密度、经济系数等指标的关系,建立了各指标与多效唑浓度(X1)、剂量(X2)和喷药时期(X3)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分析表明,施用多效唑能够有效的控制蚕豆中后期营养生长,提高了结荚性和经济系数,促进了产量的提高。在蚕豆盛花期至结荚期施用200~300mL/L的多效唑100~150L/hm2调控效应比较好。……  相似文献   
16.
17.
青海省优质豆类种子产业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青海省优质豆类新品种的选育、品种标准、丰产栽培技术规范的研制、原良种产业化技术体系的建设等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我省优质豆类种子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采用SSR标记技术对7个西北地区主栽豌豆品种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构建了不同品种豌豆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21对不同的SSR引物中有6对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其中1对引物PSAC75可使每一品种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谱带。因此,SSR技术可从DNA水平鉴别豌豆品种的分子差异,从而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蚕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皎 《作物杂志》2006,22(4):23-25
以性状差异明显的4个青海蚕豆为母本,与具有互补性状的4个外来种质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6个组合。分析了株高、始荚高、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荚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等8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蚕豆杂交后代性状都有重要作用,且这些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均对杂种后代的性状起主导作用,尤其是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完全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2)应根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大小和育种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亲本和较优的杂交组合;(3)8个主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百粒重>株高>荚粒数>有效枝>单株荚数>始荚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百粒重>株高>有效枝>荚粒数>单株荚数>始荚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在改良品种粒重时,可进行早代选择,而其他性状的遗传力中等偏低,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应连续多代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青海省第三次搜集的100份蚕豆地方品种资源的生态型和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北地区蚕豆资源表现为中早熟品种,各占资源总数的37.5%、43.75%,植株较矮,平均株高99.6cm,分枝力较强,平均有效枝数为4.2个,籽粒较小。其它地区的蚕豆资源表现为中晚熟,占资源总数的80%以上,植株中等,籽粒较大,分枝力一般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