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6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8篇
  5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6,自引:12,他引:66  
【目的】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高产水稻(产量>11 t·ha-1)的生长发育特性。【方法】4个中熟粳稻品种(含品系)连嘉粳2号、华粳5号、0026和9823种植于大田,对其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与高产水稻(CK,产量为8.98~9.16 t·ha-1)相比,超高产水稻每穗颖花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与CK无显著差异;超高产水稻移栽至拔节期的茎蘖数较CK少,但分蘖成穗率较高;超高产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生育前期较CK低,抽穗期与CK无显著差异,抽穗后则显著高于CK。超高产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根冠比、抽穗至成熟的根系伤流量以及粒叶比、茎鞘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CK。【结论】提出了中熟粳稻超高产群体的生育诊断指标:总颖花量>4.5万/m2,结实率>90%,千粒重>26 g;茎蘖成穗率>80%,抽穗期叶面积指数7.5~8.0,全生育期光合势>5×106 m2·d·ha-1,成熟期总干重>22 t·ha-1,收获指数>0.51;抽穗期粒叶比[颖花/叶(cm2)]>0.58,根冠比>0.25,根系伤流量>5 g·m-2·h-1。对培育超高产水稻群体的调控途径与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根系化学讯号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试图阐明水稻根系化学讯号与米质形成的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不同基因型的水稻材料,测定结实期根系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和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以及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灌浆中、后期根系Z+ZR浓度与胶稠度及碱化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2*~0.90**),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8*~-0.78**);灌浆中期根系ABA浓度与胶稠度及碱化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 ~-0.91**),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灌浆中期根系ACC浓度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97**~0.98**),灌浆后期根系ACC浓度与米粒的垩白度和垩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69*~0.96**)。结实期根系分泌的苹果酸和琥珀酸越多的品种,其稻米淀粉谱的崩解值越大,消解值越小;而根系分泌的酒石酸和柠檬酸越多的品种,结果则相反。根系分泌乳酸较多的品种,稻米的胶稠度和碱化值较小,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结实期外源ZR、ABA和ACC处理根系后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与内源激素(Z+ZR, ABA, ACC)同稻米品质指标的关系基本吻合。施用菜籽饼作有机肥,可以提高根系苹果酸和琥珀酸浓度并增大崩解值和降低消解值。【结论】根系化学讯号对稻米品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通过调控根系化学讯号,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3.
以苎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苎麻RAPD分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10×PCRBuffer、模板浓度、Mg2 、dNTP、引物、Taq酶、循环次数、退火温度等,建立了适于苎麻RAPD分析的PCR反应体系:即在25μl反应体系中,引物浓度为0.4uM;模板DNA的用量为60~100ng;Mg2 浓度为1.8mM;dNTP浓度为0.2mM;Taq酶用量为1U。适宜的扩增程序为先94℃变性4min,再94℃变性45s、38℃复性45s、72℃延伸2min共36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4℃保存。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春季以来,猪口蹄疫疫情及疑似感染在全国各地一直呈高压态势,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2月22日广东市白云区某地生猪发生疑似口蹄疫疫情,1474头猪发病。后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为O型口蹄疫。2010年3月4日深圳市龙岗区某地部分养殖户饲养的生猪发生疑似口蹄疫疫情,后确诊该疫情为O型口蹄疫疫情。  相似文献   
15.
旱种水稻基部节间性状与倒伏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倒伏是制约旱种水稻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籼型杂交稻汕优63和粳稻9516为材料,研究了旱种水稻倒伏的原因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水种相比,旱种水稻的倒伏率明显高,结实率和粒重明显降低,产量明显降低。自抽穗至成熟,旱种水稻基部节间强度(厚度、单位长度重量)、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淀粉)含量低于常规水种稻,α-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水种稻。水稻基部节间淀粉含量与节间厚度和单位长度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α-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淀粉输出与α-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施用硅、钾肥能降低旱种水稻基部节间α-淀粉酶活性,提高基部节间淀粉含量,增强基部节间强度,大幅度降低倒伏率,提高旱种水稻的结实率和粒重,从而提高产量。孕穗期去1/2叶,效果则相反。表明在旱种条件下,水稻基部节间α-淀粉酶活性高,促进了节间贮存淀粉的降解,降低了基部节间强度,造成旱种水稻的倒伏。  相似文献   
16.
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或猪等而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公认的世界经济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并给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猪囊尾蚴病的免疫防治势在必行。然而在猪囊尾蚴病疫苗研究中,疫苗抗原的选择和来源一直困扰着兽医工作者。该文就近年来猪囊尾蚴病诊断重组抗原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1临床症状潜伏期平均18~20天。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随即咳嗽,流浆液性鼻涕。4~5天后咳嗽加重,干咳而痛苦,浆液性鼻涕变为黏脓性,常粘于鼻孔、上唇,呈铁锈色。病羊多在一侧出现胸膜肺炎变化,肺部叩诊有实音区,听诊肺呈支气管呼吸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产量的提高要求更大的肥水投入和更优化的栽培措施。在我国肥水投入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优化栽培措施对水稻的增产增效意义重大。以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与常规粳稻武运粳24为试验材料,采取4种不同的栽培措施(氮空白、当地常规、增密减氮、精确灌溉),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减氮、精确灌溉等栽培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有效叶面积指数(LAI)、高效LAI,提高粒叶比,增加库容,提高氮素相关代谢酶活性,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阐明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抗旱性差异显著的4个水稻品种(籼稻扬稻6号和两优培九,粳稻旱优8号和镇稻88)为材料,以常规水层灌溉(CI)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对水稻产量、根系、叶片及籽粒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I相比,WMD处理下抗旱性较强品种扬稻6号和旱优8号产量分别提高6.90%和7.45%,抗旱性较弱品种两优培九和镇稻88产量分别降低7.28%和8.10%。WSD处理下,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显著下降,抗旱性较弱的品种产量降幅远高于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WMD处理下,扬稻6号和旱优8号复水后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均较CI有不同程度提高,而两优培九和镇稻88上述指标则与CI持平或有不同程度降低。WSD处理下,4个品种上述指标均较CI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轻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根系活性强、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强是抗旱性较强水稻品种的基本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推动藜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城郊林果采摘业快速发展实情,开展(黄桃)林下藜蒿栽培试验示范。在分析藜蒿设施栽培与林下半野生栽培各自特点的基础之上,介绍利用(黄桃)林下空闲地种植藜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后,在3—4月可收获藜蒿1~2茬,667 m~2可产黄桃750 kg、藜蒿1 500 kg,且所产藜蒿绿色、优质,原始风味浓郁;利用新模式平均667 m~2产值在1万元以上,其中仅藜蒿一项的产值就超过0.7万元;具有低投入、省人工、易操作且产品绿色,效益佳的特点,对比藜蒿设施(常规)栽培,林下藜蒿栽培具有较大优势,为藜蒿产业和乡村采摘旅游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