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黄芪对史氏鲟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灌服的方法研究了黄芪Astragalus m em branaceus水煎剂对1 龄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分3组进行,每组放史氏鲟10尾,每日灌服1次黄芪水煎剂,剂量均按每100 g鱼体重灌服0.3 mL药液,相当于黄芪(干物质)的用量为日投喂饲料重量的0.5%(A组)、1.0%(B组)和2.0%(C组),对照组鱼灌服蒸馏水。结果显示:A组和B组的史氏鲟被灌服黄芪水煎剂后,血浆及各组织中的溶菌酶含量呈升高的趋势,C组鱼的不同组织变化不一,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史氏鲟血浆中的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无显著变化,但B组和C组史氏鲟肝脏中的NO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C组史氏鲟肝脏中的NOS活性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对史氏鲟血浆及肝脏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有增强作用,尤其B组鱼的SOD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黄芪能显著降低史氏鲟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史氏鲟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鲑鳟鱼的血细胞形态学差异,采用光镜及电镜技术对白点鲑Salvelinus malma(体质量49.07 g±12.05 g)、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体质量83.23 g±15.07 g)、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60.12 g±11.86 g)和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42.04 g±10.26 g)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的组成、大小、显微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中可见红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红细胞占大多数,淋巴细胞数量仅次于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密度在4种鲑鳟鱼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4种鲑鳟鱼的成熟红细胞形态结构相似,血栓细胞形态多样,其他种类白细胞形态结构相似,白细胞均以血栓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体;白点鲑血栓细胞最多,成群结队排列,红细胞数量也较多,红细胞长径和短径均最大,单核细胞中富含细胞器,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较多;红点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也较多;虹鳟红细胞密度最小,淋巴细胞最多,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最大;金鳟红细胞和白细胞密度最大,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长径和短径最大。研究表明,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与其他鱼类相似,但不同物种间血细胞数量和大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中草药对哲罗鲑增重率、死亡率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并为相关中草药药剂的研制提供相关的参考数据,笔者选用黄芪、当归、甘草、茯苓及贯众5种中草药,按不同比例添加到饲料当中鉰喂1+龄哲罗鲑。试验设加药组及对照组,每组30尾试验鱼,按照鱼体重的2.0%分别投喂含不同中草药的饲料,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均设平行。试验结束后,对各组的增重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并采集血液,进行生化指标的测定。测定结果显示,甘草组对鱼体增重效果较好,而茯苓组呈现抑制效果。死亡率方面,除贯众和茯苓,其他试验组均无死亡。生化指标方面,总胆红素在贯众高剂量组有明显升高;甘草低剂量组及黄芪高剂量组尿素氮在血清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余几项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选用的5种中草药皆具有一定免疫促进功能,但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哲罗鲑的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与剂量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药复方A对施氏鲟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自组中药方剂(复方A)对施氏鲟组织中抗氧化功能相关的活性物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在高温应激条件下对鲟鱼的免疫调节功能。将1+龄实验鱼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采用口灌水煎剂的方法,按照1.1 g/kg体质量的剂量每日口灌给药一次,连续给药7天,并设口灌蒸馏水的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取部分鱼高温30℃热刺激2 h后与常温22℃给药的实验组共同采样,对鱼血浆、肝脏及红细胞中SOD活性;血浆及肝脏中MDA含量;血浆及肝脏中NO含量和NOS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复方A能有效调节鲟鱼体内NO含量及NOS活性,显著提高机体SOD活性,并降低MDA含量;在高温应激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作用效果,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复方A是一种适用于鲟鱼养殖使用的免疫添加剂,在高温应激条件下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硬骨鱼类免疫球蛋白分类及多样性产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类是最先出现免疫球蛋白的低等脊椎动物,对研究免疫球蛋白的起源、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IgM和IgD是最先被人类发现和认识的鱼类免疫球蛋白,随着科技进步和研究深入,陆续在斑马鱼(Danio rerio)、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及鲤鱼(Cyprinus carpio)中发现了IgZ、IgT、IgM-Z等。与哺乳动物的免疫球蛋白一样,不同种鱼,甚至同种鱼不同个体间,免疫球蛋白的形态结构、基因类型、生物学功能等均有差异。为了进一步认识鱼类免疫球蛋白及其免疫应答的机制,本文综述了鱼类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多样性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感染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血清中补体、一氧化氮(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以探讨鲟科鱼类细菌感染应答的敏感因子。首先采用腹腔注射法测定了Ah对施氏鲟的LD50,然后给健康非免疫状态的1+龄施氏鲟,注射LD50剂量Ah菌液,观察发病情况,同时采集健康组和病理模型组血清及肝组织样品,测定血清中补体、NO水平及NOS活性。结果显示:施氏鲟在感染Ah时,血清中补体C3、C4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升高,其中C3的含量显著升高,表明C3在施氏鲟对抗细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NO是感染应答中重要的炎性反应调节分子,在Ah感染后,施氏鲟血清中NO的水平显著升高,肝脏中的NO水平变化不显著。NOS在NO的生成中起关键作用,但施氏鲟感染后血清及肝脏中的NOS活性无显著变化,由于未做分型检测,属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茯苓Poria cocos等3种中草药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体质量为0.09~0.10 kg)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分别设置黄芪组、甘草组、茯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每日按照0.30、0.24、0.30 g/kg(体质量)的剂量给施氏鲟口灌中草药水煎剂1次,连续给药21 d,对照组口灌蒸馏水;停药24 h后先从每组取15尾施氏鲟放入恒温水族箱(30℃)中热刺激2 h,再与每组剩余的15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一同从尾静脉采血并取鱼鳃、肝、幽门盲囊、胃、肠组织,测定鱼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茯苓-常温组施氏鲟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黄芪-高温组、茯苓-高温组施氏鲟血清中白细胞吞噬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施氏鲟肠中溶菌酶活性较高,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最低值出现在对照-高温组,为(0.63±0.29)μg/mL,显著低于对照-常温组(P0.05),黄芪-高温组施氏鲟幽门盲囊中溶菌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研究表明,3种中草药对施氏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部分免疫器官中溶菌酶活性均有一定提高和促进作用,其中黄芪可能对鱼体抗热应激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水温对鲫鱼体内恩诺沙星药动学规律的影响,试验在20℃和25℃水温条件下将恩诺沙星灌入鲫鱼的前肠,于给药后0.25,0.5,0.75,1,1.5,2,4,6,8,12,24,36,48,72小时分别采集血浆、肾脏和肝脏样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药物浓度,用药动学软件3P97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在鲫鱼血浆中,两种水温条件下恩诺沙星的达峰时间和分布半衰期基本相同;20℃药时曲线下面积、消除半衰期明显大于25℃,而清除率明显小于25℃.在肾脏和肝脏中,20℃药物的达峰时间、分布半衰期、消除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大于25℃,而清除率明显小于25℃.  相似文献   
19.
5种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对鲤肠内细菌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将5种常用中草药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板兰根lsatis indigotica Fort、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茯苓Poria cocos Wolf及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喂鲤Cyprynus(cyprynus)carpio,研究了这几种中草药对鲤的生长、肠内细菌数量及组成的影响。饲养25d后称重,每组随机取3尾鱼,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黄芩及黄芪可明显促进鲤的生长,并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添加茯苓、鱼腥草及板兰根也有一定作用,经统计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投喂5种中草药均使鲤肠内细菌数增加,并对其组成产生影响,试验组出现了对照组所没有的芽孢杆菌属及棒杆菌属细菌,并且使优势菌群的组成发生了改变,不动细菌属明显增加,芽孢杆菌属所占的比率也在10%以上,而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及肠杆菌科细菌数量则明显下降。另外,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可明显改变肠道细菌组成及数量,使有益菌类增加,并抑制大部分条件致病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中草药添加剂对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2℃下,采用口灌法研究当归、鱼腥草及自制中草药复方(方四)的水煎剂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生长及血清中酶活性及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将施氏鲟饲养在循环水族箱中,每组两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按照当归、鱼腥草及方四分别为0.3g/kg、0.54g/kg、0.8g/kg体质量的给药剂量每日口灌给药1次,连续给药14d,以口灌蒸馏水为对照组。停药24h后,每组取半数鲟在高温30℃下热刺激2h,然后与常温组同时尾动(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总胆红素、甘油三酯含量及谷丙转氨酶等酶的活性及鱼的体质量。结果表明:当归及鱼腥草不能有效促进鲟生长;高温热刺激加重了鲟肝肾的负担,损伤了肝功能;而方四显著提高了鲟的生长性能,在高温热刺激下,仍能显著降低鲟血液中尿素、肌酐等物质的含量,具有一定的保肝护肾功能,可作为鲟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的备选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