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25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80-1984年研究了印尼农家品种柏拉玛地选系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选系带有一对抗玉米大斑病的显性基因,使植株在抽雄期以前表现为无病斑的表型。这个基因与Ht1、Ht2、Ht3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并对它们具有显性上位作用,当它的Ht1(Ht2或Ht3)基因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时,无病斑抗性会抑制褪绿病斑表型的表达。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它与HtN基因可能是同一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在本试验中未观察到两基因间的交换。这个选系可作为HtN基因的另一来源利用,由它分离的抗病基因可称为HtNB。  相似文献   
32.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夏涛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89,15(2):97-103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玉米 Mo17和77两组“同核异质系”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进行细胞学研究,得到 cms-T.C.S 三种不育类型败育方式的描述。发现 cms-T 和 cms-C 在不同的核背景上表现不同的败育途径,而 cms-S 在所研究的核背景上表现出较稳定一致的小孢子发生、败育行为。比较研究肯定,三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小孢子败育的一般规  相似文献   
33.
采用淀粉凝胶平板电泳方法,研究了华中农业大学4个玉米新合成群体(WBM, LBM, WLS,LLS), 2个美国群体(BSSSR和BS16)和6个自交系的ADH, CAT, EST, GLU, GOT, MDH, PGD,PHI 8种等位酶的17个位点的47个等位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数量性状的相关。采用NC II遗传交配设计,6个群体与6个自交系组配成36个组合,田间试验在武昌、安  相似文献   
34.
本文总结了近20多年来国内外在玉米CIMS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从个体,细胞,分子等多个层次对玉米CMS材料的分类方法,小孢子败育,遗传机理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5.
生长素和玉米素与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夏涛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4,20(1):26-32
研究了玉米Mo17背景三种不育细胞质类型(T.C.S)及正常保持系(N)在小孢子发生及败育过程中花药组织生长素,玉米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发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组织中的“生长素亏损——玉米素盈积”现象。同时设计的玉米素、生长素外源喷施实验也表明了其对雄性育性的逆转效应。讨论了这两种植物激素对玉米雄性不育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36.
三峡地区玉米地方品种杂种优势群的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三峡地区地方品种的遗传潜势(遗传变异、配合力效应、基因多样度等),发掘地方品种中的初级杂种优势群,按杂种优势模式与国外优良玉米种质充分重组,合成高级杂种优势群。本文报道了对选出的三峡地区的37个优良地方品种遗传潜势和杂种优势群的初步研究结果,并讨论了组建高级杂种优势群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相似文献   
37.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组织抗氰呼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3种核背景(Mo17、77、B37)4种细胞质类型(N,C,S,T)玉米细胞系雄性不育系及其可育保持系根组织以及Mo17背景4种细胞质类型花药组织的抗氰呼吸。初步表明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抗氰呼吸的缺乏有关。研究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抗氰呼吸的程度与其生活力之间的相关并讨论了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8.
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用8个配合力不同的玉米测验种测定了6个待测系的配合力,结果表明,亲本自交系的GCA与SCA都对杂交种的产量有着重要作用,且二者的作用是平行的,不能相互代替。为此,提出了综合评价玉米自交系GCA与SCA的指标“gi'+Ssi'”,称之为“总配合力效应”,并验证了这一指标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9.
40.
 1989~1991年,以两套玉米抗、感大斑病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在同一遗传背景中分析比较了Ht1、Ht2、HtN等抗病和ht感病基因型材料在感染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 Leonard and Suggs)过程中超氧物歧代酶(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大量分析资料表明,与感病材料比较,各种抗病材料在病原物浸染初期SOD活性下降,酶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