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沅水五强溪水库斑点叉尾鮰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沅水五强溪水库引进外来物种斑点叉尾鮰的体细胞染色体组型。[方法]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和秋水仙素胸腔注射,取活体肾细胞低渗、固定、火焰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沅水五强溪水库引进外来物种斑点叉尾鮰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斑点叉尾鮰中期染色体二倍体数为2N=58,染色体配成29对,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5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7对。核型公式为2N=8M+10SM+26ST+14T,染色体臂数(NF)=76。[结论]该研究可为洞庭湖区斑点叉尾鮰的种质资源保护、遗传育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探讨引进外来种对本地相近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影响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32.
为了分析洞庭水系鱼类趋流特性的生态适应性及为水域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基本数据,在水温(20.0±1.5)℃和自然光周期下,用实验室自制的鱼类运动测试水槽和递增流速法测定了沅水中游常德河洑江段体长(13.94±1.85)cm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体长(12.28±1.42)cm鲫(Carassius auratus)的临界游泳速度及最大游泳速度等参数,分析两种鱼这两个参数与体长等因素的关联及差异。外置变频器调节电机功率改变螺旋桨的转速而呈不同流速。1 BL·s-1时开始实验,每15 s提高流速2 cm·s-1,直到鱼变疲劳在拦网处停止游泳20 s时的水流速度就是该鱼的最大游泳速度(Umax,单位cm·s-1)和相对最大游泳速度(Umaxr)[(=Umax/BL(体长),单位BL·s-1)]。流速慢慢增至60%Ucrit估计值下,实验鱼持续游动15 min后,将增加...  相似文献   
33.
24~26 ℃静水条件下, 用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就3种常用药物对体长1~2 cm的黄颡鱼苗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苗对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次氯酸钠及亚甲蓝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72、1.23、6.81 mg/L,黄颡鱼苗对这3种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次氯酸钠>亚甲蓝.  相似文献   
34.
研究了固定化EM藻菌(CEMI)、固定化活性污泥藻菌(CAMI)、固定化EM-活性污泥协联藻菌(CEAMI)对珍珠蚌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以及光照强度、温度对三者脱氮去磷的影响。以无包埋藻菌胶球(NM)作为对照组进行96h持续去N、P实验,结果表明在设计条件下CEAMI、CAMI和CEMI的去N峰值(最高值)分别为91.16、88.07、80.45,去P峰值(最高值)分别为84.67、76.28、77.81,CAMI去N峰值出现在持续处理56h处,CAMI去P峰值和CEAMI、CEMI的去N、P峰值均出现在64h处;CEMI前40h处于低N、P去除率的适应期,此期间CEMI与CEAMI、CAMI的去N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还表明,光照强度与温度是该三者去N、P的重要环境因子,CEAMI的去N峰值所需光强为4000lx,其去P和CAMI、CEMI的去N、P峰值均为5000lx;三者的最适去N温度为25℃,最适去P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35.
洞庭湖区2种不同体色鲶鱼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不同体色鲶鱼的关系,以洞庭湖区灰色鲶鱼和黄色鲶鱼为材料,利用UNIQ-10柱式细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DNA,以提取的DNA作模板进行RAPD扩增比较.结果表明,灰色鲶鱼与黄色鲶鱼群体间的相似系数为0.909 6;灰色鲶鱼与黄色鲶鱼的遗传距离为0.090 4,介于同种群遗传距离0.03~0.2,仍隶属于同一个地理种群,表明在自然状况下遗传分化的速度是缓慢的,2种鱼存在种群间亲缘与进化关系.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地理隔离、生存适应、人工或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为探索水电梯级开发下鱼类的趋流行为,采用自制鱼类游泳能力及代谢测定装置,研究了3种沅水常见鱼类(鲫、大眼鳜和黄颡鱼幼鱼)的趋流游泳能力及代谢特征。结果显示,鲫、大眼鳜和黄颡鱼的相对感应流速分别为(0.79±0.14)、(1.16±0.07)和(0.75±0.09) BL/s,相对偏好游速分别为(2.31±0.11)、(1.86±0.04)和(1.60±0.03) BL/s,相对临界游速分别为(3.43±0.37)、(2.58±0.32)和(2.68±0.13) BL/s。同样条件下黄颡鱼偏好游速、临界游速、呼吸频率和耗氧率均显著低于鲫和大眼鳜。3种鱼呼吸频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均随流速增加而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0 BL/s流速下,3种鱼呼吸频率均出现峰值。在2.0 BL/s流速下,鲫和大眼鳜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出现峰值,而黄颡鱼则在1.5 BL/s流速下出现。随着流速的增加,鲫趋流率从静水组的64.1%增加至4.0 BL/s的100.0%,大眼鳜和黄颡鱼分别从静水组的60.2%和58.9%增加至2.0~3.0 BL/s的100.0%。水流流速显著影响3种鱼的游泳状态。鲫在静水条件下以逆流前进和顺流而下为主。大眼鳜静水和大多数流水条件下以逆流静止状态为主。黄颡鱼在静水组和较低流速组(<1.0 BL/s)长时间保持逆流静止状态,随着流速的增大,逆流静止比例迅速减少,逆流后退时间比例不断增加。研究表明,沅水3种常见鱼类趋流行为的差异性与其生活习性、形态特征、食性和捕食方式以及生活水环境等密切相关。了解3种鱼类趋流行为参数与流速环境条件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建立鱼类游泳生物学仿真数据模型,为梯级开发背景下鱼类的运动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及运动方式的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丰产鲫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养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丰产鲫[Allogynogenetic 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 (Cyprinus acutidorsalis ♂× Carassius auratus variety Pengze ♀)]是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鱼类研究室采用细胞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彭泽鲫进行遗传改良后培育出的鲫鱼养殖良种*.由于它具有比彭泽鲫和其它鲫鱼更加优越的生产性能,目前其养殖范围已涉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新疆等九个省,其中在广东的推广养殖几乎覆盖全部地级市,尤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面积最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丰产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繁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8.
固定化藻茵对去除珍珠蚌养殖废水氮磷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同定化EM藻菌(CEMI)、同定化活性污泥藻菌(CAMI)、同定化EM-活性污泥协联藻菌(CEAMI)对珍珠蚌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以及光照强度、温度对三者脱氮去磷的影响.以无包埋藻菌胶球(NM)作为对照组进行96 h持续去N、P实验,结果表明:在设计条件下CEAMI、CAMl和CEMI的去N峰值(最高值)分别为91.16%、88.07%、80.45%,去P峰值(最高值)分别为84.67%、76.28%、77.81%,CAMI去N峰值出现在持续处理56 h处,CAMI去P峰值和CEAMI、CEMI的去N、P峰值均出现在64 h处;CEMI前40 h处于低N、P去除率的适应期,此期间CEMI与CEAMI、CAMl的去N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还表明,光照强度与温度是该三者去N、P的重要环境因子,CEAMI的去N峰值所需光强为4 000lx,其去P和CAMI、CEMI的去N、P峰值均为5 000lX三者的最适去N温度为25℃,最适去P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固定化藻菌去除淡水养殖废水氨氮效果及模型拟建。[方法]利用固定化藻菌(ABI)处理淡水养殖废水中的氨氮,采用多因子正交试验得到温度(T)、pH、光照强度(I)、溶解氧(DO)和填充率五因子与氨氮去除率(AR)之间的关系数据,拟建五因子与AR关系模型。[结果]五因子对AR均具有显著影响,最佳去氨氮组合为:温度30℃、pH值7.0、光照强度6000lx、溶解氧5.0mg/L、填充率10%。根据试验数据拟建的方程模型决定系数R^2=0.8648、相伴概率P〈0.05,对AR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测值进行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均值差异显著值sig.为0.978(P〉0.05),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测值数据组无显著性差异,模型具有较高拟合度。[结论]为实现养殖废水中氨氮去除或浓度降低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俗称黄鼓鱼、黄腊丁等,分类上属鲶形目、鱼危科,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河流湖泊中.它以其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而著称,是一种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1].为了探讨池塘养殖黄颡鱼的高产技术,课题组于2000年3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西洞庭农场祝丰管理区清水塘鱼场一口3335m2面积的池塘中开展了主养黄颡鱼高产课题研究,现将试验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试验材料 1.1 池塘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