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128篇
农学   108篇
基础科学   56篇
  118篇
综合类   725篇
农作物   64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274篇
园艺   149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平贝是尚志市冷凉湿润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山野药用资源,随着中药市场的日益活跃,其干贝价格已经达到百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观。近年来,尚志市的农业科研人员按照山区气候特点进行平贝仿生栽培获得成功,盛产期平均每667m2(平方米)效益可以达到0.6万元以上,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平贝栽培中,病、虫、草害防治是栽培平贝成功的关键技术,现将主要技术要点做以简要介绍。1田间除草1.1早春除草平贝除草采用封闭型除草剂。由于平贝出苗早,喷施封闭除草剂时,喷到苗上产生药害,所以可以采用毒土施药。当平贝出苗5cm(厘米)高前未放叶时用33%施田补2…  相似文献   
12.
母猪产后无乳症是当今集约化猪场分娩母猪哺乳期的常见病,主要见于初产及老龄母猪。临床特征主要是厌食,精神萎靡,不愿让仔猪吮乳,乳房无乳及泌乳不足,泌乳期间乳腺机能紊乱。由于有些养殖户不清楚发病原因。使母猪得不到及时治疗,进而造成一窝仔猪饥饿消瘦、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发病率、病死率增加,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现将母猪产后无乳、少乳的种类、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简要介绍如下,供养猪户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甘肃省天水地区在枣树建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栽植成活率低的问题,一般园片枣苗栽植成活率仅为50%~70%,最差的园片枣苗栽植成活率低于35%。为此,我们于2001~2003年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晋南冬麦区大麦黄矮病毒流行株系监测及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5年(1996~2000年)采集晋南冬麦区小麦黄矮病标样,采用生物学和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法)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该地区的大麦黄矮病毒流行株系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该小麦黄矮病流行区近五年以GAV株系为主流株系,兼有少量GPV、PAV和混合株系存在。同时对小麦抗黄矮病新品种“临抗1号”进行了GPV和GAV两种株系的抗性测定,明确了该品种兼抗GPV和GAV两种株系。根据小麦黄矮病发生现状,提出了一套以选育推广抗耐病品种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小麦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5.
研究运用单因素设计和响应面设计,采用胃蛋白酶-胰液素两步水解法,探讨3种不同的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鸭饲料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实验使用相同的肉鸭基础饲粮,对添加了非淀粉多糖酶的肉鸭饲粮使用两步离体法进行消化,并测定还原糖含量,得出三种非淀粉多糖酶的最佳添加量和最佳酶谱组成。结果表明肉鸭饲粮的最佳非淀粉多糖酶酶谱:甘露聚糖酶为0.015 mg/g、β-葡聚糖酶为0.008 mg/g、木聚糖酶为0.007 mg/g。在肉鸭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以提高还原糖含量,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黄颡,俗称嘎鱼,黄腊丁等,是我国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底栖鱼类。其肉质细嫩,少刺无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的青睐,市场价格较高,是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名优鱼类。然而由于其养殖技术的不成熟,导致出现苗种成活率低,疾病发生率高的现象。该试验小组,咨询多位养殖专家,  相似文献   
17.
吴慧娟  刘艳  王锡锋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7):3337-3343
【目的】由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传播的小麦矮缩病毒病是近年来中国西北部麦区严重发生的小麦病毒病害之一。受侵染的小麦植株严重矮化,有效分蘖减少,产量损失严重。论文旨在明确小麦矮缩病毒(Wheat dwarf virus,WDV)侵染小麦植株后矮化症状形成与赤霉素代谢调控的关系,为该病害的防治打下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扬麦12为试验材料,以异沙叶蝉为传毒介体饲毒后转移到1叶期的健康幼苗(3头/株)上进行传毒,同时以无毒异沙叶蝉取食健康幼苗为对照。根据试验需要,不同时间取样备用。为保证试验的准确性,经PCR检测为阳性的作为处理组试验材料;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利用植物赤霉素(GA3)试剂盒测定分析侵染第21天取样的小麦叶片赤霉素含量;将带毒条沙叶蝉接种的小麦苗分为两个平行处理组,接种后第7天分别用GA3(浓度为50 mg·L-1)和H2O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每隔一周处理一次。以无毒叶蝉接种后长势一致的小麦苗作为对照组,根据株高统计结果分析外施赤霉素对受侵染小麦植株的表型变化;以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的内根-贝壳杉烯合成酶(ent-kaurene synthase-like 3,KSL3)的基因编码区序列为参考基因设计引物(KSL3-F:5′-ATGATGGTGAATCCGCCGC-3′;KSL3-R:5′-TTAATGGTTGATCTTTGTTT-3′),对扬麦12的KSL3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分别取接种后7、14和21 d的小麦植株叶片,提取RNA后反转录,以克隆得到的Ta KSL3基因序列设计引物(Ta KSL3-F:5′-GAGACATGTGCCATGGCGTTC-3′;Ta KSL3-R:5′-CGTGTCACTCAGATCGGTGGAG-3′),选择小麦翻译延伸因子1A(EF-1α)作为内参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赤霉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经ELISA检测发现,接种21 d的发病植株赤霉素含量与健康植株相比降低了28.9%;通过施用浓度为50 mg·L-1的赤霉素后,发病植株的平均株高相比对照组显著增加35.9%;采用同源克隆得到了完整的小麦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酶KSL3的编码区序列,长度为1 827 bp,编码608个氨基酸,BLAST比对分析发现该DNA序列与山羊草KSL3编码区序列相似度为85.2%。经荧光定量检测发现受小麦矮缩病毒侵染后小麦KSL3表达量显著下降,接种14 d降低为对照组的35.7%,21 d降低为对照组的9.6%。【结论】小麦矮缩病毒的侵染导致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酶的表达量降低,可能使赤霉素合成受阻,赤霉素含量降低引发受赤霉素调节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异常,从而诱导矮化症状形成。研究结果为揭示小麦矮缩病毒侵染的致病机理和病害防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艳 《中国农资》2011,(50):16-16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量中小企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北上广及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中小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中小企业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工伤事故屡屡发生。在工伤事故善后处理过程中,劳  相似文献   
19.
滨海盐碱地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滨海盐碱地定点设置连续3年棉花秸秆还田和未还田2个处理,研究其对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3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降低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0~10 cm土层0.25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0~10 cm土层5 mm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在0~2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棉花播前和各生育阶段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提高13.45%、18.57%、22.80%和22.57%;降低土壤速效磷和含盐量,平均分别比对照降低18.29%和16.59%。在20~4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平均比对照提高37.20%和31.62%;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平均比对照降低19.06%。在40~6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提高38.26%和24.83%。3年棉花秸秆还田分别比未还田显著提高棉花籽棉产量11.57%、19.01%和13.24%和皮棉产量18.56%、19.78%和18.73%,但对棉花单铃重和衣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鲜切生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和褐变发生的规律及其内在机理,以新鲜圆生菜为试材,经切分处理,置于4℃下贮藏,观测贮藏期间鲜切生菜外观品质、主要营养成分以及与褐变相关的褐变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经过切分处理的鲜切生菜的含水量逐步降低,失重率增大,后期腐烂明显;主要营养成分叶绿素、还原型维生素C(VC)、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褐变度呈现上升趋势,组织中的PAL活性和总酚含量先升高后逐步下降;PPO活性在整个贮藏时期内呈现出下降趋势,POD活性在贮藏的后期迅速升高。综合分析认为,切分损伤能够诱使PAL活性提高,并促进酶促褐变底物酚类物质的大量积累,通过PPO和POD协同作用,加剧褐变发生;鲜切生菜随贮藏时间延长,其综合品质下降,建议最佳食用期0~3d,货架期0~8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