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9篇
  8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41.
为进一步对蝉拟青霉多糖醇沉淀工艺进行研究,对提取时间、醇沉浓度、浓缩倍数等提取工艺影响因素分别做了探讨,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较优化提取工艺路线。结果表明,醇沉时间为60 h,醇沉浓度为70%,浓缩倍数为3倍时进行醇沉试验最佳。  相似文献   
142.
以近年来贵州省内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4个典型在建水利水电类建设项目监测成果数据为基础,对项目扰动地表、弃渣及水土流失等情况进行同类项目横向比较及同一项目(北盘江光照水电站)年际变化定量分析,总结出水利水电类建设项目在建期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以为该类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3.
【目的】对桑树与引种植物水桦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长及光合特性进行比较,探讨这2种木本植物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周期性水淹生境的适应性,为消落带植被重建适用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重庆市万州区典型消落带170、175 m 2个高程的台地种植2年生桑树、水桦实生苗,之后自然生长,于每年4月上旬调查其存活率。供试种调查存活率后,于上述台地旁种植2年生桑树、水桦实生苗,2年后于4月上旬春季出露期、7月中旬夏季干旱期、9月底秋季淹水前期测定其生长量(株高、地径、冠幅)、光合特性(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及气体交换参数)。【结果】170 m高程桑树、水桦的存活率显著低于175 m高程,而2个高程水桦存活率均大于桑树,其中170 m高程差异显著;170 m高程水桦的生长量均大于桑树,其中株高差异显著。春季出露期(SEP),170 m高程桑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于175 m高程,Pn、Gs、Tr、Ci、WUE无明显差异;夏季干旱期(SDP),桑树和水桦170 m高程叶绿素含量及Pn、Gs、Tr、Ci均大于175 m高程,其中桑树的Ci、Tr差异显著、水桦的Tr差异显著;秋季水淹前期(PFP),170 m高程水桦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桑树,Pn、WUE与175 m高程无明显差异。SEP期,170 m高程桑树的qP、ETR、ΦPSⅡ大于175 m高程;PFP期,水桦在2个高程的ΦPSⅡ、ETR、qP基本与SDP期一致,170 m高程qN大于175 m高程。【结论】乡土树种桑树能通过出露后快速恢复叶片PSⅡ光反应系统的能力,提高光电子的传递速率,增加叶绿素含量而增强光合作用,积累更多有机物恢复生长来适应三峡库区冬季水淹的胁迫;引种植物水桦则通过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在桑树进入休眠期后仍保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积累更多的有机物以应对冬季水淹的过度消耗。桑树和水桦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特殊的生境,引种植物水桦较本地树种桑树对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生境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可以考虑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44.
我国油茶果采摘装备研究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迅速,但采摘环节仍相对滞后,油茶果机械化采摘装备的研究对油茶产业大力发展有着显著地推进作用.重点研究目前国内已研制的油茶果机械化采摘装置和采摘机,系统地比较各自在采摘过程中的机理机制和性能参数等,可以看出当前研究技术不够成熟,采摘装备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分析油茶果机械化采摘时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5.
为提高卫星影像对复杂山区烤烟种植区的提取精度。以高分六号2m分辨率卫星影像作为遥感数据源,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序列,根据烤烟不同生长期的卫星影像特征,采取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分别完成3个不同时相卫星影像的烤烟种植区初步提取,再利用多时相植被指数规则初步提取烤烟种植区,最后通过交叉验证获取烤烟种植区域,并完成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能较为准确的提取复杂山区烤烟种植区,能够保持较低的错分率(5.3%),提取精度达94.67%,较基于单一时相卫星影像提取烤烟种植区域精度(90%)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46.
为探究不同镇压强度对燕麦生长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一种镇压强度可调的镇压试验装置,分析了镇压轮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受力分析和公式推导得出镇压强度与配重的关系,通过田间标定试验求解不同镇压强度下试验配重。通过田间试验对燕麦的出苗率、苗期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等农艺学特性进行了追踪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镇压强度影响燕麦的出苗、苗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适宜的镇压强度有助于燕麦生长。当镇压强度为45 kPa时,燕麦生长发育情况表现最佳,燕麦出苗率、苗期根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分别为78.33%、0.088 g/株、0.546 g/株、2 501.25 kg/hm2,相比不镇压时,分别增加了30.09%、33.33%、32.52%、16.58%。   相似文献   
147.
乳酸菌发酵能保留荔枝原有风味,并赋予其全新储存性能和营养价值。为拓展发酵剂资源,经MC培养基分离,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从水开菲尔粒中分离出类干酪乳酪杆菌坚韧亚种FJAT-54886(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subsp.tolerans FJAT-54886)和红条液体乳杆菌FJAT-54887(Liquorilactobacillus satsumensis FJAT-54887)。这2株菌与适合于植物原料发酵的植物乳植物杆菌FJAT-54898(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FJAT-54898)和类干酪乳杆菌类干酪亚种FJAT-54854(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subsp.paracasei FJAT-54854)进行荔枝汁发酵特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植物杆菌FJAT-54898、类干酪乳酪杆菌类干酪亚种FJAT-54854的活菌数增殖速度及最终活菌数均显著高于红条液体乳杆菌FJAT-54887和类干酪乳酪杆菌坚韧亚种FJAT-54886(...  相似文献   
148.
为了探究鱼腥草微生物发酵方法,试验选取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S21、凝结芽孢杆菌(Weizmannia coagulans,W.coagulans)T8、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Lb.plantarum)163、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utyricum)11为试验菌株,先通过琼脂扩散法或比浊法分析鱼腥草提取液对4株试验菌株生长的影响;然后利用选取的菌株采用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方法发酵鱼腥草,检测发酵后上清液中黄酮和鱼腥草素含量;以鱼腥草粉末为主要培养基质,筛选固态发酵时黄豆粉、葡萄糖、尿素的适宜添加量;用筛选到的菌株及固态发酵培养基配方对鱼腥草进行发酵,观察发酵样品的物理状态,检测pH值、抑菌活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及黄酮、鱼腥草素的含量;将发酵好的鱼腥草样品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于55℃烘干至含水量低于10%,粉碎,分别在第0,15,30,60,90,120天检测活菌数及黄酮、鱼腥草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鱼腥草对W.coagulans T8有较强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149.
为探究不同镇压强度对燕麦生长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一种镇压强度可调的镇压试验装置,分析了镇压轮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受力分析和公式推导,得出了镇压强度与配重的关系;通过田间标定试验,求解了不同镇压强度下试验配重。通过田间试验对燕麦的出苗率、苗期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等农艺学特性进行了追踪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镇压强度影响燕麦的出苗、苗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适宜的镇压强度有助于燕麦生长,当镇压强度为45.71kPa时,燕麦产量最大,为2439.3 kg/hm2,比不镇压时增产13.69%,燕麦的出苗率、苗期根的干物质积累量、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75.66%、0.90g/10株、5.33g/10株,相比与不镇压时,分别增加了25.66%、36.36%、29.37%。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果袋对低纬度地区(广西)红阳猕猴桃果实色泽及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红阳猕猴桃为试材,采用4种不同类型果袋(复合袋、黄袋、黑袋、白袋)套袋处理,研究了各处理不同时期果实的中果皮叶绿素、类黄酮含量和色差值,内果皮花色苷、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含量、色差值和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白袋处理的内果皮花色苷含量、a值、h值和中果皮的L值较低,显著低于黑袋和复合袋处理,中果皮叶绿素含量较高,白袋处理促进了中果皮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降低了内果皮花色苷着色,其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AcCHI和AcDFR2和AcF3GGT1在多个采样时期的表达量均为最低。复合袋处理内果皮花色苷含量较高、中果皮叶绿素含量较低,与a值、b值、色度角相对应,同时提高了内果皮和中果皮的可溶性糖含量,复合袋一方面促进了内果皮着色,另一方面抑制了中果皮叶绿素合成,同时其内果皮AcF3GT1表达量除140 d外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黄袋和黑袋处理整体效果介于白袋和复合袋之间。【结论】套复合袋处理的果实叶绿素含量降低,果肉呈现黄绿色,花色苷含量提高,红色更为凸显,其AcF3GT1表达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