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22篇
综合类   47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赣南水土保持型果业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江西赣南果业开发中普遍存在的严重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率低下、短期效益少等问题,采取以间、套种草、饲、经济作物为主要手段的水土保持措施,栽种“百喜草”,设置“山边沟”,引入美国籽粒苋发展养殖业,开展立体经营,形成果-苋-猪-沼-果良性循环。实现了果园综合效益的同步增长,达到了增加果园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果园生态环境的目的。研究表明:果业开发中出现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不容忽视,因地制宜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果园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其综合经营的多种治理模式促进了各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  相似文献   
22.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提高林学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研究目标,以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研究内容,深入探讨了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特点与建设成效,提出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科学性、前瞻性、层次性、整体性、有效性作为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认为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以下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的实践教学目标安排课堂实验、实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以课堂实验为基本途径,以多门课程联合教学实习为综合实践途径;从低年级开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狠抓毕业论文实践,把好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  相似文献   
23.
以江西泰和严重退化红壤地区重建的4种不同类型森林为对象,初步研究了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动态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重建模式的土壤细根现存生物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2)细根垂直分布呈明显的层次性,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内,占0~40cm土层内细根量的66.76%~80.64%;3)不同重建模式细根年生长动态呈单峰型,且季节变化较明显,在整个生长过程,针阔混交林的细根量大于阔叶纯林,针叶纯林细根量最少;4)土壤水分对细根生长变化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当土壤温度较低时,在0~20cm土层内随温度的升高而细根呈增加的趋势,20~40cm土层温度影响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4.
退化红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退化红壤区的土壤4种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退化红壤的物理性质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容重与毛管孔隙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0~20cm土层深,有效变程尺度分别为700m和12650m,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异质性为68.5%和73.6%,明显大于随机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土壤各物理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有重要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湿地松P. elliottii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加人工干扰的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相较于对照,在0~20 cm土层中,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在20~30 cm土层中,除了马尾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外,其余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40 cm土层中,仅有木荷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2)研究区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效应,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层间差异不同,其中木荷...  相似文献   
26.
采用PVC顶盖埋管法,开展退化红壤区不同重建模式森林土壤N素矿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重建模式森林土壤有效N差异极显著(P<0.001),其中铵态N:无林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硝态N: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无林地;矿质N:针阏混交林>阔叶林>无林地>针叶林.(2)在所有重建模式中NH4+-N是有效N的主体部分,氨化过程更强烈.(3)不同重建模式森林土壤氨化速率差异不显著(P=0.354),而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均为极显著(P<0.001),硝化速率、矿化速率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无林地.总体来看,无论是有效N含量还是N矿化速率阔叶林均为最高,是一种比较好的植被重建模式.深入开展生态系统N平衡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评价重建森林的功能.  相似文献   
27.
大岗山四种林型夏秋季土壤呼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类型的转换必然会影响到森林碳循环模式,通过比较亚热带地区4种常见林型即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在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差异,揭示林型改变对土壤碳库碳输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生长季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平均土壤呼吸值(CO2)差异显著,分别为4.28,3.51,2.28,5.37μmol/(m2.s)。4种林型土壤呼吸变化动态规律类似,从6月份开始升高,在7月或者8月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10月份土壤温度大幅下降,土壤呼吸也达到一个低谷。4种林型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均不明显。4种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除杉木林外,另3种林型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8.
江西弋阳县龟峰镇属严重退化红壤区域。1999年采取湿地松与胡枝子混交模式重建森林,2002年对林龄12年的林地生态功能指标的调查研究表明:(1)林地0—40cm土层内有机质和全氮量普遍高于对照区各层,分别高87.95%和36%,全磷和有效磷分别增加40.9%和22.3%.但有效钾下降了8.13%。(2)林地土壤通气状况、持水状况和渗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3)0—40cm土层内的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普遍高于对照区,而且随土层下降而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29.
基于2009年庐山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库和一类调查样地调查数据,利用CBM-CFS3模型的估算功能,估算江西庐山2009年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显示:庐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4 T g(T=106t,t=106g),各主要森林类型之间因森林面积大小不同其碳储量差距很大;其中马尾松碳储量最大,占总碳储量的41.64%,国外松最小为2.18%。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262.55 t/hm2,其中混交林碳密度最大为365.95 t/hm2,杉木碳密度最小为194.96 t/hm2。利用一类样地数据和平均生物量法得到庐山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密度为32.87 t/hm2,与模型计算结果 31.86 t/hm2基本一致。庐山总生物量碳库碳储量占庐山生态系统碳储量的12.47%,死有机质(DOM)碳库占比为87.53%,土壤碳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66.30%。  相似文献   
30.
大岗山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江西大岗山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扩张导致常绿阔叶林逐渐演变成毛竹林,森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由267.94 t/hm2减少到226.75 t/hm2,减少了15.37%,其中植被碳储量由93.26 t/hm2减少到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