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93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50篇
  36篇
综合类   403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171篇
畜牧兽医   123篇
园艺   83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21.
以新合成的NAT配制成不同浓度(0.1、1.0、10.50mg·L~(-1))的水溶液,对小麦进行漫种、水培幼苗和大田灌浆期叶面喷洒处理,以与NAT相同浓度的NAA作对比,研究了喷后一定时期小麦叶片生理活性和收割时籽粒千粒重。结果表明,NAT使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均增加;幼苗叶片呼吸速率下降;幼苗期低浓度处理NR活性增高,高浓度显著抑制,灌浆期则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籽粒千粒重明显高于对照。不论对叶片生理活性还是对籽粒千粒重的影响,NAT的总体效果均明显优于NAA,其中以1 mg·L~(-1)左右浓度的NAT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2.
青霉素对小麦生理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浓度(10万、40万、60万单位·L-1)的青霉素水溶液对大田扬花期的小麦进行叶面喷施,经测定发现,处理后旗叶的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穗粒数增加1.60~2.89粒,千粒重增加1.67~2.98g,每公顷增产684.15~1249kg,增产百分率为8.63~15.76%。从本试验的各项生理指标和产量指标综合来看,青霉素在小麦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其较佳的使用浓度约为10万单位·L-1。  相似文献   
123.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良种选育核心种质的繁衍与更新是制约品种选育成功的技术瓶颈。根据Doyle和Talbot提出的计算有效群体含量的计算公式,对2008年三疣梭子蟹快速生长品系核心育种群有效群体含量进行估算,得出实际群体有效含量为213,实际近交系数为0.002 3,其近交系数较小,近交衰退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三疣梭子蟹保种数量和留种方式仍然困扰育种群体控制,因此,借鉴畜禽的保种模式,从留种方式、雌雄比例、保种数量等方面对三疣梭子蟹快速生长品系核心基础群进行保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随机留种,雌雄1∶1比例交尾,雌雄数量各131只,此保种模式既能保证三疣梭子蟹快速生长品系核心基础群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使其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又能使保种成本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此研究模式也为理论保种模式,需要在以后的实际群体选育过程中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4.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遗传差异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buculatus4个野生群体(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同工酶进行检测,分析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1) 4个群体的多态座位百分数(P0.99)分别为:鸭绿江口13.6%、莱州湾13.6%、海州湾13.6%和舟山13.6%.(2) 4个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0.000 54~0.001 70,属种内群体间差异.(3)聚类分析表明:4个群体分为两组,海州湾和舟山两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组.莱州湾和鸭绿江口群体亲缘关系比较近,聚为另一组.  相似文献   
125.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 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26.
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Drosha和Exportin 5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Drosha基因长度为3443 bp,编码103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包含2个相邻的RNA酶Ⅲ结构域(RⅢDa和RⅢDb)和1个双链RNA结合结构域(dsRBD)。Exportin 5基因全长为5000 bp,编码120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包含1个Importin-βN-末端结构域(IBN-N)和1个核输出蛋白结构域(XPO-1)。同源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Drosha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高度相似,与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相似度最高,达94%。qRT-PCR分析结果显示,Drosha和Exportin 5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在卵巢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P0.05);在精巢不同发育时期,2个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在Ⅱ期(精母细胞增殖、分化期)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发育过程中,2个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也大致相同,随着卵巢发育(Ⅱ~Ⅴ期)逐渐升高。研究表明,Drosha和Exportin 5基因可能通过调控miRNA的合成来影响三疣梭子蟹性腺发育过程,为深入解析三疣梭子蟹性腺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7.
三疣梭子蟹微卫星多重PCR技术建立及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三疣梭子蟹22个多态性高的微卫星标记,经过引物间的搭配、组合测试以及反应条件的优化(退火温度、Mg2+含量、dNTPs的浓度等参数),构建了多重PCR扩增技术体系.本研究最终建立了47个二重PCR组合,并在47个二重引物的组合基础上建立15个三重PCR组合,3个四重PCR组合.该多重PCR技术体系的建立为三疣梭子蟹品种选育、种系评估提供快速、有效分子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28.
通过简并引物扩增及Smart TM 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蜕皮激素受体EcR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2 996bp,编码一个由50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预测理论等电点pI为7.33,分子量大小为55.69kDa。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EcR基因与青蟹、拟穴青蟹、大西洋招潮蟹、陆地蟹、美洲螯虾、褐虾、日本对虾的同源性分别为94%、90%、88%、84%、82%、73%、66%。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EcR在肝胰腺、卵巢、肌肉、眼柄、鳃和心脏中均有分布,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在心脏中最低。高盐(45)胁迫下,EcR基因的表达量在24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低盐(11)胁迫条件下,EcR转录组的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在12h达到最低,之后逐渐上升,在48h之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29.
130.
高pH胁迫对“黄海1号”中国对虾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高pH养殖水体中"黄海1号"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存活率,血清中的溶菌酶(LSZ)、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变化进行了测定.经高pH胁迫72 h后检测发现,在pH8.2~8.6,"黄海1号"和野生群体存活率均高于90%,两群体机体表现出一定的应激能力;在pH8.8~9.0时,"黄海1号"及野生群体死亡率都急剧增加,几种免疫相关酶类较在pH 8.6时都有较高幅度的变化,"黄海1号"的死亡率及酶突变程度均小于野生群体;在pH 9.2时,2群体的死亡率及体内的几种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幅度继续增大,但2群体间差异减弱;在pH 9.4时,两群体中国对虾全部死亡.比较发现,当海水pH在一定的范围内升高时,"黄海1号"免疫能力要高于野生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