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44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16篇
  76篇
综合类   35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431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对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阔叶林区、农业区、城镇居民区)的浅层地下水进行调查和采样分析,探讨茂兰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浅层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山区林地地下水离子主要为HCO3-、SO42- 、Ca2+、Mg2+ ,其分别占离子总量的66.77%、9.68%、17.38%、5.46% .从林地-农用地-城镇居民地的变化过程中,NH4+ 、NO3-、SO42-、Cl-、PO43-浓度出现显著增加,Ca2+、HCO3-占离子总量的百分数呈明显的下降,而SO42- 占离子总量的百分数则出现明显的上升.  相似文献   
42.
研究日粮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对断奶后犊牛瘤胃及肠道中主要的纤维分解菌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 faciens)、白色瘤胃球菌(Ruminobacter albus)、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和脂解厌氧孤杆菌(Anaerovibrio lipolytica)数量的影响.选取8头断奶犊牛,处理组犊牛日粮中添加含菌量为1010 CFU的纳豆枯草芽孢杆菌菌液.采集犊牛瘤胃食糜提取总DNA,利用种属特异性引物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计算菌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脂解厌氧弧杆菌是对照组犊牛消化道中的优势纤维分解菌;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存在于除十二指肠之外的其他肠道中.与对照相比,在处理组瘤胃、空肠和回肠中都检测到了黄色瘤胃球菌,犊牛其他肠道部位的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均有增加,回肠中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及溶纤维丁酸弧菌的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69.3%、86.2%和76.5%.本研究表明纳豆芽孢杆菌促进了以上几种纤维分解功能菌群在断奶后犊牛消化道中的定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43.
试验选择24头经产泌乳末期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奶牛饲喂裹包全混合日粮,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粗分开饲喂方式进行饲喂,旨在研究裹包TMR对泌乳末期奶牛生产性能及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的产奶量、4%标准乳、饲料效率、乳蛋白和乳糖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物质采食量、乳成分含量和体细胞计数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日粮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日粮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在两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裹包TMR饲喂奶牛,与精粗分开饲喂方式相比,可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和日粮养分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44.
移动尼龙袋法对常用饲料蛋白质小肠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研究反刍动物常用饲料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小肠消化参数,为科学配制日粮提供依据。试验选用3头装有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干奶牛,采用移动尼龙袋法研究了饲料瘤胃非降解蛋白在小肠中的消化吸收。结果表明,在瘤胃发酵16h后,蛋白类饲料的干物质与粗蛋白降解率高于粗饲料和能量饲料。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花生饼、麻籽饼、亚麻籽饼、膨化大豆、DDGS、啤酒糟、玉米、苜蓿、羊草和全株玉米青贮的干物质小肠消化率依次是:0.69、0.35、0.38、0.74、0.11、0.40、0.80、0.52、0.35、0.67、0.14、0.09和0.03;蛋白质的表观小肠消化率依次:0.91、0.80、0.71、0.92、0.64、0.79、0.96、0.70、0.89、0.61、0.61、0.61和0.63。由此可见,不同饲料瘤胃降解和消化特性不同,过瘤胃蛋白为小肠提供的可消化吸收蛋白质的潜力也不同。  相似文献   
45.
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土壤水温与作物增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宽幅普通地膜、窄幅普通地膜、宽幅微孔地膜与窄幅微孔地膜)与不同覆盖方式(平铺覆盖和起垄覆盖)下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都具有明显的增温保水作用,且增温作用强于保水作用,增温作用主要表现在玉米生育前期,显著促进了玉米前期生长,为后期生殖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CK,增产原因主要是显著增加了玉米百粒重,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CK。在试验区低温干旱并存的气候条件下,宽幅普通地膜平铺覆盖是一种简单、低成本、高效的覆盖栽培方式,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表层土壤温度,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6.
采用二维凝胶电泳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分析了第一胎和第三胎奶牛,产后第1天和第21天乳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初产奶牛第1天乳蛋白表达模式相比,第三胎奶牛第1天的乳蛋白表达图谱上有4个蛋白表达量上调;而两个胎次第21天乳蛋白的表达模式无差异.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包括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乳铁蛋白...  相似文献   
47.
为探讨苏子油对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采用人工瘤胃技术分析不同添加水平的苏子油对瘤胃发酵模式、发酵参数和瘤胃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剂量苏子油对发酵液pH值和氨氮(NH3-N)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相比较,随着苏子油添加量的增加干物质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发酵底物单位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甲烷产量呈下降趋势(P0.05);对TVFA无显著影响(P0.05),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乙酸含量和乙酸丙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C18:1、c9,t11-CLA和总的长链脂肪酸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表明在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苏子油,可改变瘤胃发酵类型、降低甲烷产量、调节瘤胃液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48.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研究能够为自然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指导。基于忻州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忻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探究了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忻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耕地与湿地减少,林地、草地、水体与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耕地主要转变为草地,林地主要转变为草地与耕地,草地主要转变为林地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降低的区域(集中于西南部)占忻州市总面积的1.66%,而增加的区域(集中于中部)占2.45%;代县、繁峙、偏关、五台、忻府与原平生态系统服务表现为增加趋势(忻府与原平增加幅度最大),其他县区表现为降低(静乐与岢岚降低幅度最大)趋势。食物生产主要由耕地、建设用地与草地的变化引起,原材料生产主要受林地控制,气候调节与土壤保持等调节、支持与文化服务主要受林地、草地、湿地与水体变化控制。未来应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等恢复政策。  相似文献   
49.
研究日粮阴阳离子差对泌乳前期热应激奶牛血液酸碱平衡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36头热应激条件下泌乳前期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n=12),以不同日粮阴阳离子差[DCAD;(Na K )-(Cl- S2-)mEq/kgDM]为试验处理,即对照组(DCAD为 130.49 mEq/kg DM),试验Ⅰ组(DCAD为 251.54 mEq/kg DM)和试验Ⅱ组(DCAD为 383.87 mEq/kg DM),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提高日粮DCAD可明显增强奶牛血液的缓冲能力和运氧能力。血液pH和碱超值随着日粮DCAD的升高而上升(P<0.05),DCAD对其他血气指标的影响不明显,其中二氧化碳总量、二氧化碳分压、实际碳酸氢盐、氧饱和度均逐渐增加(P>0.05),而氧分压则呈峰形变化(P>0.05);(2)DCAD对奶牛血清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肌酸磷酸激酶变化明显(P<0.05),血糖含量直线上升(P>0.05);(3)适当提高日粮DCAD可显著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4%标准乳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0%和5.1%(P<0.05),而乳脂率明显降低(P<0.05),乳蛋白率(P<0.05)和乳糖含量(P>0.05)随日粮DCAD的升高而增加。综合以上各项指标考虑,建议以试验Ⅰ组(DCAD为 251.54 mEq/kg DM)作为泌乳早期奶牛的DCAD日粮。  相似文献   
50.
为了延长米蛾卵及广赤眼蜂产品的保质期,本文研究了米蛾卵和广赤眼蜂在不同温度下及冷藏不同天数后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7℃是保存米蛾卵和广赤眼蜂的适宜温度;广赤眼蜂在7℃条件下冷藏后,其羽化率与CK(89.07%)相比,冷藏7 d、14 d、21 d和28 d的羽化率分别为90.36%、81.17%、59.48%和33.86%;米蛾卵在7℃条件下冷藏后,繁育的广赤眼蜂的羽化率与CK(87.58%)相比,冷藏7 d、14 d、21 d和28 d的羽化率分别为85.43%、82.40%、52.64%和43.08%。冷藏对广赤眼蜂的羽化历期、发育状况无显著影响,对雌雄性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