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9篇
  7篇
综合类   15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14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目的】研究香梨园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集技术。【方法】在阿拉尔地区设计田间诱集效果试验,比较不同诱捕器类型、不同诱捕器颜色、诱捕器悬挂不同高度和方位、不同性诱芯个数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诱集数量,研究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发生动态和性诱集的关键技术。【结果】梨小食心虫在该果园1年发生5代,苹果蠹蛾发生4代。几种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都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船型平板粘胶诱捕器诱集效果最好,诱集梨小食心虫总量为1 832头,诱集苹果蠹蛾总量为581头,其次为水盆诱捕器,但差异不显著;绿色和蓝色水盆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差异不明显;当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5 m时,诱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效果最好。但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5和2.0 m时,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效果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0 m;西、北方位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效果显著优于东、南方位,其中北方诱集梨小食心虫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西方诱集苹果蠹蛾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诱芯个数越多,诱集效果越好,但诱捕器安放诱芯剂量为1个、2个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效果差异不显著。【结论】使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集技术可有效防治2种蛀果性害虫。  相似文献   
352.
大果沙棘是一种耐旱性、抗寒性较好的植物,而且根系较为发达,适应能力较强。种植大果沙棘可以有效保护地表植被、防风固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生长的果实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种植的过程中采用自然繁衍且无人照管的状态。为了解决大果沙棘的种植问题,应采用人工栽培管理技术提高产量和效益,文章主要分析了大果沙棘种植管理技术和其要点,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3.
为了明确灰枣不同枝龄二次枝果实品质差异性,比较同一树龄灰枣树不同枝龄二次枝的果实品质指标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为灰枣不同枝龄果实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及科学整形修剪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新疆红枣主栽品种“灰枣”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枝龄不同的二次枝果实21项品质指标,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建立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并根据综合品质得分进行优良度排序。灰枣不同枝龄二次枝果实21项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CV)均有所差异,其中P、Mn、Cu和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0%,其中果实P含量的CV最大,为19.2%;Vc、Ca和Fe含量及色差值b*的CV均在10.0~15.0%之间;总黄酮和Zn含量、色差值L*a*的CV均在5.0~10.0%之间;其余品质指标的CV均小于5.0%。经因子分析提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3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100.00%,第1公因子(f1)的贡献率为44.81%,主要由果实表面色差值L*a*b*、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和Mg含量8个因子决定,主要反映了果实表面颜色、果实大小等果实外观品质指标。第2公因子(f2)的贡献率32.21%,由蛋白质、总黄酮、可溶性固形物、总糖、K、总酸和Cu含量7个因子决定,主要反映了果实酸甜口感品质及部分矿质元素含量的高低水平。第3公因子(f3)的贡献率22.99%,由P、Zn、Ca、Mn、Fe和Vc 含量6个因子决定,主要反映了大部分果实矿物质元素和Vc含量的高低水平。总之而言,灰枣4种枝龄二次枝果实综合品质优良度排序为3年生二次枝果实>4年生二次枝果实>2年生二次枝果实>1年生二次枝果实,在灰枣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枝龄二次枝果实的不同优势,形成因地制宜的灰枣栽培模式,整形修剪中多留2年生以上的结果枝,应尽量减少1年生二次枝上结果。  相似文献   
354.
【目的】研究引进12份大豆品种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大田的适应性,为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推广的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稳定性参数,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分析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参试品种合交02-69,210.868 kg/667m2,比对照增产28.36%,HSC居第1;绥农14,219.217 kg/667m2,比对照增产31.09%,HSC排名居第4。合交02-69、黑农69、黑农71、绥农14、黑农63为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较对照分别晚14、13、13、10、8 d;中黄901较对照早9 d,属于中早熟品种;株高在90~105 cm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中黄901、黑农63、合交02-69。【结论】外引的12个品种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能正常开花结荚成熟,多数表现较好,其中合交02-69、绥农14、东农53、黑农69适应性较好。  相似文献   
355.
2021年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和疏勒县厚皮甜瓜主产区随机采集了7科13种杂草的47份鲜样,采用RT-PCR法检测杂草带毒情况,分析杂草带毒率及病毒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不同种类杂草上的WMV、CMV、ZYMV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伽师县WMV、CMV、ZYMV的检出率分别为5.77%、1.43%、32.19%,而疏勒县分别为17.14%、2.86%、7.14%;大部分杂草都携带病毒。杂草上的WMV、CMV和ZYMV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56.
本文通过新疆黑头鸽和布谷尔鸽品种定性性状和定量性状调查采样与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1)典型的黑头鸽品种呈现头部至胸部纯黑色羽衣、胸部羽衣发出翡翠光泽,躯体和飞羽纯白色羽衣、尾羽纯黑色羽衣、前锋、和毛腿,典型的布谷尔鸽品种呈现头部、颈部、胸部、躯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纯黑色羽衣,双翅膀背部为褐色夹有黑色斑点羽衣,前锋和毛腿。(2)黑头鸽嘴峰显著短于布谷尔鸽嘴峰,p=0.005,前者嘴峰显著宽于后者嘴峰,p=0.005,前者鼻宽、鼻高、鼻长均显著大于后者鼻宽、鼻高、鼻长,p≤0.022,前者喙长显著短于后者喙长,p<0.001,前者喙宽与后者喙宽差异不显著,p=0.628,前者喙高显著高于后者喙高,p=0.019,前者眼球高度与后者眼球高度差异不显著,p=0.201,前者眼球宽度显著宽于后者眼球宽度,p=0.013,前者头宽、头高与后者头宽、头高差异不显著,p≥0.234,前者头长显著短于后者头长,p=0.034。(3)黑头鸽与布谷尔鸽的初级飞羽数、次级飞羽数均为10枚。黑头鸽初级飞羽长度、次级飞羽长度、尾羽长度与布谷尔鸽初级飞羽长度、次级飞羽长度、尾羽长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270,两者跗骨长度差异不显著,p=0.719。黑头鸽躯体显著长于布谷尔鸽,p=0.001,前者体重显著大于后者体重,p=0.023。概括起来,黑头鸽与布谷尔鸽之间头部性状、躯体长度和生物量呈现趋异化,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数量和长度、尾羽长度和跗骨长度呈现趋同化。  相似文献   
357.
358.
高原鼠兔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备受关注,而多年鼠类防控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与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鲜见。本研究通过对青海省河南县鼠类种群密度较高的高寒草甸进行了连续九年、每年三次的鼠类防控和监测,研究多年鼠类防控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及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四年连续的鼠类防控显著地降低了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而后五年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下降趋势并不明显;随着鼠类防控年份的增加,植物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且它们与鼠兔种群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说明高密度的鼠兔种群数量不利于植物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维持;气候因子比鼠兔种群大小更能解释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其对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也大于持续鼠类防控的影响。因此,对于鼠害严重的高寒草甸,鼠类防控协同气候因子共同影响着高原鼠兔种群大小和植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359.
随着我国“粮改饲”政策的实施,青贮玉米开始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中。本文阐述了青贮玉米调制的关键技术,并介绍了其在牛、羊、猪和家禽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以期为青贮玉米的科学调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