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47篇
水产渔业   97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61.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由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引起的死亡率高达90%的鲑鳟鱼病毒性疾病。该病分布广泛,流行于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等多个地区;传染性极强,病原极其稳定,幸存的鱼苗作为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对世界鲑鳟鱼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接种疫苗是防控该病毒病的最有效方式,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商业化的IPN疫苗。由于毒株存在变异及生物安全隐患,国外商业化的IPN疫苗无法直接引进应用。本文总结了IPN疫苗的研究进展,可为我国IPN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2.
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是鲑鳟类细菌性冷水病(bacterial cold water disease, BCWD)的病原菌,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制约了鲑鳟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分析嗜冷黄杆菌肌肉注射感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后病原菌的动态组织分布情况, 以期为 BCWD 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以 1.0×108 CFU/mL 浓度的嗜冷黄杆菌 CH06 株菌液肌肉注射感染实验虹鳟, 感染后 12 h、24 h、96 h 观察虹鳟临床症状及组织病变, 并利用 qPCR Taqman 探针法检测各组织病原载量。患病鱼的临床病征表现为体色发黑、游动缓慢或不动、食欲不振, 尾柄部注射处肌肉溃烂, 鳃苍白, 脾脏肿大, 伴有腹水。组织病理观察显示, 嗜冷黄杆菌感染后实验鱼注射处肌纤维断裂、溶解; 脾窦扩张, 其内充满红细胞; 肾脏组织含铁血黄素增加, 出现大量空泡变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qPCR 检测结果表明, 肌肉注射感染 12 h 后即可在脾脏、肝脏、肾脏、肠道、鳃、注射处肌肉、脑和尾鳍中检出嗜冷黄杆菌, 注射处肌肉病原载量最高为(5.85±2.11)×105 copy/μL。感染后 24 h, 脾脏、脑中病原载量较 12 h时上升最多, 其他组织病原载量与感染 12 h 时水平一致, 注射处肌肉病原载量为(6.48±2.07)×105 copy/μL, 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感染 96 h 后脾脏中的病原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 达到(1.15±0.58)× 107 copy/μL; 肝脏、肾脏、脾脏中的病原载量较 24 h 时上升最多。所有被检组织中病原菌载量随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另外, 3 个时间点注射处肌肉的病原平均载量最高, 其次为脾脏, 然后是肾脏和鳃。嗜冷黄杆菌人工感染虹鳟后, 注射处肌肉、脾脏是细菌的重要增殖场所。综上, 嗜冷黄杆菌可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虹鳟各组织, 并表现出对注射处肌肉、脾脏、肾脏和鳃较强的组织嗜性, 而对肝脏、尾鳍、肠道和脑组织的嗜性相对较弱; 感染时间和病变程度与组织中的病原载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3.
【目的】为提高虹鳟源枯草芽孢杆菌益生菌候选株RT-BS07胞外蛋白分泌能力,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发酵产物抑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以不同培养条件下RT-BS07株产胞外蛋白浓度为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测定不同发酵条件下胞外蛋白对嗜水气单胞菌等5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条件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初始pH值为7.0,盐度3%的LB培养基,33℃下振荡培养36 h,空气浴摇床转速150 r/min为菌株最佳蛋白分泌的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菌株胞外蛋白浓度可达(22.91±0.91)mg/mL,显著高于常规培养下的(12.74±0.26)mg/mL(盐度1%、初始pH值7.0,摇床转速120 r/min、28℃下培养24 h)。该胞外蛋白对鲁氏耶尔森菌、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水产常见条件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抑菌面积分别为(13.87±1.03)mm2、(11.78±0.46)mm2、(7.93±0.21)mm2。【结论】枯草芽孢杆菌RT-BS07株可分泌具有较强抑菌性能的胞外...  相似文献   
164.
潘浩  王荻  卢彤岩 《水产学报》2017,41(12):1878-1887
环境因素会对药物在动物机体内的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为研究温度和水流速度对药物在虹鳟体内药物代谢的影响,以虹鳟为实验对象,设置3个温度(5、10、15°C)和流速(8、16、24 cm/s),水温由自动循环水族缸的控温系统调控,流速由鱼类生态测量仪调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组织中恩诺沙星含量。结果发现,在5、10、15°C时,血浆T_(max)分别是8.67、4.78、2.39 h;T_(1/2α)分别是0.86、0.80、0.77 h;T_(1/2β)分别是49.18、45.81、38.35 h;AUC分别是140.49、130.40、112.78μg/(L·h)。实验温度下,表现为温度升高会加快药物的吸收和分布,即吸收分布速率增大,达峰时间缩短。在8、16、24 m/s 3个实验流速下,血浆T_(max)分别是8.57、6.03、4.04 h;T_(1/2α)分别是5.47、2.16、0.27 h;T_(1/2β)分别是26.54、6.93、2.13 h;T_(1/2ka)分别是7.68、5.00、2.01 h。实验流速下,表现为流速增大会加快药物的吸收和分布,即吸收分布速率增大,达峰时间缩短。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及水流速度的增加会加速恩诺沙星在虹鳟体内的吸收与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