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12篇
  23篇
综合类   85篇
畜牧兽医   2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日粮纤维对猪回肠微生物氮及微生物氨基酸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5×5拉丁方设计,对5头大约克阉公猪(大约30kg)实施回盲肠瓣T型瘘管(PVCT)手术,用2,6 二氨基庚二酸(DAPA)标记法,测定以豆饼为基础的半纯合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豌豆皮(4%、8%、12%)和纯稻壳(8%)对猪回肠微生物氮及微生物氨基酸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总氮中来源于微生物氮的量为74 53%~90 00%,回肠食糜氮中则为30 94%~50 26%;回肠食糜氨基酸流量中,有19 85%(脯氨酸)~51 42%(精氨酸)是来自微生物氨基酸;而微生物氨基酸在回肠内源性氨基酸流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为30 49%(脯氨酸)~98 50%(亮氨酸)。豌豆皮与纯稻壳对猪回肠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不尽相同,4%的豌豆皮与8%的纯稻壳的作用效果相似,而8%和12%的豌豆皮对猪回肠微生物的影响要高于8%的纯稻壳。  相似文献   
92.
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和PCR-DGGE 2种方法,针对肠道内几种微生物的数量和优势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将90只AA肉仔鸡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小麦-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添加木聚糖酶3种日粮。结果表明,小麦非淀粉多糖有增加肠道内几种微生物数量的趋势,其中显著增加了回肠和盲肠厌氧菌总数以及盲肠粪链球菌数量(P<0.05),而PCR-DGGE结果表明,小麦NSP改变了肠道内微生物的种群结构,降低了种群的数量(P<0.05)。添加木聚糖酶对回肠和盲肠的微生物数量以及种群数量有影响,但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小麦非淀粉多糖作为微生物发酵的底物对肠道厌氧微生物产生了增殖效应,但却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导致肠道内微生物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3.
半乳甘露寡糖和金霉素在仔猪日粮中的效果饲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平均断奶日龄32d(1周内断奶),体重相近(9.4±0.26)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48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公母各半。两组日粮分别为:处理1(GMOS组)在9.4~15kg阶段为基础日粮一+0.15%的半乳甘露寡糖,在15~27kg阶段为基础日粮二+0.12%的半乳甘露寡糖;处理2(CTC组)在9.4~15kg阶段为基础日粮一+100mg/kg金霉素,在15~27kg阶段为基础日粮二+75mg/kg金霉素,共进行了43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生长性能:GMOS组与CTC组相比9.4~15kg阶段平均日增重提高8.96%(P<0.05),平均日采食量略高,料重比下降9.00%(P<0.05);15~27kg阶段平均日增重降低15.43%(P<0.05),平均日采食量降低2.12%(P>0.05),料重比提高8.66%(P>0.05)。抗病效果:在保育前期(9.4~15kg)GMOS组与CTC组相比,可以显著减少腹泻等消化道病的发病日数(P<0.05)。  相似文献   
94.
本文针对畜牧业污染问题以及畜产品安全问题,提出了生态营养学的概念,并就如何建立动物生态营养体系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5.
热处理对大豆及豆饼抗营养因子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全脂大豆粉和脱脂大豆饼分别通过干热和湿热处理,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脲酶活性变化的规律和对有效赖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全脂大豆及大豆饼的脲酶活性与处理时间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在同一时间下,与温度呈曲线下降关系。未经加热的生大豆和生豆饼的脲酶活性ΔpH约为2.2,它们均对湿热敏感,而对干热耐性较高。干热处理时,135℃开始对脲酶失活有显著作用,但两小时后ΔpH仍有1.2;当温度至150℃时脲酶可在60分钟左右完全失活。湿热处理时,脲酶失活时间为:100C(0MPa蒸汽压)时,处理10-15分钟:112℃(0.05MPa蒸汽压)时10分钟:120℃(0.10MPa蒸汽压)和128℃(0.15MPa蒸汽压)时5分钟即可。由于在两种加热处理方式下,大豆粉及大豆饼中的有效赖氨酸含量和抗营养因子含量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呈线性下降,即加热时间延长伴随着正负两种效应,因此,最佳的处理时间是使脲酶活性接近失活的时间。热处理对大豆营养成分的含量没有影响,适度热处理可使大豆各种氨基酸的回肠表现消化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96.
本文阐述单胃动物小肠内可消化性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及其调控机制。可消化性碳水化合物在单胃动物体内的降解产物主要为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双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在小肠内,由小肠内绒毛上皮细胞或细胞间隙直接吸收;双糖在双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单糖形式,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其吸收机制可分为3个途径:主动吸收、被动吸收以及通过细胞间隙直接吸收。其中主动吸收是主要的吸收途径。调控小肠可消化性碳水化合物吸收的因素较多,包括吸收面积、Na 电化学梯度、细胞膜脂质成分、转运细胞与非转运细胞比例、转运子周转速率、亲和系数等因素。通过多种因子的调控作用,能有效地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以满足动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97.
碳水化合物是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对动物体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诸多研究关注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营养代谢及生理调节的作用机制,该文就淀粉、非淀粉多糖以及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在动物机体的营养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其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98.
本文采用析因法建立了微量元素总需要量的数学模型:即G=N/C这一基本因子数学式,讨论了微量元素供需之间动态平衡的条件、调节模式和调节限度,确立了微量元素表观吸收量,存留量与总利用量的基本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9.
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测定生长猪内源钙排泄量及菜粕和豆粕钙的真消化率。试验选用5头健康大白×长白阉公猪为试验动物,平均体重为(21.6±1.43)kg。试验采用5×5拉丁方设计,设5个钙水平(0.10%,0.15%,0.20%,0.25%和0.25%)。日粮以豆粕、葡萄糖、玉米淀粉等为基础,以菜粕为待测植物性饲料,配制半纯合试验日粮,菜粕和豆粕为钙唯一来源。结果表明,生长猪采食豆粕加菜粕日粮的内源钙的排泄量为(0.61±0.18)g/kg DMI,对菜粕钙真消化率为(48.72±24.04)%,对豆粕钙真消化率为(67.80±7.12)%。相对于表观消化率,日粮钙真消化率更稳定(表观消化率为7.85%~48.37%;真消化率为59.63%~66.78%)。豆粕和菜粕钙表观消化率可加性差,而真消化率配制日粮具有很好的可加性。  相似文献   
100.
实时定量PCR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实时定量PCR(real_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 action ,real_timePCR) ,所谓实时定量PCR是指在PCR指数扩增期间通过连续监测荧光信号的强弱来即时测定特异性产物的量 ,并据此推断目的基因的初始量[1] 。实时PCR技术与以前的以终点法进行定量的PCR技术相比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首先 ,它不仅操作简便、快速高效 ,高通量 ,而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重复性和特异性。其次 ,由于是在封闭的体系中完成扩增并进行实时测定 ,大大降低了污染的可能性并且无须在扩增后进行操作。同时 ,它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引物设计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