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3 毫秒
31.
为明确黑龙江烟田杂草的发生危害情况,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黑龙江省7个地区烟田杂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烟田杂草共计有33种,隶属15科,阔叶杂草26种,禾本科杂草6种,蕨类植物1种。其中优势杂草有稗草、狗尾草、马唐、藜、反枝苋、苘麻、铁苋菜。7个县(市、区)烟田主要优势杂草种群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32.
发光杆菌NJ代谢物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发光杆菌NJ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防作用,测定了其代谢物原液及不同浓度稀释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及二龄幼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液、20%、10%、4%稀释液浓度下,对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分别是97.30%、84.11%、32.09%、25.41%,与无菌水对照差异显著,而其它稀释度抑制率较低;对二龄幼虫24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是100%、70.97%、50.41%、36.78%,均与无菌水对照差异显著。线虫死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8h后,4%稀释液线虫校正死亡率高达63.82%,而2%稀释液线虫校正死亡率也达42.95%。72h后2%稀释液的线虫校正死亡率达61.73%。  相似文献   
33.
黄瓜枯萎病是设施黄瓜栽培中最为常见且为害严重的土传真菌病害,应用生防菌防治黄瓜枯萎病,对黄瓜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前期筛选的对黄瓜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效果的3株木霉菌,即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525、哈茨木霉T.harzianum 610和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 886,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木霉菌不同施用方式对黄瓜幼苗质量及枯萎病防效的影响。3种施用方式分别为T1(木霉与病原菌同时接种)、T2(先接种木霉菌,2 d后接种病原菌)和T3(先接种病原菌,2 d后接种木霉)。结果显示,3株木霉菌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均在64.78%以上,且以拟康氏木霉886的T2施用方式的防效最高,达到81.54%。在播种后8~14 d,所有木霉菌处理的黄瓜幼苗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总吸收面积均比CK1(只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液)显著上升,3种施用方式中以T2处理对上述6项指标的促进效果最显著,并以拟康氏木霉886在播种后14 d的6项指标增加幅度最大,该处理的黄瓜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总吸收面积的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10.06%、74.39%、37.23%、54.45%、88.00%和51.11%。本研究的3株木霉菌通过提高黄瓜幼苗生理代谢活性,增强了幼苗质量,提高了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在应用中,提前施入木霉菌,有利于提高黄瓜幼苗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为后期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34.
35.
重迎茬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不同茬口、迎茬条件下施用不同有机肥的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重迎茬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明显低于正茬,真菌数量高于正茬,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时期有很大变化。施入不同有机肥后,能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真菌中青霉菌数量增多,致病菌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轮作条件下6种不同农业措施处理的玉米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种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可明显增加玉米土壤中细菌与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免耕有利于玉米田细菌数量增加,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深松和常规耕翻对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也有较好的效果;随生育期的推进,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呈有规律地变化。  相似文献   
37.
1995-1997年在大豆重茬条件下,进行了垄体垄沟带状深松技术对大豆根腐病及大豆生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带状垄体垄沟深松技术能减轻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并且使大豆株高、茎粗、根数明显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相似文献   
38.
黑龙江省稻瘟病发生特点及2007年发生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1999~2006年黑龙江省稻瘟病发生程度的调查分析,指出了黑龙江省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逐年病害加重的原因。依据2007年的黑龙江省水稻田布局、品种种植结构、栽培技术措施和长期气象预报情况,对2007年稻瘟病发生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9.
水稻褐变穗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玲  周万福  靳学慧  台莲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83-15684,15687
[目的]研究水稻褐变穗病原菌链格孢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主要研究了营养条件对水稻褐变穗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不同的营养、温度、pH值等条件对水稻褐变穗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很大影响。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菌丝生长最适的pH范围是5~6,孢子萌发以7为最好;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率以可溶性淀粉为最好;不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以硝酸铵为最好。[结论]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所需营养条件有同一性,说明只要有利于孢子萌发的条件也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40.
为了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马铃薯早疫病病菌遗传多样性,采用单因素水平对影响ISSR反应的Mg~(2+),d NTPs、Taq DNA聚合酶、引物浓度及引物退火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宜于早疫病病菌的ISSR最佳反应体系。25μL的反应体系中,Mg~(2+)2.0 mmo1/L,d NTPs 0.15 mmol/L,Taq DNA聚合酶0.75U,引物0.40μmol/L;从3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并确定了各条引物的退火温度。结果为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马铃薯早疫病病菌遗传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