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8篇
  27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不同自然降雨雨型对径流过程的影响。  方法  根据降雨数量特征及雨峰集中时间对密云水库上游地区自然降雨进行二级分类,分别探究不同雨型及过程雨型下的径流特征。  结果  ①根据降雨量(P)、降雨历时(t)、最大30 min雨强(I30)可将研究区降雨划分为3类:P2t3I2雨型(中雨量、长历时、中雨强)、P1t2I1雨型(小雨量、中历时、小雨强)、P3t1I3雨型(大雨量、短历时、大雨强),其中,P1t2I1雨型在研究区发生频次最高,占比81.01%。4种过程雨型的发生频次从大到小依次为均匀型、前峰型、后峰型、中峰型。②不同雨型下的径流特征差异明显,从单次降雨看,P3t1I3雨型单次产流能力最强, P2t3I2雨型在研究区的径流贡献率最大。③不同过程雨型对径流特征影响较大,降雨量集中在降雨前期最容易产流。④降雨量对径流深的影响最大,I30对径流深、径流系数及径流深峰值的影响均比较大,且对径流深峰值的影响要大于对径流深的影响。  结论  坡面径流特征对降雨雨型及过程雨型敏感性很高,采用合理的雨型划分方法研究雨型—径流关系可提高水力侵蚀研究精度。图4表5参27  相似文献   
52.
为了解决白洋淀上游河岸带植被类型单一、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从河岸植被带截留、净化面源污染物的生态功能定位出发,选取2种草本和1种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河岸植被带对氮、磷及泥沙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与单一灌木相比,单一草本的净化效率更好,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总磷、总氮和泥沙的净化效率最佳,分别为10.88%,6.96%,34.20%;黑麦草(Lolium perenne)对氨氮和硝氮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分别为10.11%和9.54%;(2)在多组植物组中,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组合净化效率较好,在各项指标平均值上分别较裸土组提高了13.31%,10.84%,9.64%,12.36%,46.43%;(3)灌草和混草的植物组合对5项污染物指标的净化效率均较高,混植组的去除效果优于单一植物组。河岸植被带对面源污染有着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灌草和混草组合的净化效果较好,胡枝子、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植物组合表现出最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53.
盐胁迫对柽柳和白刺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青海柴达木地区2种植物的耐盐性,为青海地区更加合理地利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柽柳(Tamarix chinensis)幼苗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幼苗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各幼苗在不同含盐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25%(对照),0.40%,0.50%,0.60%,0.70%,0.80%)土壤中的生长情况及其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相比,盐胁迫显著抑制2种幼苗的生长,含盐量低于0.40%的土壤对2种幼苗株高、地径增长量和全株鲜质量的影响基本相同;含盐量高于0.60%时,盐胁迫对白刺生长的影响大于柽柳;2种幼苗干质量下降率在盐胁迫的影响下基本无明显差异。(2)含盐量低于0.40%的土壤对2种幼苗叶片Na+、K+含量及Na+/K+值的影响基本相同;含盐量高于0.60%时,盐胁迫对白刺叶片Na+、K+含量的影响大于柽柳。(3)含盐量低于0.40%的土壤对2种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基本相同;含盐量高于0.60%时,盐胁迫对白刺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柽柳。【结论】盐胁迫对白刺生理与生长特性的影响大于柽柳,柽柳具有更强的耐盐性,在青海柴达木地区,柽柳更适合在更高(0.60%)含盐量的盐渍土中生长。  相似文献   
54.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地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大通县退耕还林地生物量和林地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浅山区,群落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与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以模式D(中国沙棘)的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最大,为29.5 t/hm2和9.36 t/(hm2·a),排序为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C(青杨 枸杞)>模式E(柠条)>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A(川赤芍).在脑山区,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主要取决于乔木层的生物量,以模式F最大,排序为模式F(青海云杉)>模式G(华北落叶松)>模式J(青杨 中国沙棘)>模式K(青海云杉 中国沙棘)>模式H(白桦 青海云杉);同时,乔木层的生产力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产力之和呈显著负相关,乔木层对其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5.
为揭示西北干旱荒漠区露天煤矿风蚀特征,选取该区域内具备代表性的典型露天矿区,对其不同场地下垫面进行分析,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分析了矿区不同下垫面风沙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随高度增加,块石植被低覆盖干燥(RLd)下垫面风沙流输沙量垂向特征表现为先依次递减后增加,其余下垫面则总体表现为随高度增加而减少;0.2 m为风沙流的主要输移层,砾石覆盖度、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湿润度的增加,会有效降低风沙流水平通量。近地表土壤结构受大型机械循环作业活动变的疏松、风蚀物质粒径减小,同时因自身地表干燥,研究区近地表土壤风蚀可蚀性增加;水平通量在风季时期因人为干扰作用,沙尘加快了运移。在车工机械的影响下,矿内生产活跃区下垫面风沙流空间结构特征较其他下垫面出现向高层偏移的现象,主要开采区域风蚀程度严重,且人为干扰程度越强,偏移现象越明显。矿区周边沙地下垫面水平通量较大,地表可风蚀性质较强,受研究区盛行风及人为采矿导致地表凹陷等因素影响,该区域是矿区大粒径风蚀物质的主要来源地。因地表湿润度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部分下垫面风沙流结构最优关系式为指数函数的形式,表现为随高度增加输沙量变化较急剧,其余下垫面风沙流结构最优关系式函数类型为幂函数。矿内主要开采活跃区下垫面的输移物质主要为极细粉沙,且主要粒径组风蚀物影响范围超过1.5 m,是造成露天矿区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西北干旱荒漠区露天矿区沙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