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2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林业   244篇
农学   265篇
基础科学   327篇
  390篇
综合类   1493篇
农作物   271篇
水产渔业   136篇
畜牧兽医   796篇
园艺   225篇
植物保护   10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叶绿素是绿色植被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评价作物健康状况的重要生化指标。快速、准确、无损地监测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是实现作物长势和健康程度精准监测的关键。为提高作物叶绿素含量反演的精度,以冬小麦试验小区为基础,测量关中地区冬小麦叶片反射率及其对应的叶绿素含量。运用分数阶微分法计算0~2阶步长为0.1的分数阶光谱,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提取出与叶绿素含量关联度大的特征,作为模型的输入参数。最终提取出0.6阶751、760 nm, 0.7阶744、751 nm, 0.8阶738、747 nm, 0.9阶738、750 nm, 1.0阶731、750 nm共10个与叶绿素含量关联度高的波段作为模型的特征波段。为解决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twork)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问题,使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利用优化后的模型进行叶绿素含量的预测。结果表明,运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精度较高,r2为0.952,均方根误差(RMSE)为3.64...  相似文献   
83.
以中烟100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上部叶采收方式处理,对上部叶的外观质量、物理特性、超微结构、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及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采收方式中,上部6片叶一次性成熟采收明显改善了上部叶的整体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协调性,能够提高上部叶的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及改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84.
史立新 《农机化研究》2021,43(3):240-244
首先介绍了基于视觉的目标对象检测算法,然后介绍了计算机姿态识别与传感器检测技术,并确定了玉米定向精播种粒品质动态检测方法,进行了实际的测试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计算机姿态识别的玉米定向精播种粒品质动态检测准确率在95%以上,精准度较高,符合设计需求,能够实现对玉米定向的精准播种,对玉米种粒的无人化播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5.
不同覆盖措施的保水效果及对烟叶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盖保水措施对烤烟生长发育、土壤含水量、烟叶产质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可显著促进烤烟的生长发育,其中地膜覆盖对烟株早期生长有利,而秸秆覆盖在烟叶旺长后优于地膜覆盖;两种覆盖方式均可增加干旱季节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但前期地膜覆盖的保水效果优于秸秆覆盖;覆盖栽培有利于减轻烟草花叶病的发生;可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上等烟比例,其中以秸秆覆盖表现更佳。  相似文献   
86.
通过设置常规混合+风干态泡沫砂(CK)、常规混合+水浸态泡沫砂(1T)、常规混合+泥浆态泡沫砂(2T)、分层混合+风干态泡沫砂(3T)和分层混合+水浸态泡沫砂(4T) 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混合方式对泡沫砂和土壤混合均匀性的影响,并采用容重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征混合均匀性。结果表明:泡沫砂形态显著影响了混合均匀性。采用常规混合时,水浸态泡沫砂显著增加了0~10 cm和0~20cm土层混合均匀性,容重的标准差比风干态泡沫砂分别降低了188%和105%,容重的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62.1%和50.1%;与风干态泡沫砂相比,泥浆态泡沫砂不仅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的混合均匀性,还显著降低了混合物内部的混合均匀性,0~10 cm土层容重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比10~20 cm土层显著增加68.1%和50.8%。单变量分析表明,混合方式对混合均匀性无显著性影响,混合方式和泡沫砂形态之间无交互效应,泡沫砂形态是影响泡沫砂和土壤混合均匀性的主要因素。采用水浸态泡沫砂在常规混合方式下与土壤混合,不仅提高了混合物整体以及不同土层的混合均匀性,而且还降低了不同层次之间混合均匀性的差异。因此,建议采用常规混合+水浸态泡沫砂的方式混合土壤和泡沫砂。  相似文献   
87.
太湖流域典型设施蔬菜地土壤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设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研究设施蔬菜地土壤结构演变特征,对强烈人为作用下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湖地区水稻田、露天菜地和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和犁底层土壤进行理化分析,以土壤大孔隙(>50μ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表征土壤结构,通过与当地传统的水稻田和露天蔬菜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比,研究设施菜地土壤结构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设施蔬菜种植显著增加了土壤大孔隙,并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大孔隙方面主要增加了耕层(0-15cm)50-500μm和>500μm部分的孔隙度,其孔隙度与水田相比分别提高了133%和141%,与露天菜地相比分别提高了120%和50.4%;土壤团聚体表现为小团聚体减少,大团聚体增加,相比于水稻田和露天菜地,耕层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了72.3%和26.6%,团聚体破坏率(PAD)降低了46.5%和37.8%;犁底层MWD分别提高83.9%和78.1%,PAD降低42.9%和44.8%。有机质和土壤质地与土壤传输孔隙和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结构参数与有机质含量和砂粒粉粒含量显著相关,研究区土壤质地为粉砂壤土,质地轻,设施菜种植中有机肥施用量倍增,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有利于增加设施蔬菜土壤的大孔隙,增加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团聚体稳定性。轻质粉砂壤土进行设施蔬菜种植后每茬施用有机肥11.3t/ha,能改善土壤结构,有效避免集约化种植后土壤板结现象。  相似文献   
88.
中国亚热带地区土壤可蚀性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土壤可蚀性K值季节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精确预报土壤侵蚀及深入了解土壤可蚀性K值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4个自然降雨条件下的田间小区实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亚热带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K值季节性变化规律,并对其季节性变化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各小区土壤可蚀性K值在不同季节间都存在动态变化,总体变化趋势是春、夏季高.而秋、冬季低,并且不同小区土壤其可蚀性K值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不同,同一土壤可蚀性K值不同季节间最高和最低值之间相差最高达6倍.  相似文献   
89.
根据拖拉机前后轮直径不相等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质量反应法的拖拉机质心高度测量方法,建立了拖拉机质心高度计算理论模型。与本文提出的方法相比较,发现两轴道路车辆质心高度测量标准中质心高度计算方法可作为其中的一个特例。以江苏常发集团生产的CF650型拖拉机质心高度测量为例,对该文所提出的测量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和误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其最大相对误差为0.34%。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测量精度能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90.
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红壤有机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1年与2011年两期土壤样品数据,对江西省兴国县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红壤有机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纯林、林草及林灌草结构下表层(0 ~ 10 cm)土壤有机质变化值分别为?-5.8、-0.1及8.0 g/kg,千枚岩、红砂岩及花岗岩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表层土壤有机质变化值分别为8.7、-0.5及 -3.1 g/kg。植被垂直结构对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影响显著,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度及生物量的不同引起的凋落物量的差异所导致;土壤颗粒组成是表层土壤有机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黏粒含量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此外,林下土壤侵蚀也影响着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