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52篇
农学   63篇
基础科学   55篇
  47篇
综合类   402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233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临沂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梁  赵杰  秦利  郭娜  安静  姜永见 《水土保持学报》2015,(2):183-187,237
依据2003-2013年临沂市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对临沂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进行估算,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探讨临沂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3-2013年临沂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情况;5种主要碳排放过程中,化肥施用过程中碳排放所占的比例最大;各县区碳排放量,远郊大于近郊;碳吸收、碳汇呈现增加的趋势,并具备很强的碳汇功能;小麦、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碳吸收量远高于其他的农作物;各县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方向的不同,碳吸收量与单位播种面积碳汇量差异较为明显。碳源、碳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碳吸收与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高产量作物、农作物总产量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显著正相关;碳排放量与农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农业机械等燃料动力使用和农业灌溉等显著正相关;碳汇量与碳吸收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2.
部分引进优质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徐如宏  任明见  张庆勤 《种子》2003,(1):4-5,25
通过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从国内外引进的23个优质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研究表明,大多数品系(种)都具有优质亚基:5+10,其中还有1个品系具有5+12优质新亚基。在所分析的材料中,还出现了一些少见的特殊亚基:6+7+8、6*+8、4+5+12、2+12+5+10。本文对利用引进优质小麦材料改良我省小麦品质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3.
秸秆生物炭对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研究玉米农田不施生物炭(C0),施生物炭分别为15 t/hm2(C15)、30 t/hm2(C30)和45 t/hm2(C45)后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并估算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显著降低CO_2和N_2O的季节累积排放总量,与C0处理相比,CO_2最大降幅为24.6%(C15),N_2O最大降幅为110.35%(C45),且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CH_4的季节累积排放总量由小到大依次为:C15、C30、C0、C45,其中,C15处理较C0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为259.62%,添加生物炭同时也降低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排放强度(GHGI),处理C15、C30和C45的GWP值较对照C0分别降低88.2%、123.2%和109.9%,GHGI分别降低88.86%、121.60%和100.03%。施用适量的生物炭可以有效增加玉米产量,处理C15、C30和C45的增幅分别为6.28%、7.27%和1.69%。处理C30显著降低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及其排放强度,并且产量的增幅最大。因此,在当前玉米农田管理措施下,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可实现玉米增产和固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34.
小麦新抗源——贵农21抗白粉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4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分别接种贵农21与5个抗感不同白粉菌小种的品种杂交的F1、F2和部分组合的BC1F1,群体的幼苗离体叶段,定单株编号和统计,初步鉴定出贵农21具有2对独立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只抗1和11号小种,与P38携带的抗1和11小种的基因相同;另1还对抗311和313号小种,与P38携带的另1对基因不同。  相似文献   
35.
含抗坏血酸保鲜剂对小苍兰切花几个衰老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小苍兰切花采后花瓣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前期上升,后期下降,丙二醛含量不断上升。细胞膜透性不断加大;随着瓶插期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不断下降。保鲜剂降低了MDA在花瓣中的积累速度,减缓了SOD酶活性下降速率,保护了细胞膜,并降低了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从而延长了切花寿命,并提高了小花开放率。  相似文献   
36.
谢鑫  蒋君梅  王勇  任明见 《种子》2019,(4):15-19
基因敲除是研究真菌基因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丝状真菌敲除多采用基因两侧的同源臂对基因组的靶标进行同源替换,然后采用抗生素对转化子进行筛选,但这存在着筛选效率低、假阳性率高、操作复杂等问题。本研究以稻瘟菌为研究对象,采取以下步骤对此进行优化:1)构建HPH-GFP(潮霉素-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 2)分别用带有接头序列的引物克隆待敲除基因上、下游片段; 3)克隆上、下游片段与HPH-GFP组成嵌合体片段; 4)嵌合体片段转化真菌原生质体; 5)对敲除突变体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该法操作简便、高效,除了用潮霉素HPH作为筛选标记外,还可用GFP作为荧光筛选标记,极大提高了筛选效率,可用作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37.
生物炭对砂壤土氮素淋失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对砂壤土的p H值、电导率及氮素淋失的影响。试验设5个生物炭添加比例,分别为0(CK)、1%(T1)、2%(T2)、4%(T3)、6%(T4)。结果表明,p H值和电导率均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各处理砂壤土的电导率较CK分别提高了2.79%、10.88%、11.30%、12.50%。土壤淋溶液中氮素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氮素累积淋溶量也逐渐减小。各处理淋溶液中氮素的淋失总量较CK分别降低了2.89%、7.41%、9.50%和12.25%。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有效改变砂壤土的理化性质,降低氮素的淋失量,降低地下水面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8.
采用室内和田间观察试验,对玉米小班病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杀菌剂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饱和湿度下病斑上孢子梗产生较快;保湿10 h病斑很少产孢,25 h后大量产孢,到35 h后产孢基本不再增加;在直射光下病斑不产孢,在散射光下产孢量大于在黑暗条件下产孢量;病斑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6℃,5℃以下、35℃以上不能产孢。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单株病斑产孢量有所减少。孢子飞散白天多于夜间。阿米西达、代森锰锌(新万生、大生)、炭疽福美、福美双、百菌清等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毒力较强,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三唑醇、甲霜灵等药剂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39.
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四海  杨宇明  叶文  田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76-6579,6583
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活动、旅游污染、社会经济变化等方面分析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蚯蚓生物标志在农药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药污染问题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单纯依靠化学分析方法来阐释农药污染的危害,已不能真实地判别出农药是否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生物评价体系来弥补这一缺陷。蚯蚓位于食物链最底层且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农药污染状况的评价中,基于分子、细胞水平的蚯蚓生物标志物可以在农药污染的早期阶段就辨别出来。文章在简要回顾了生物标记物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蚯蚓作为土壤生态风险评价的模式生物的特点出发,着重概述了几种蚯蚓生物标志物(乙酰胆碱酶、抗氧化酶系、免疫细胞、基因表达)评价农药污染水平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就未来的研究重点和趋势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