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投喂添加不同水平的复方中草药饲料,研究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血清非特异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共分7组,A—F组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0.9%、1.3%、1.7%、2.1%、2.5%的复方中草药,对照组饲料中不添加。饲养试验共进行56d。结果表明:随着复方中草药添加水平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仅F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增重率与复方中草药添加水平的回归方程为Y=-125.86X^2+521.93X+6063(R^2=0.9561)。由方程可知:当复方中草药水平为2.07%时增重率最高;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和溶菌酶随着复方中草药添加水平的增加表现出先显著增加然后下降的趋势,E组中4种酶活力均最高;复方中草药对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40d稚鱼和70d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均从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分离.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消化道细菌可归为3类:γ-变形杆菌纲γ-Proteobacteria、β-变形杆菌纲β-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相似,稚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Bacillus、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嗜冷杆菌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芽孢杆菌为稚鱼与早期幼鱼消化道的最优势菌,分别占可培养细菌总数的78.6%和75.6%,而弧菌在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中的数量均较低,分别仅占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总数的2.8%和1.1%.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等3种乳酸菌仅见于早期幼鱼消化道.  相似文献   
13.
2株鱼源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株鱼源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为石斑鱼高效益生菌株的筛选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体外检测乳酸菌EA-1和Y4-2产乳酸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能力,以及2菌株对不同pH值、胆盐、胃蛋白酶和高温的耐受能力。【结果】菌株EA-1和Y4-2均具有较强的产乳酸能力,培养液中的乳酸含量在96 h内随培养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EA-1产乳酸速度相对较快。菌株EA-1和Y4-2均能在培养24 h后产生活性稳定的SOD,培养48h后EA-1产生的SOD活性显著高于Y4-2(P<0.05)。菌株EA-1和Y4-2经pH 2.5~4.5处理4 h后存活数维持在106mL-1以上,菌株Y4-2对pH 1.5低酸环境的耐受能力强于EA-1。2菌株在1 g/L胆盐质量浓度下存活数均较高;胆盐质量浓度达到2 g/L时,EA-1和Y4-2的存活数可维持在105mL-1以上,提示2菌株对≤2 g/L的胆盐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经4~10 g/L的蛋白酶处理30 min后,EA-1和Y4-2的存活数均维持在106mL-1以上。经60℃处理30min后EA-1和Y4-2的存活数均维持在106mL-1以上,Y4-2对80℃高温的耐受能力较EA-1强,说明EA-1和Y4-2有一定的热耐受性。【结论】EA-1和Y4-2产乳酸和SOD能力均较强,且对低pH值、高胆盐、胃蛋白酶和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饲料添加剂半胱胺对牙鲆的毒性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和口腔灌服2种方式按等对数浓度梯度进行半胱胺对牙鲆的急性毒性试验,同时采用一次腹腔注射方式以100 mg/kg BW的半胱胺剂量对牙鲆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腹腔注射组半胱胺96 h的LD50为263.6 mg/kg BW,95%可信区间为237.40~292.80 mg/kg BW,其安全剂量为26.36 mg/kg BW。口腔灌服组半胱胺96 h的LD50为1754.70 mg/kg BW,95%可信区间为1534.60~2006.30 mg/kg BW,其安全剂量为175.47 mg/kg BW。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在注射100 mg/kg BW半胱胺后2 h,与对照相比,牙鲆血浆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随注射时间有所升高,谷丙转氨酶活性随注射时间有所降低。[结论]半胱胺对牙鲆的毒性属于低等毒性。  相似文献   
15.
肌肽是由β-丙氨酸与L-组氨酸组成的一种水溶性二肽,主要存在于动物肌肉和神经组织。肌肽具有螯合金属离子、缓冲细胞酸碱度、降低脂质和蛋白的氧化损伤、调节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肌肽在人类疾病治疗、保健、抗衰老和化妆品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肌肽甲基化产物为鹅肌肽和鲸肌肽,肌肽及其衍生物合称组氨酸二肽,其中肌肽和鹅肌肽是养殖动物体内组氨酸二肽主要的存在形式,得到了畜禽和水产领域持续的研究关注。肌肽作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具有提高动物抗氧化能力、肌肉品质等作用,并在很多情况下提高了动物生长性能。特就肌肽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选用的中华鲟鱼苗来自葛洲坝水利工程局中华鲟研究所,为同一对亲鱼所产。刚破膜的仔鱼空运至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放在设有循环过滤装置的100L水族箱(120cm×25cm×40cm)内培育。在鱼苗平游时分箱,每箱放鱼苗60尾。试验分3组进行,试验期30天。实验一前7天用活饵投喂,后23天用配合饲料投喂;实验二全程均用配合饲料投喂;对照组全程用活饵投喂。活饵为市售水蚯蚓;人工饵料用鱼粉、酵母、水蚤干粉、猪肝粉、油脂、添加剂等配成(粗蛋白54%;粒度规格0.1~0.2mm,0.4~0.6mm)。各组饲养条件相同,且均采用饱食法投喂饵料,每天投喂4~6次,每天换1/3水,及时清除粪便及残留饵料,每天记录死亡鱼数。试验结束时逐组逐尾称重。试验结果表明,两试验组的增重与成活率均不如饲喂活饵的对照组,但实验一好于实验二。两试验组的大多数鱼苗能积极迅速地摄食配合饵料,且胃肠充塞度大。本试验所采用的两种驯饲方式均在中华鲟仔鱼开口期进行,获得了平约50%的转口率,驯饲效果明显。本试验还发现中华鲟鱼苗是形成摄食活饵条件反射之后,才存在对饵料的选择性,因此对中华鲟仔鱼在开口期适时地进行饲料驯化摄食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对中  相似文献   
17.
周磊  张春晓  叶继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690-13692,13733
镁在动物生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动物体内众多酶系的辅助因子和激活剂,也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就鱼类对镁的需要量及镁与鱼类生长、离子代谢、免疫、抗应激以及渗透压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喹乙醇对鲤鳃组织Na+、K+-ATP酶活性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含不同喹乙醇剂量的饲料饲喂健康鲤鱼种,研究饲料中不同喹乙醇剂量对鲤体成分含量、血浆生化指标以及鲤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喹乙醇对鲤的生化毒性。试验分成6个喹乙醇处理组(0、200、400、800、1600、3200mg/kg),试验期60d。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各组中采血、取全鱼样和鱼鳃样,进行不同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喹乙醇使鱼体脂肪含量轻度上升,使灰分沉积量显著降低,并呈现剂量一反应关系。与对照组比较,在较高喹乙醇剂量下,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活性降幅较大,血浆中葡萄糖(GLU)、胆固醇(CHO)、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高密度脂蛋白(HDL)、白蛋白(ALB)、K^ 、Ca^2 、P含量升高,肌酐(CRE)和CO2含量降低,其他测定指标变化不明显。鳃组织中Na^ 、K^ -ATP酶活性随喹乙醇剂量的升高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喹乙醇剂量达1600mg/k以上时,Na^ 、K^ -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1600mg/k以上的喹乙醇剂量可以明显干扰鲤的正常生化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9.
摄食不同喹乙醇水平饲料的鲤鱼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水平喹乙醇对鲤鱼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的影响。设计6组不同喹乙醇含量的饲料(0、200、400、800、1600和3200mg/kg),对鲤鱼进行84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取2尾鱼,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投喂喹乙醇的试验组鱼肠道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600、3200mg/kg组的下降最为明显。从1600mg/kg开始前肠菌群数明显下降,在400mg/kg时中肠菌群开始下降较为明显,后肠菌群数在各试验组均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检出的7种主要菌群也是构成各个实验组鱼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但这7种菌群在各组中的组成比例不同,其中鲤鱼肠道菌届中Aer属、Aci届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大,800mg/kg(11.06%)、1600mg/kg(11.735%)和3200mg/kg(7.40%)组中Aer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6.255%),而800mg/kg(37.502%)、1600mg/kg(36.52%)和3200mg/kg(41.357%)组中Aci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喹乙醇可明显影响鲤鱼肠道主要菌群的数量及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9.14±0.06)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增加(P0.05),内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肥满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肝脏和肌肉中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游离丝氨酸含量以及肝脏游离蛋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与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07,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肝脏牛磺酸保留率呈上升趋势,而肌肉中牛磺酸保留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各组试验鱼肌肉牛磺酸保留率均高于肝脏。由此得出,饲料中一定含量的牛磺酸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和摄食,降低全鱼脂肪沉积,增加全鱼蛋白质沉积,降低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1.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