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体外试验研究了3株从斜带石斑鱼仔鱼体内分离的乳酸菌其产酸能力及抑菌特性.结果表明:菌株EA-1和Y1B-3产乳酸的速度和pH值下降速度较快,培养后期乳酸含量显著高于Y4-2(P<0.05).3株乳酸菌对致病性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乳酸对三株乳酸菌的抑菌活性没有影响,提示3株乳酸菌均能产生乳酸以外的抑菌物质.三株乳酸菌的抑菌物质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经60℃和80℃热处理后保留70%以上的抑菌活性,但经100℃高温处理失去抑菌活性.3株乳酸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对胰蛋白酶敏感,在偏中性条件下抑菌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62.
本文综述了鱼类补偿生长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生理机制,以通过其理论探讨建立科学的饲养模式,为水产养殖生产提供新的投喂途径。  相似文献   
63.
为探讨灭活益生菌在海水鱼养殖中的应用前景,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活性和热灭活原籍嗜冷杆菌SE6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225尾斜带石斑鱼幼鱼[(14.6±0.2)g]被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T0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T1和T2分别投喂添加1.0×108 cfu/g活性和热灭活嗜冷杆菌SE6的基础饲料,饲喂期为60 d.结果表明,实验前期(0~30 d),实验组T1和T2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全期(0 ~60 d),实验组T1和T2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饵料系数均下降,其中实验组T1显著低于对照组T0(P <0.05).实验30 d时,实验组T1和T2血清IgM和补体C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60 d时,实验组T1的补体C3水平、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Ig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0(P<0.05),实验组T2的补体C3水平、T-SOD活力、IgM含量和溶菌酶活力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活性和热灭活嗜冷杆菌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石斑鱼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并能提高石斑鱼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热灭活嗜冷杆菌的应用效果略低于活性菌,但其具有安全性高、质量稳定、生产储藏容易等优势,在海水鱼养殖中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4.
鱼类补偿生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鱼类补偿生长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生理机制,以通过其理论探讨建立科学的饲养模式,为水产养殖生产提供新的投喂途径。  相似文献   
65.
利用海水琼脂、TCBS和MRS培养基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消化道和养殖水体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rRNA基因测序进行细菌鉴定,探讨了幼鱼消化道中的菌群与养殖水体中菌群的关系。结果表明:幼鱼消化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9.0×106cfu/g)高于养殖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5.4×105cfu/mL),幼鱼消化道中细菌种类也明显多于养殖水体;在幼鱼消化道和养殖水体中均检测到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短小芽孢杆菌、克劳氏芽孢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嗜冷杆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7种细菌。细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细菌隶属于β-变形杆菌纲、γ-变形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幼鱼消化道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中均有芽孢杆菌和嗜冷杆菌,提示芽孢杆菌和嗜冷杆菌能通过养殖水体很好地进入消化道。3种乳酸菌(乳酸乳球菌、干酪乳杆菌和屎肠球菌)仅见于幼鱼消化道,且仅占消化道菌群数量的0.70%。弧菌在消化道和养殖水体中所占比例均很小,分别仅占细菌总数的1.07%和0.10%。  相似文献   
66.
不同投饵率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同一种饵料 5个投喂率水平 (1.5 %、2 .0 %、2 .5 %、3.0 %、3.5 % ) ,室外流水养殖系统 ,在水温 (16 .5± 1.8)℃的条件下对施氏鲟 (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 (4 2 .6± 9.2 )g进行 4 2d生长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增重率、饵料利用率、鱼体蛋白质及水分含量受投饵率影响显著 (P <0 .0 5 )。随着投饵率的增加 ,相对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饵料利用率随着投饵率的升高而下降。根据最大相对增重率和最大饵料利用率 ,确定施氏鲟幼鱼适宜投喂率在水温 15~ 18℃时为体重的 2 .0 %。  相似文献   
67.
对达氏蝗、史氏鲟人工繁殖时通过水流刺激,在水温8~13℃下,以DOS(自行研制)进行2~3次的注射催熟,再注射自制的类固醉激素17α—羟基—20β双羟基孕酮(以下简称17α—20βp);在水温16~18℃利用促黄体家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诱导达氏蝗、史氏鲟排卵,排精。效应时间8~18h,获得催产率100%、受精率和杂交受精率如%的效果。采用全人工饲料开口试验和苗种培育试验,并获得86.7%开口成活率和73.4%的苗种成活率。从而达到提高开口率和成活率的目的。观察鲟鲤鱼摄食、生长与形态发育状况。生长曲线表明:不论是体长还是体重,50日龄前增长缓慢,50~100日龄则速度增长较快。经100d饲养,平均体长达28.3cm,平均体重达69.7g。  相似文献   
68.
王琨  叶继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27-10729
[目的]了解美洲鳗的消化生理特点,为美洲鳗的饲料配制和合理投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0 g左右的健康美洲鳗幼鱼为试验材料,取胃、肠和肝胰脏组织进行匀浆、离心,上清液作为待测酶液,分别测定温度20~60℃和pH值1.0~12.0下,3种消化组织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不同温度、pH值对美洲鳗胃、肠和肝胰脏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消化器官中这些消化酶的活性大小变化规律。[结果]美洲鳗胃、肠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555、55、0℃和2.0、7.5、7.5,美洲鳗胃、肠和肝胰脏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最适pH值分别为4.0、7.0、7.0。在反应温度模式下,美洲鳗蛋白酶活性为胃>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为肝胰脏>肠>胃。在pH值模式下,蛋白酶活性为肠>胃>肝胰脏,淀粉酶活性为肝胰脏>肠>胃。[结论]美洲鳗胃和肠中蛋白酶活性较高,而淀粉酶活性较低。美洲鳗的A/P值均小于1,说明其为肉食性或偏肉食性。  相似文献   
69.
喹乙醇对鲤肝胰脏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叶继丹 《水产学报》2004,28(3):231-235
用含不同剂量喹乙醇(0~3200mg·kg-1)的饲料饲喂鲤,分别对鲤在摄食3、6、9和12周时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等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 AOC)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SOD活性随饲料喹乙醇剂量的升高总体上呈升高的趋势,试验时间对各个处理组的SOD酶活性影响不大。饲料中喹乙醇对GSH px活性的影响较小,其剂量达1600mg·kg-1以上时GSH-px酶活性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诱导效应。饲料中喹乙醇剂量的改变大体上不对MDA含量产生影响,且随时间的延长,除3200mg·kg-1组外,其余各实验组的MDA含量都有所降低。随喹乙醇剂量的增加和实验时间的延长,T AOC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其中以1600和3200mg·kg-1组的下降幅度最大。结果提示,高剂量下喹乙醇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较大,并伴随着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70.
用含0.1%乙酸棉酚的饲料饲养二月龄尼罗罗非鱼稚鱼四个月,其增重和血浆睾酮水平与对照鱼无显著差异,并且同时开始发情,交配和产卵,生殖腺发育正常,仅血浆皮质醇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棉籽饼(粉)内含的棉酚浓度(0.03-0.05%),不会影响尼罗罗非鱼的性腺正常发育和生殖机能,肌肉中棉酚残留量为10.3ppm,远低于食用油的允许量(200p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