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5篇
林业   36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树栖真菌对扩散型松材线虫生活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涉及多个生物因子的复杂病害系统,其病原松材线虫的生活史受媒介昆虫、寄主、树栖真菌和伴生细菌等多种因素影响。利用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马尾松林内的两种优势内栖真菌的3个菌株,松球壳孢(Sphaeropsis sapinea)E11、MHS7.3和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M32,接种于松褐天牛模拟蛹室,研究松褐天牛蛹期和羽化过程松材线虫种群动态,以及松褐天牛携带扩散型松材线虫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天牛发育处于蛹期时,松材线虫主要以扩散型三龄幼虫(J)附着于天牛体表;发育至羽化期时,松材线虫主要以扩散型四龄幼虫(J)位于天牛体内。不同优势内栖真菌接种处理下,松褐天牛携带的扩散型幼虫数量的大小顺序为:小孢拟盘多毛孢M32>松球壳孢E11>松球壳孢MHS7.3,这与模拟蛹室中松材线虫种群的大小顺序是一致的,表明松褐天牛携带的线虫数目与蛹室中线虫种群的大小关系密切。在松褐天牛携带的J、J和扩散型幼虫(J+J)占线虫种群比例方面,松球壳孢E11和MHS7.3均大于小孢拟盘多毛孢M32,显示不适宜繁殖的真菌能促进群体内更多个体转化为扩散型虫态。J在蛹期的第二天即从天牛体内分离得到,但数量极少,随着J在羽化前达到最大值,J也开始大量出现,预示着较大J种群数量可能是J大量发生的基础条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在松材线虫的扩散过程中,松林优势树栖真菌对媒介天牛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2.
早春大拱棚马铃薯易栽培、加工方便,经济效益高,所以发展快、面积大,成为汶上县农民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为确保大拱棚马铃薯种植的发展,我们在指导农民栽培中摸索出一套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3.
小穴壳菌属(Dothiorella Sacc.)(有性阶段是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Cas.)、疡壳孢属(Dothichiza Lib.)、壳囊孢属(Cytospora Ehrenb.)、盾壳霉属(Coniothyrium Sacc.)等4属真菌是引起树木溃疡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类群,是我国现阶段森林的重大有害生物.本文报道了这4个属的真菌基于28S rDNA-PCR-RFLP和RAPD解析的分类学研究结果,15个供试菌株聚为4类,每一类即一属,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其属的传统分类地位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54.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进行土壤中生防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鉴定。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分为初筛、发酵液复筛和拮抗菌株离体复筛3步,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拮抗菌发酵液复筛选择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相结合的方法,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确定目的生防菌株;生防菌株的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河北省廊坊市和河南省原阳县的杨树林地中按上、中、下3层共采集48份土样,从土样中共分离得到微生物259株,其中细菌122株;放线菌106株;真菌31株,各土层微生物数量规律整体符合上层>中层>下层;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选择出8株抑菌带直径>4 mm的细菌和放线菌以及8株拮抗菌菌落直径>40 mm的真菌;再通过发酵液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复筛,筛选出8株对杨树溃疡病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分别是细菌TYZ1B3和YX5B1,真菌LS10F1,LX5F1,LZ10F1,LS6F1,LX6F2和 TLZ2F2;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从这8株拮抗菌株中筛选出1株土壤生防真菌LX6F2,其对杨树离体组织溃疡病的防治效果可达76.04%;经过形态学观察,菌株LX6F2的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符合镰刀菌的特征,通过 r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测得生防菌株 LX6F2的序列长度为563 bp,序列登录号为 FR872729.1,其与编号为 JN038467的木贼镰刀菌相似度高达100%,从而鉴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结论】该菌株的发现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原材料,对杨树溃疡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可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对其抑菌机理、有效拮抗成分及菌剂研制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5.
感、抗病杨树种类接种溃疡病菌后酚类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杨树对溃疡病的抗病机制,用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接种抗病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感病北京杨P.beijingensis,测定2种杨树感染后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树种间及同树种内接种溃疡病菌前后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存在很大差异。抗病毛白杨接种后没食子酸、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含量迅速积累达到高峰值,苯酚、邻苯二酚和香豆酸的含量积累相对较慢,苯甲酸含量变化不明显;感病北京杨与之相反,邻苯二酚、阿魏酸、苯甲酸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经方差分析,两树种间8种物质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树种内,毛白杨接种溃疡病菌后苯酚、香豆酸、阿魏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北京杨接种后香豆酸、阿魏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根据这些含量变化及差异性分析,认为没食子酸、儿茶酸、苯酚与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密切相关,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酚、阿魏酸次之,苯甲酸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6.
十八大以来,通过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森林也遭受着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和巨大胁迫。21世纪以来,外来林业入侵生物新发、突发、暴发形势严峻。本文针对包括病原物、害虫和有害植物在内的已入侵和有潜在入侵风险的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综述了其相关发生危害现状,以及成灾机理、监测预警和可持续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对入侵生物学特征和成灾机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实现林业入侵生物的有效防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