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2篇
  2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5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31.
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l号生理小种后,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疫霉根腐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后,同一品种不同部位POD活性变化是不相同的,通过不同部位之间POD活性的变化来共同完成抵抗病原菌侵害的过程。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32.
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防范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并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基本理论和理论模型时黑龙江省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低温冷害和生物灾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预测.构建出了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防范体系,对黑龙江省实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灾后经济重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家财政支农和农业产业保护...  相似文献   
33.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毒素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胁迫下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 浓度为0.0897 mg·mL-1)处理后,抗病大豆品种根、茎和叶中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与对照相比都有升高,并且根中比茎叶中的POD反应更敏感;感病品种虽然在某些病程阶段POD活性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在病程其它阶段POD下降幅度远大于升高幅度.而浓度相对较高的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 mg·mL-1)处理后抗感品种根、茎和叶中POD活性的变化较稀释100倍浓度毒素幅度小.  相似文献   
34.
在黑龙江垦区852农场研究了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机械阻力等土壤物理特性及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中长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09年进行,轮作顺序为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和玉米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处理为免耕、灭茬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玉米试验圃(前茬为大豆)处理包括免耕、直播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结果表明: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3.38℃和2.6℃,玉米圃(前茬为大豆)免耕和直播处理同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1.93℃和1.39℃;春季播种期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9.3 %和4.8%,玉米试验圃(前作为大豆)免耕和直播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16.0 %和12.6 %;此外,免耕模式的5~20 cm深度的土壤容重和0~25 cm的土壤机械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是均未达到对作物根系生长产生抑制的阀值;免耕和灭茬/直播还田模式前期的耕层低温并未对产量构成不利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并未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35.
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大豆不同组织中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毒素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胁迫下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茎、叶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处理后,抗病品种根、茎和叶中PPO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与对照相比都升高,并且根中的PPO比茎叶中的PPO反应更敏感;而感病品种在整个病程中虽然在某些阶段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在病程其他阶段PPO下降幅度远大于升高幅度。而浓度相对较高的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处理后抗感品种根、茎和叶中PPO活性的变化较稀释100倍浓度毒素幅度小。  相似文献   
36.
毒素是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而毒素对大豆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还未见报道,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叶片,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索的机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 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离体叶片后,不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都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 mg·mL-1)处理抗感品种离体叶片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叶绿体嵴变形,基粒片层已经基本消失,叶绿体膜已经解体,线粒体空泡化严重.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7.
以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黑河27、黑河29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控制水磷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积累、保护酶活性(SOD、POD)、水分状况以及根系活力等差异.结果表明,在磷和水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2个基因型大豆生理活性表现极强.低磷和干旱胁迫下,黑河27以较高的根系活力、SOD和POD酶的生理活性,大幅度降低细胞膜透性来抑制和减少低磷和干旱胁迫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磷素营养和水分利用效率,而黑河29主要通过增加根系面积等形态变化来适应低磷和干旱胁迫,这就决定其适应在供磷充分条件下生长.磷高效基因型改善了大豆体内水分状况,提高了大豆的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38.
全球气候变化下,大气CO2浓度升高产生的"肥料效应"因温度的升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产生了不确定性,关键在于相关光合生理和分子机制对两因子互作的响应程度.本文综述了不同作物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Rubisco酶活性等关键生理指标及产量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并从代谢组角度总结了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光合相...  相似文献   
39.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诱导下SSH文库构建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成功构建了疫霉菌诱导的大豆抗病品种绥农10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从文库中共筛选到2 067个阳性克隆,PCR鉴定插入片段大部分集中在100~800 bp之间,利用BLAST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获得有功能的EST375个,分析表明这些EST功能涉及大豆的抑制病原菌生长、细胞自身保护、信号传导、系统获得抗性、蛋白质合成、呼吸作用等.  相似文献   
40.
不同大豆基因型耐低磷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盆栽方法,在低磷(LP)和高磷(HP)水平下,对黑龙江省广泛种植的20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筛选大豆耐低磷基因型,为合理布局大豆种植品种,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黑河27、垦鉴27、绥农4、丰收24、克交05-1397与垦鉴4、绥农10、丰收25、绥农23、绥农18相比,在根干重、冠干重、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植株磷含量、分泌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方面差异显著,确定了黑河27、垦鉴27、绥农4、丰收24、克交05-1397为耐低磷基因型,垦鉴4、绥农10、丰收25、绥农23、绥农18为不耐低磷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