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4篇
  8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由于牦牛的经济价值较高,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养殖牦牛逐渐变得热门,但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的养殖理念,无法正确辨别牦牛疾病、不及时对病牦牛进行隔离治疗等因素,造成牦牛大规模感染、死亡,严重影响了牦牛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秉持绿色养殖理念,养殖户应当对牦牛的一些常见腹泻病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传染性相关的疾病,其临床症状比较类似、传染性强,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疾病防控的学习,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2.
我国为猪戊肝发病率比较高的地区之一,曾发生戊型肝炎的多次爆发或大面积的流行,并可传播给人类,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回顾猪戊肝炎病毒结构特征研究,流行方式、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为猪戊型肝炎未来的诊断提供参照。文章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查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电子显微镜(IEM)、免疫荧光实验(IFA)、荧光定量RT-PCR法对防治猪戊型肝炎进行研究,对其作了分析、比较和汇总。为猪戊型肝炎病毒提供了有效诊断方式以及防御措施。对猪戊型肝炎仍需养殖者认真护理,一旦确诊为动物戊型肝炎,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  相似文献   
53.
对2006-2009年从山西各地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例中分离到的7株IBV地方分离株的核蛋白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7株IBV地方分离株核蛋白基因有5株含有一个长1 230 bp的ORF,其余2株含有1 227 bp,编码410/409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与常用疫苗株H12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存在基因突变现象。与GenBank中的34株国内外分离毒株核蛋白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系统进化关系显示41株IBV毒株分属于4个群,至少有3个群在我国流行,7个分离株分布在第Ⅳ群中,第IV群大多来自我国的北方地区地方分离毒株,第Ⅱ群来自我国南方地区的部分地方分离毒株,从N基因推导氨基酸进化树上分析可见,我国的IBV地方分离毒株主要分布在第Ⅱ和第Ⅳ群中,具有较明显的地理区域性,可见IBV地方分离株在基因进化关系上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立的进化群。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索泻心汤、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4种清热解毒复方中草药体外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的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传统水煎法对4种复方中草药进行提取, 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对大肠杆菌标准菌ATCC 2592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ATCC 25923的体外抑菌活性; 在测定复方中草药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基础上,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复方中草药对PRRSV的抑制作用。【结果】 泻心汤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最好, 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均为7.81 mg/mL; 三黄虎杖汤和黄连解毒汤次之, 其MIC和MBC为31.25~125 mg/mL; 清瘟败毒散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较差: MIC和MBC均>250 mg/mL,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和三黄虎杖汤非常敏感, 其MIC和MBC为0.24~0.98 mg/mL。在体外抗PRRSV作用的试验中, 泻心汤、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0.49、0.49、3.90和1.95 mg/mL。4种复方中草药对PRRSV的抑制与直接灭活作用较好, 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均在0.98 mg/mL时对PRRSV有阻断作用, 泻心汤和三黄虎杖汤在0.24和0.12 mg/mL时对PRRSV有阻断效果。【结论】 4种复方中草药中泻心汤的体外抑菌及抗PRRSV的效果最好, 其次是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 4种清热解毒复方均有一定的抑菌和抗病毒活性, 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5.
苏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以及蛋氨酸等工业氨基酸的研发以及上市推广,为畜牧养殖饲料配制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氨基酸补充,其价格低廉,在生产过程中满足了低蛋白日粮的生产需求。低蛋白日粮的要求是在畜牧日粮配制时蛋白水平降低2%~4%,同时能够符合畜禽养殖中的氨基酸需求,要求各类氨基酸类型以及比例符合标准,不会对畜禽正常养殖质量以及生产性能造成影响,饲料转化率、氮元素排放量、氮沉积水平等不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在保证正常畜禽养殖要求的基础上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以及推广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相似文献   
56.
正确评估乡村绿化乔木危险度,能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其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运用AHP法、VTA法等,对闽南地区20种常用的乡村绿化乔木进行潜在危险度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权重值较高的3个指标分别是:根系不稳定、树干不自然倾斜、树干中空,权重值较低的指标为:徒长枝、树干物理损伤、顶梢枯死;(2)闽南地区乡村绿化乔木占47科90属98种,频率排名前20的绿化乔木中以果树等经济树种为主,常绿及乡土树种占比高;(3)危险度指数较高的为:巨尾桉、番石榴、枇杷、凤凰木,危险度指数较低的为:樟树、绿竹、柚树;(4)赋分均值高于0.6的检测项目分别为:V字夹角主干、危险枯枝、树干倾斜、树干内部腐朽征状。  相似文献   
57.
摘要:对从山西省分离到的1株IBV (IBVSX16)的膜蛋白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 IBVSX16株膜蛋白基因含有一个长681bp的ORF,编码2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与疫苗株H120和我国分离株LX4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存在基因突变现象,未发现缺失和插入现象,变异主要发生在2~l7位。系统进化关系显示19株IBV毒株分属于5个群。IBVSX16株位于第II群,我国IBV分离毒株主要集中在第III群和第Ⅳ群,具有较明显的地理区域性,可见IBV分离株在基因进化关系上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立的进化群。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基因;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58.
【目的】揭示云南维西那米鸡的种质特征。【方法】对400日龄维西那米鸡60枚种蛋的蛋重、蛋形指数、哈氏单位、蛋比重、蛋壳强度、蛋白高度、蛋黄颜色、蛋壳厚度、蛋壳颜色、种蛋血斑率和种蛋肉斑率等蛋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那米鸡的蛋重为(58.01±0.70) g,蛋形指数为1.33±0.01,哈氏单位为80.75±1.18,蛋比重为1.109±0.001,蛋壳强度为(33.59±0.94) N,蛋白高度为(6.59±0.19) mm,蛋黄色度指数为10.09±0.14,蛋壳厚度为(0.37±0.004) mm;该鸡蛋壳颜色包含褐色、浅褐色和白色3种类型,所占比率分别为32.20%、59.32%和8.47%;种蛋肉斑率为1.69%,种蛋血斑率为5.08%。那米鸡蛋重高于云南其他地方鸡种,且在中国已报道的地方鸡中都处于较高水平;蛋形指数在云南地方鸡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蛋壳颜色以浅褐色为主,蛋白黏稠度好。【结论】那米鸡蛋品质优于云南大部分其他地方鸡种,研究结果可为维西那米鸡种质资源特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9.
谢迪  李潮  李嘉淇  吴倩  赵俊 《水产科学》2019,(3):382-387
为研究倒刺鲃人工增殖放流中的生长发育等规律,探讨恢复连江这一传统特色经济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于2014年11月采用荧光色素标记方法,在连江阳山段对3×10~4尾倒刺鲃鱼苗进行标志放流试验。基于回捕数据对倒刺鲃的回捕率、标志保留率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连江倒刺鲃标志放流的方法做出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刺网等捕捞工具对倒刺鲃进行回捕,截至2016年5月共回捕倒刺鲃275尾,回捕率为0.92%。对回捕鱼的标记保留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标志保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回捕的前几个月内,荧光标志仍肉眼可辨,自第7个月开始荧光标志开始变得逐渐模糊,1年之后标志逐渐消失。标志鱼在放流后6个月生长缓慢,之后生长加快。协方差分析表明,倒刺鲃在放流水域的生长比池塘养殖和自然群体更具优势,说明放流水域属于放流条件较佳水域。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达到标志放流预期目的,但应继续优化标志放流策略。  相似文献   
60.
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 2016-2021 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 -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 11.83%~23.45%,百粒重降低 5.78%~10.94%,2021 年新品种的平均每荚粒数比对照增加 3.03% ;新品种产量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 67.74%、32.26% 和 16.13%,新品种产量与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 38.71%、41.94% 和 38.71% ;有 5 年高产新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有效分枝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有 4 年高产新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安徽省大豆新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的增加。因此,在安徽省生态环境下,增加大豆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适当延长品种营养生长期,增加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均有利于提高品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