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合理的枣棉间作种植模式有利于光资源的利用和产量的提高。为探明枣棉间作系统中棉花产量形成的光合生理机制,筛选出适于南疆的枣棉间作最优种植模式,以枣树-棉花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离树间距1.4 m(M1)、1.0 m(M2)、0.5 m(M3)3个间作处理,以单作棉花为对照(CK),对棉花冠层上方光合有效辐射(PAR)、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5个光合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冠层PAR在花铃期达到最大,间作系统冠层PAR总体低于单作,且随离树间距的增加而增大,M3处理PAR最低,分别较M1、M2处理低10.0%和9.5%;间作总体上提高了棉花的Pn,降低了Tr和Ci,M3处理的Gs在2020年最大,2019年最小,并且M3处理的棉花光合能力总体优于其他处理;枣棉间作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棉花群体水分利用效率,M3处理的WUE最大,2019和2020年较CK分别提高了52.8%和50.4%;M3处理单位面积内棉花产量最高,分别较CK、M1、M2高18.2%、85.9%和37.0%。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M3处理表现最优,主要生育期内等权关联序和加权关联序位次总体排第一。综上,适宜的间作种植模式为M3处理。本研究结果为南疆枣棉间作种植模式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2.
甜高粱在新疆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甜高粱品种在新疆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筛选出了适合南疆栽培的高产、高糖、高生物量、高效的甜高粱品种。结果表明,引进的80多份甜高粱品种全部能够正常成熟,考利、凯勒、M-81E、丽欧、绿能2-号、绿能3-号、雷伊等几个品种适应性好,同时具备生物产量高、茎秆合糖率高光舍效益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3.
探讨不同根瘤菌接种方式的实施效果,以前期分离、鉴定、纯化的3株根瘤菌菌株为供试材料,选用南疆地区复播大豆绥农35为供试品种,比较根瘤菌拌种、做种肥、随水滴施等接种方式的效果,测定大豆结瘤数量、根瘤干重、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探讨接种方式和根瘤菌对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接种方式均能促进大豆根系结瘤,其中,以SN7-2拌种、SMH12做种肥,SN7-2做种肥和T6随水滴施大豆根瘤菌结瘤效果最好;SN7-2拌种,SMH12做种肥,SN7-2做种肥,T6随水滴施能显著促进大豆干物质积累,SN7-2拌种或者SN7-2做种肥、T6随水滴施均促进干物质向生殖器官分配;不同接种方式通过增加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提高大豆籽粒产量,SN7-2适合以拌种或做种肥的方式接种,T6适合随水滴施。  相似文献   
24.
为菊芋种质资源评价、分类、利用、育种亲本选配、引种提供参考,对53 个菊芋材料叶片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相关、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异系数较大,酸性转化酶活性、SLW和Chl a/b 的变异系数较小。菊芋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这些因子分为5 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90.301%。5 个主成分归为光合能力、光合产物、耐荫性、类胡萝卜素的保护程度、酶活性的综合指标。聚类分析将资源聚为5 类,第Ⅰ类菊芋叶片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较低;第Ⅱ类Chl a/b较高;第Ⅲ类酸性转化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第Ⅳ类Car较高;第Ⅴ类Chl a、Chl b、Chl (a+b)、SLW、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筛选出5 个今后示范推广的品种,即‘北纯29’、‘北纯32’、‘北纯15’、‘北纯52’和‘南纯56’。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磁化次数及磁化灌溉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南疆地区发展节水型集约可持续农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方法】2017年定期观测棉花株高、叶面积等生长指标的,在T0(CK不磁化)、T1(一次磁化)、T2(二次磁化)处理中筛选出最优处理。2018年在二次磁化处理下设置不同灌溉定额(T1、T2、T3、T4、T5),综合对比棉花的各个生长发育指标及磁化灌溉水利用效率,筛选出最佳灌溉定额。【结果】T2(二次磁化)处理下的棉株表现均优于T1(一次磁化)、T0(CK 不磁化)处理的棉株,且产量达到最高,较对照增产22.3%;当二次磁化的灌溉定额达到3 360 m3/hm2时,棉花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均达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结论】当灌溉水经过二次磁化处理且灌溉定额达到3 360 m3/hm2时,棉株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等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促使棉田获得高产,且达到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26.
【目的】筛选出适宜新疆南疆复播大豆生长及产量最佳的接种方式及根瘤菌。【方法】采用3种接种方式(拌种、种肥、滴施)和3种根瘤菌剂(SMH12、T6、SN7-2)对大豆品种绥农35进行田间接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测定大豆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不同接种方式接种根瘤菌均能不同程度促进南疆复播大豆生长及产量。拌种T6处理对大豆平均主茎节数生长最佳;滴施T6处理对大豆平均株高、LAI生长最佳;滴施SN7-2处理对促进大豆茎粗、LAD、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生长最佳;拌种SN7-2处理对大豆植株Tr、Gs、Pn、单株粒重及产量为最佳。【结论】产量效果最好的组合为拌种-SN7-2,高达5 946.0 kg/hm2。产量较好的组合为滴施-T6达到5 888.6 kg/hm2,种肥-SN7-2为5 461.6 kg/hm2,种肥-SMH12为5 446.6 kg/hm2。  相似文献   
27.
不同育苗方式对棉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育苗方式对棉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裸苗育苗和穴盘育苗法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穴盘育苗的棉苗出叶速度快,裸苗育苗的茎粗、根系干重和侧根数均较穴盘育苗的粗、重和多;裸苗育苗棉株的棉苗素质好,良好的植物学形态特征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
为探讨不同根瘤菌接种方式的实施效果,以前期分离、鉴定、纯化的3株根瘤菌菌株为材料,选用南疆地区复播大豆绥农35为供试品种,对根瘤菌拌种、做种肥、随水滴施等接种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测定了大豆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用Logistic方程模拟籽粒灌浆过程,对复播大豆籽粒灌浆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接种...  相似文献   
29.
为探明农果间作水分高效利用机理,提出适合南疆地区最优的农果间作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枣棉间作系统进行研究,以种植模式(枣棉间作和枣、棉单作)和田间配置(棉花种植行数分别为2、4、6行;棉花株距分别为10 cm和12.5 cm)为参试因子,共9个处理,田间随机排列,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 m×10 m。测定了各处理的耗水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水分当量比(WER)等指标。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复合群体的耗水特性,枣棉间作耗水量较单作加权平均增加9.5%,棵间蒸发量降低11.4 mm,蒸散比降低13.5%。棉花种植行数显著影响复合群体的耗水特性,间作6行棉花较间作2行棉花耗水量增加9.1%~13.9%;间作6行棉花分别较间作4行和2行棉花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35.2 mm和66.3 mm,棵间蒸发量分别降低24.2 mm和33.7 mm,蒸散比分别降低16.0%和22.2%;棉花株距变化仅对土壤贮水消耗量有显著影响,I3处理(间作棉花4行)土壤贮水消耗量较I4(间作棉花2行)高24.4 mm,I1(株距10 cm)较I2(株距12.5 cm)高14.7 mm。枣棉间作群体对40~6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最高,20~40 cm土层次之,80~100 cm土层最低;单作枣树对土壤深层水分利用较多,单作棉花则主要消耗浅层土壤中的水分,枣棉间作能够较好地利用土壤各层的水分。就土壤贮水利用而言,增加棉花行数或减小株距有助于促进40~80 cm土层土壤贮水的利用。不同枣棉间作处理的WER都大于1,说明枣棉间作较单作提高了农田WUE。间作棉花种植行数为4行、株距为12.5 cm时,枣棉间作综合效益最优,产量为7 460 kg·hm-2,WUE为11.37 kg·mm-1·hm-2,WER为1.34。  相似文献   
30.
为了研究高粱种质节间相关性状的分布规律,并对其进行QTL挖掘与定位,采用R语言对40份高粱种质节间数目、节间长度(节长)及节间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高粱种质在节间数目、节间长度及其节间类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平均节间数目为8.3~17.3个,基本符合N(12.11,2.492)分布;平均节间长为3.4~21.8cm,符合N(13.98,7.642)分布;节间类型存在6种类型AR、A、ARA、ARAR、AU和AUR(A:节长渐长,R:渐短,U:等长),其中最多的类型为AR型;节间数目与节间长度的相关系数为0.26,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见,40份高粱种质资源节间相关性状的变异类型较为丰富,可作为良好的试验材料进行进一步的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