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0篇
  15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1沈阳市地理特点沈阳市地处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的中部,位于E 122°25′~123°48′,N 41°11′~43°02′,属于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7.8℃,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3.1℃,年降水量600~800mm,多集中在7~8月间,无霜期平均为155天,年平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92.
在农用运输车上都装有万向传动装置。万向传动装置的功用是能在轴间夹角及相互位置经常变化的两转轴之间传递动力。万向节和传动轴是万向传动装置中的主要部件,用来连接变速器(或分动器)和驱动桥。传动轴传递的扭矩大、转速高,再加上润滑条件差,长期使用,由于各零件的磨损和变形,传动轴会出现抖动、发响,严重时传动轴会断裂而造成事故。  相似文献   
93.
钾肥用量对不同品种旱地胡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钾肥调节胡麻抗倒伏特性的机理,在大田环境下,以2个当地主栽胡麻品种‘陇亚11号’(V1)和‘定亚23号’(V2)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钾(K0, 0 kg/hm2)、低钾(K1, 30 kg/hm2)、中钾(K2, 60 kg/hm2)与高钾(K3, 90 kg/hm2)4个施钾水平的裂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品种和钾肥施量组合对旱地胡麻株高、重心高度、茎粗、抗折力、抗倒伏指数、实际倒伏率和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及其与植株抗倒伏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90 kg/hm2钾肥施量范围内,增施钾肥在促进胡麻生长发育的同时亦可提高胡麻抗倒伏性能,最终提高产量。施钾后,2品种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在全生育期较不施钾(K0)平均分别提高了4.74%和8.88%。茎粗值(青果期)在施钾60 kg/hm2(K2)时最大,较不施钾(K0)平均增加11.79%。施钾较不施钾(K0)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平均高出18.32%和11.50%。不同施钾水平下胡麻实际倒伏率表现为:K2K3>K1>K0,较不施钾增产率依次分别为20.69%、24.93%和17.15%;相关分析表明: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与茎秆抗折力无显著相关性,与抗倒伏指数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除成熟期外);各生育时期胡麻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与茎粗均呈正相关,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60 kg/hm2作为适宜钾肥施用量,在兼顾增产的同时亦能有效增强胡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94.
为合理利用氮肥和隔根模式技术优化间作作物种间关系,进一步发挥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以胡麻间作大豆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施15N 80 mg/kg(N80),根系完全分离(T1)、根系不分离(T2)、根系尼龙网分离(T3)3种隔根模式对胡麻/大豆间作优劣势和种间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胡麻干物质积累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作大豆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N80显著高于N0处理。间作胡麻单株有效蒴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在N80T2处理下最大,其中,籽粒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高出41.94%~137.84%。间作大豆根瘤数为N0>N80,单株结荚数、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均为N80T2处理最大,籽粒产量则为N80T3处理最大,但与N80T2处理差异不显著,较其他处理显著高出4.33%~13.99%。所有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2,N80T2时最大。不同施氮模式下,T2处理的种间竞争力表现为胡麻强于大豆(AF>0,CRF>1),T3处理则恰好相反(AF<0,CRF<1)。说明胡麻/大豆间作体系中施15N 80 mg/kg、根系不分离有利于协调胡麻和大豆种间关系,促进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95.
施磷对胡麻生长率和磷吸收利用率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麻"陇亚杂1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不同施磷水平(P2O5:0,75,150 kg·hm~(-2)和225 kg·hm~(-2))对胡麻籽粒产量性状、灌浆时间、生物生长率、磷的吸收率、籽粒产量、产油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其与籽粒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磷使千粒重增加10.09%,单株籽粒重提高23.01%;灌浆时间延长7.62%;生物量生长率、经济生长率和籽粒生长率分别提高10.15%,15.60%和8.69%,但对胡麻每株蒴果数和每果籽粒数没有影响;磷的吸收率、磷的经济吸收率和籽粒磷的吸收率分别提高31.40%,37.84%和29.57%;籽粒产量和油产量分别提高16.97%和17.93%;磷肥利用率随施磷量增加而减小;籽粒产量与经济生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籽粒重、千粒重、灌浆时间、生物量生长率和籽粒生长率呈显著正相关。试验区施磷量(P_2O_5)75~150 kg·hm~(-2),可以实现胡麻高产和磷肥高效利用目的。  相似文献   
96.
基于APSIM的油用亚麻叶面积指数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模拟油用亚麻叶面积指数,构建油用亚麻生长模型,本文研究环境效应和作物遗传特性对叶面积指数的作用,分别利用2012-2013年定西试验区不同密度、2012-2013年榆中试验区不同施氮、磷量试验测量数据构建模型,采用潜在叶片数、叶片尺寸和种植密度构建潜在叶面积指数;研究同化作用、水分和氮素胁迫的限制构建实际叶面积指数;研究熟化、光竞争、水分胁迫等引起的衰老叶面积指数,从而构建基于APSIM(农业生产系统模型)的油用亚麻叶面积指数模型。利用2014年定西和榆中的实际测量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正。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油用亚麻叶面积指数,RMSE最小值0.043,最大值0.672,决定系数R2取值范围0.56~0.98,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定西试验站合理密植7.5×106粒·hm-2,可获最大叶面积指数(盛花期)3.92,榆中试验区最佳施氮量75kg·hm-2、施磷(P2O5)量75kg·hm-2在盛花期获得最大叶面积指数4.486。  相似文献   
97.
胡麻产量形成模型是胡麻生长模型中的重要子模型,其准确性关系到整个模型的模拟性能。本研究拟构建能较准确预测不同生产情况下胡麻的产量形成模型,为胡麻实际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模型利用2012—2013年胡麻西北主产区定西和榆中试验站不同肥料、不同播种方式、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氮磷水平的试验结果,以胡麻生理生态过程为主线,分别构建了产量构成因素法(基于品种遗传参数:单位面积蒴果数、每果粒数、粒重与水肥胁迫因子、累积光合速率)的产量形成模型和基于粒壳比法(基于粒壳比和蒴果干物质总量)的产量形成模型;利用2014—2015年试验区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较广泛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法对定西地区不同肥料、不同播种方式、不同种植密度产量模拟值的RMSE平均为133.47 kg×hm~(-2),粒壳比法的RMSE平均为195.51 kg×hm~(-2);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决定系数R2产量构成因素法与粒壳比法分别为0.819 8和0.743 9。榆中地区12个氮磷处理水平产量构成因素法平均RMSE值为140.70 kg×hm~(-2),粒壳比法的RMSE平均为193.22 kg×hm~(-2);产量构成因素法与粒壳比法预测的产量值与观测值R2分别为0.832 9和0.805 8。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法对产量的模拟效果优于粒壳比法,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把单位面积蒴果数、每果粒数与粒重作为品种遗传参数的产量构成因素法能更精确模拟胡麻的产量,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98.
采用4种不同提取细胞核的方法,测定了6个不同沙棘品种的核DNA含量,比较了4种不同提取方法测得的CV值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提取沙棘核DNA的方法所测得的内标CV值为2.49%~11.31%,待测样CV值为2.53%~12.08%.当Tris.MgCl2法测定时,细胞核全部破碎,故未得到流式图;用Otto's法测得的CV值最小,内标与待测样CV值分别为2.49%~3.35%,2.53%~3.56%.因此,Otto's法为最适宜提取沙棘细胞核D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
为明确水氮耦合效应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胡麻耗水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当地的灌水量和施肥量,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轮选2号(V1)、定压22号(V2)2个胡麻品种为主区,3个灌水量0(W1)、1 200(W2)和1 800 m^3·hm-2(W3)为副区,3个氮肥梯度0(N1)、60(N2)和120 kg·hm-2(N3)为副副区,研究水氮耦合对胡麻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和施氮量主要影响100 cm以上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W3>W2>W1,N3>N2>N1,成熟期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W3较W2、W1分别高9.04%和30.93%,N3较N2、N1分别高5.96%和9.68%;品种、灌水、氮肥对产量有显著影响,V2较V1增加8.94%,W3、W2较W1分别增加40.35%和27.42%,N3、N2较N1分别增加13.86%和8.50%,除VXN外,各处理两因素间交互作用显著(P<0.01),而三因素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农学利用率随着灌水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偏生产力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综合评价水氮互作效应对胡麻耗水特性、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建议在试验区条件选择V2品种、灌水为1 800 m^3·hm-2,施氮量为60 kg N·hm-2。综上,适宜的水氮耦合模式在增加旱地胡麻籽粒产量、促进土壤水分吸收的基础上,能够保证胡麻的高产高效。本研究结果为旱区胡麻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一品红组织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一品红嫩茎作为实验材料,采用组培方法进行繁殖实验,结果表明接种适宜的培养基为MS BA1 NAA0.2,蔗糖30g、琼脂6g,pH值为6.2。最佳继代培养基MS BA 0.2~0.5。生根培养基以1/2MS NAA0.2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