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9篇
  30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江西省旱地土壤质地与土壤化学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江西省旱地土壤质地及其与化学性状的相关性,为江西省旱地土壤质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比重计速测法和常规化学指标分析方法测定了江西省不同地区的159个旱地土壤样品质地和氮、磷、钾、有机质含量、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指标,着重分析土壤中物理性粘粒含量及其他各级土粒含量与化学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江西省旱地土壤质地以壤土占绝对优势,高达93.71%,而在壤土中中壤土占比为51.57%;(2)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土壤中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即土壤颗粒越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土壤全钾含量越低;随着土壤颗粒变细,土壤pH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全磷含量与土壤各级土粒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2.
不同复种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复种方式对双季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紫云英+双季稻处理(ZDD)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油菜+双季稻(YDD)和冬闲+双季稻处理(XDD)。其中,2010年早稻产量处理间差异不大,晚稻ZDD处理比YDD高3.5%,比XDD高4.1%; 2011年ZDD处理早稻产量极显著高于YDD处理,幅度为6.4%,晚稻极显著高于XDD,幅度为4.6%; 有效穗的不同是导致处理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水稻根系总干重呈ZDDYDDXDD,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10 cm以下土层分布的水稻根系ZDD和YDD处理明显高于XDD。复种2年后,与XDD相比,ZDD和YDD处理的土壤有机质、 全氮含量、 微生物总量和酶活性增加,其中ZDD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YDD、 XDD高0.58%、 0.95%,差异显著; 与试验前相比,土壤全氮含量三种复种方式均有提高,ZDD、 YDD和XDD处理的提高幅度分别为6.52%、 2.17%和0.72%,且ZDD和XDD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土壤微生物总量呈ZDDYDDXDD,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冬种紫云英并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冬种紫云英和油菜有利于土壤肥力改善。  相似文献   
103.
试验结果研究表明 :同一类型的土壤 ,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案 ,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有所差别 ,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时 ,施肥量最合理 ,化肥成本最低。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与土壤参数、有机肥料施用量及施肥方案有关 ,其关系建立的知识库有以下两种 :一是根据土壤参数、前几年水稻产量、有机肥的用量 ,推荐施肥方案、目标产量及预估经济效益而建的 ;二是根据土壤参数、计划产量、推荐施肥方案及预估经济效益而建的。  相似文献   
104.
105.
应用^15N标记紫云英青贮饲料饲喂生长猪,研究了猪对紫云英青贮饲料中氮的代谢规律,证明猪对青贮饲料中粗蛋白质的消化率53.75%,猪粪,尿对青贮饲料中N素的回收率分别为39.36%和24.71%,紫云英青贮饲料和配合饲料按1:2比例(干物计)饲养猪,能使猪正常生长并提高猪胴体的瘦肉率和瘦肉中蛋白质含量,为紫云英用作青贮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目前,大量农田土壤及其生态功能正经受着土壤酸化的严重威胁,而土壤pH深刻影响着土壤中硅、磷养分的移动性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关于硅肥施用可有效提升土壤磷素植物有效性的研究已有大量报导,但在农业集约化生产区,土壤磷素已大量累积的背景下,磷富集对土壤硅移动性与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楚。选取2种不同有效硅水平的农田土壤(低有效硅土壤LASi:有效硅28.20 mg?kg-1;高有效硅土壤HASi:有效硅253.6 mg?kg-1),通过等摩尔浓度硅磷竞争吸附试验、土壤培养试验等,探究人工酸化与磷添加对土壤硅吸附性能与移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酸化土壤pH在3.5~8.0范围内,当硅与磷等摩尔浓度同时添加时,磷的存在会降低硅的吸附,各相应pH的LASi与HASi 2种土壤对硅的吸附量分别降低26%~74%、31%~84%。这说明,土壤对磷的吸附大于对硅的吸附。设置土壤pH3.5~8.0范围内,降低pH可降低土壤对硅的吸附;磷添加降低土壤硅吸附的效应,在高pH条件下更为显著。土壤酸化与磷添加降低了土壤对硅的吸附,降低了土壤有效硅(HOAc-NaOAc-Si)水平;不同类型土壤移动性硅(CaCl2-Si)水平对酸化与磷添加的响应不同,具体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7.
机收稻田皮带辗压区紫云英生长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2-2014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紫云英不同播种量与不同播期、水稻不同割茬高度和机收时土壤不同水分含量对皮带辗压区紫云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紫云英播种量、推迟5d播种,水稻高茬(30cm)机收、机收时土壤低含水量(≤30%)和机收后稻草均匀覆盖均有利于增加皮带辗压区单位面积紫云英产量。  相似文献   
108.
概述了稻田土壤中氮素损失途径的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氮素损失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减少稻田氮素损失的对策和今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9.
双季抛栽条件下连续免耕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连续免耕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南方稻区土壤合理耕作和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5—2009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翻耕抛栽为对照,探讨稻田连续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保水性、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稻田免耕1—2年(4季),早、晚稻产量较翻耕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70%和1.87%,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早、晚稻产量均表现为下降,尤其是免耕5年水稻产量下降更为显著,下降幅度分别为9.16%和12.56%;稻田免耕1年(2季),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土壤物理性质变差,较翻耕相比,容重增幅为1.68%—8.01%,总孔隙度减少0.69%—4.48%,非毛管孔隙度下降15.42%—37.92%;免耕有利于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但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总量免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免耕土壤细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减少;免耕土壤中脲酶活性增加;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结论】稻田免耕1—2年(4季)产量与翻耕无显著差异,免耕1年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土壤物理性质变差,早、晚稻产量均表现为下降。免耕有利于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但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免耕土壤细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减少,免耕土壤中脲酶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0.
稻草切碎全量还田抛秧栽培双季稻立苗和生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机械化稻草切碎全量还田条件下抛栽水稻的快速立苗,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稻草还田(设稻草全量还田和稻草不还田)以及在稻草全量还田条件下秧龄(早稻设25、30 d,晚稻设20、25、30 d)、抛栽方式(设点抛和人工撒抛)、耕作方式(设机械深耕和机械旋耕)对早、晚稻抛栽立苗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稻草全量还田不利于晚稻立苗及根系生长,但对早稻影响较小;晚稻稻草全量还田的秧苗立苗时间比稻草不还田至少延长2 d;抛栽2 d后单株根质量大于稻草不还田;抛栽4 d后稻草全量还田处理水稻叶面积、黄叶比低于稻草不还田处理。相同耕作与抛栽方式下,秧龄越短水稻立苗和根系生长越快,早稻30 d秧龄秧苗立苗时间比25 d至少长2 d;晚稻30 d秧苗立苗时间比20 d秧苗至少长3 d,比25 d秧苗至少长1 d。相同耕作方式及秧龄条件下,早、晚稻点抛后的立苗角度、立苗比例均大于撒抛,且早稻点抛立苗时间比撒抛至少缩短2 d,晚稻至少缩短1 d。相同抛栽方式及秧龄条件下,晚稻深耕立苗时间比旋耕短、根系数量比旋耕多;早、晚稻深耕秧苗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旋耕。生产上,在稻草全量还田时,早稻秧龄宜为25 d,晚稻秧龄宜为20~25 d,采用点抛及深耕的方式有利于抛栽稻立苗及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