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4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1.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 (1)提高良种覆盖率.在水稻生产中,压缩早籼稻,广推杂优稻种植面积,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使杂优面积占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同时,适当扩大黑米、红米等珍稀米面积.(2)扩大优质稻面积.以建立全国优质稻示范县为契机,加速优质稻推广步伐.2001年栽培优质稻5 333 hm2,"十五"期间要累计栽培优质稻4万hm2,每年要建立优质稻中心示范片200hm2,十几hm2高产示范片8~10个.(3)扩大"两茹"生产.计划每年栽培甘茹5 333hm2,马铃薯666.7hm2.甘薯生产重点发展优质食用型、加工专用型和茎叶菜用型品种,"两菇"要大力推广脱毒苗栽培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72.
氮素是茶树生长和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供应状况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与品质。本文在总结了茶园土壤氮含量的基础上,综述了氮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 N2O 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随着化学氮肥的大量施用,茶园土壤氮素含量明显增加;合理的施氮量能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并改善其品质,不足或过量均会抑制茶树产量和品质;茶树为喜铵作物,施用铵态氮肥有利于茶树品质的形成;成龄茶园施 N 量200.0~350kg·hm-2, N∶P∶K 配比2∶1∶1为宜,同时配施适量有机肥;施用氮肥显著促进茶园土壤 N2O 的排放。结合茶叶氮素需求特征,提出今后进一步加强氮素利用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73.
杂交水稻各生育阶段氮肥分配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不同氮肥分配比例的_田间试验,观察杂交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氮肥以基肥60%、分蘖肥20%、穗肥10%、粒肥10%的分配比例最适宜,对组成产量的经济性状协调性较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4.
75.
通过走访、座谈会、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闽东茶叶生产现状调研,在全面分析闽东茶叶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闽东茶叶质量升级的技术对策,同时通过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实施各项技术方案,以满足茶叶质量升级的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76.
近年来,仙游县充分利用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于枇杷生长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枇杷生产.1998年引进早钟6号优质枇杷,目前已发展到4 000hm2,占枇杷面积的80%,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77.
【目的】筛选‘金牡丹’茶园化肥减施技术模式,充分发挥金牡丹品种的优质增效作用。【方法】2020—2022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茶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SF)、商品有机肥与茶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OM+SF)4种茶园化肥施用模式对金牡丹茶园茶叶产量、生化指标与白茶制茶品质的影响,其中SF、OM+SF为化肥减施技术模式,化肥分别减量施用34%与28%。【结果】邵武、福安栽培点产量、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含量最高的均为OM+SF模式,不同模式之间咖啡碱变化规律不一致,OM+SF及SF模式白茶感官审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模式,聚类分析显示同一地点不同施肥模式相关性较高,栽培地点影响金牡丹品种的产量、制白茶品质与生化指标等综合性状。【结论】OM+SF是金牡丹茶园化肥减施的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78.
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挥发是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氨挥发的影响,以期为评价生物质炭在茶园土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数据。试验设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氮肥(B0N1,225 kg·hm-2)、施8 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1N1)、施16 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2N1)4个处理,施氮量春季追肥、秋季追肥和冬季基肥比例为3︰3︰4,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0.05),全氮量变化不显著(P0.05);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降低了5.34%~12.59%,硝态氮平均含量增加了11.02%~36.54%,促进硝化作用。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量为13.01~40.95 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7.29%~12.42%,冬季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最大;施氮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量(P0.05),增施生物质炭则显著降低了氨挥发量(P0.05),降幅为26.25%~28.21%。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最主要因素,施用生物质炭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从而抑制了氨挥发。  相似文献   
79.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团聚体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和植茶30年茶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5mm粒径为主,新垦3年茶园以0.25mm的微团聚体含量为主。林地开垦为茶园后,在0—20cm土层中土壤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值(GMD)、初始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前30min渗透量和总渗透量分别降低了10.59%~19.38%,30.32%~65.60%,44.04%~72.08%,49.97%~76.62%,51.04%~73.90%,51.90%~55.66%,55.61%~78.82%,59.65%~69.23%(P0.05),分形维数(D)则显著增加了4.61%~7.52%(P0.05);各样地土壤R0.25、MWD、GMD、初始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前30min渗透量和总渗透量均表现为林地植茶30年茶园新垦3年茶园,D表现趋势则相反;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各样地土壤渗透性能指标与R0.25、MWD、GWD和5m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2,0.5~1,0.25~0.5,0.25mm团聚体含量、分形维数(D)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各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能指标(D除外)和渗透性能参数均与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H和速效磷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为茶园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下降(尤其是5mm大团聚体含量),从而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渗透性能指标也随之下降;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增加,有利于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渗透性能指标得到恢复,但仍未达到林地水平。  相似文献   
80.
生物黑炭对强酸性茶园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土柱淋滤试验研究了生物黑炭施用量对强酸性茶园土壤淋溶液体积、pH以及NH+4-N和NO-3-N淋溶的影响。试验中所用生物黑炭以茶树枝条为原料制成,土柱中生物黑炭用量设B0(0t/hm2)、B1(8t/hm2)、B2(16t/hm2)、B3(32t/hm2)和B4(64t/hm2)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B1、B2、B3和B4土壤淋溶液体积分别下降了1.84%,3.43%,5.99%和11.09%;随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淋溶液pH和土壤pH也逐渐增加;B1、B2、B3和B4 4个土柱的NH+4-N淋失量分别降低了1.84%,2.82%,11.37%和9.75%,NO-3-N淋失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6.24%,43.65%,44.39%和62.40%;在整个淋洗过程中,NH+4-N和NO-3-N淋溶主要发生在前5次,且主要以NO-3-N的形式淋失,其累积淋溶量占NH+4-N、NO-3-N淋溶总量的57.61%~76.54%;生物黑炭降低了土壤中NH+4-N(B4处理除外)和NO-3-N含量。以上结果表明,生物黑炭施用能明显增加土壤pH,减少NH+4-N和NO-3-N的淋失,增强土壤的持续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