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62篇
农学   5篇
  24篇
综合类   267篇
农作物   2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根据金盘山林场全场小班实测资料,分优势树种给出3个小班蓄积单产估测数学模型。3个模型之复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显示较高的拟合精度,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2.
根据福建农林大学"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发展历程与课程特点,梳理了当前生态学专业学生面临的3个形势特征,即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空前突出、产业转型带来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剖析了在这种新形势下农林院校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3类问题,即学生专业定位模糊、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盲目考研现象加剧。针对这些问题,以生态学专业必修课"景观生态学"课程为例,从深化专业导论课、加强"立体化"教学环境建设、加强教学方式的融合与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当前新形势下"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73.
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密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承祯  洪伟 《林业科学》2001,37(Z1):72-77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在人工林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其林分经营过程的密度控制问题一直是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动态规划方法建立的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控制模型的基础上,以密度二次效应模型为基础、林分立木密度为目标函数,提出以净现值最大为标准,应用遗传算法优化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的间伐时间及其保留密度和主伐时间的最优组合方案.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的密度决策方案优化表明,遗传算法与经济评价相结合优化林分间伐时间及其保留密度和主伐时间决策组合效果很理想.马尾松人工林在地位指数10~18之间时,均以间伐两次为最优,第1次在11~12 a,第2次在16~17 a,而主伐年龄以22~25 a为最优.每一地位指数均优化得到其最优的营林措施组合方案,此时净现值最大且内部收益率大于12%.研究结果为马尾松人工林密度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4.
永安市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的区位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调查样地资料,分别对永安市巨尾桉人工林在不同小地形、不同坡位和不同坡向上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脊和山坡的林分生长量相差不大;山洼林分生长最好,其次为山脊和山坡,山顶林分生长最差;不同年龄、不同坡向的林分中,不同坡位的生长差异不大;巨尾桉在阳坡上生长明显优于半阴半阳坡的林分。  相似文献   
75.
木荷天然林与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样地法群落调查,对木荷林群落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本群落是以山茶科和壳斗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其优势种为木荷、马尾松以及罗浮栲。随着演替的进行,木荷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进一步分析木荷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生态学差异,表明:木荷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物种组成都较丰富,通过木荷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物种组成比较,可以看出人工林虽然受人为影响较大,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恢复,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都趋于复杂化,并在科、属、种组成上与天然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6.
不同处理对格氏栲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格氏栲种子萌发率,从不同粒级、不同温度、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不同种皮处理等对格氏栲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速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粒和中粒格氏栲种子的萌发率比小粒种子高;40和50 ℃处理有利于格氏栲种子萌发,温度过高会抑制其种子萌发;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处理均能促进格氏栲种子萌发,赤霉素质量浓度为10、20和50 mg/L时格氏栲种子发芽率均高于70%;去除种皮可提高格氏栲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77.
千年桐种源叶片内源激素比较及其与碳氮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1个不同种源千年桐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4种内源激素———赤酶素(GA)、玉米核苷(ZR)、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的含量。结果表明:11个种源千年桐叶片的GA、IAA、ZR、ABA存在极显著差异,从变异系数的离散程度看,4种内源激素的差异程度为GA>ZR>IAA>ABA。IAA与ABA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GA与IAA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关系(P<0.1)。各种源内源激素平衡性具有一定差异,体现了不同种源适应能力的不同。在叶片C、N含量的相关性中,GA/ABA和GA与叶N含量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与C/N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8.
应用非直角与直角双曲线模型、二项式回归方法及叶子飘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了雷公藤幼苗的测量数据.结果表明,雷公藤幼苗光合速率与光强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叶子飘光响应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相关系数最大,模拟值与实测值最符合;利用该模型重新拟合出雷公藤幼苗的饱和光强为468.98μmol.m-2.s-1,最大光合速率为21.41μmol.m-2.s-1,这些数据与试验测量值较符合;其内禀量子效率为0.076,表观量子效率为0.069,在光补偿点处的量子效率为0.072.  相似文献   
79.
对福建省顺昌县宝庄村人工林在极端天气干扰下形成的林隙进行调查,研究人工林林隙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宝庄村人工林中,树木倒伏形成的林隙最为常见,占林隙总数的32.98%;其次是树木翻兜形成的林隙,占27.66%。林隙形状不规则,林冠空隙(CG)和扩展林冠空隙(EG)面积主要集中在600~800m。;形成木数量组成以100~150株为主,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0-15cm,构成形成木的主要树种是马尾松、杉木、毛竹。以林隙形成特征为参照,对受灾人工林的恢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0.
通过模拟酸雨实验,研究酸雨胁迫(pH2.5、3.0、35、4.0、4.5)对台湾桤木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酸雨酸度的降低,台湾桤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上升趋势。pH2.5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最低点,比对照(CK)降低28.6%;pH4.5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比CK高10.2%;pH2.5时,叶片的蒸腾速率达最低点,比cK降低59.5%,而pH3.0、3.5、4.0、4.5分别比CK降低57.4%、53.1%、50.1%和34.7%。随着酸雨胁迫时间的持续,台湾桤木叶片净光合速率先降低后升高,蒸腾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气孔导度先降低后升高;胞间CO2浓度前期降低,9月达最低,其后又升高;气孔限制值先升高后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