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4篇
  3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51.
一株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从秦岭山区中筛选得到的一株放线菌(编号为No.24),对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生测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发酵液对农业常见的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苹果轮纹病菌和小麦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分别是146.87 mg.L-1和164.09 mg.L-1;对玉米大斑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其EC50分别为129.33 mg.L-1和184.99 mg.L-1。盆栽试验在浓度为6 000 mg.L-1时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76.1%和70.7%,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66.9%和61.1%。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No.24菌株发酵液可以有效控制番茄灰霉病和小麦白粉病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52.
笔者从采自陕北沙漠的沙土中分离出一株链霉菌A1。通过对其进行的包括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初步确定其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广谱、较强的抗真菌和细菌活性。盆栽试验中,A1菌株的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作用达到87.85%,治疗效果也达到81.19%。田间试验结果表明A1菌株的发酵液对黄瓜霜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为78.97%,是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53.
放线菌Z139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陕西秦岭山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1株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Z139,经初步鉴定为小多孢菌属红棕褐小多孢菌(Micropolysporarabrobranea)的一个变种。该菌株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棉花枯萎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菌丝的生长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979,0.505,1.733,0.425和0.849mL/L,对玉米大斑病菌、番茄叶霉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709,0.375,0.445和1.333mL/L。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达到98.6%和86.1%。  相似文献   
54.
苦皮藤果实中农药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 5种溶剂对苦皮藤假种皮进行了系统提取 ,在灵敏的活性追踪指导下 ,分别从苦皮藤假种皮体积分数 2 5 %和 5 0 %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4个化合物 :卫矛醇 (化合物 )、1α,2 α,4β,6 β,8α,9β,13-七羟基 -二氢沉香呋喃 (化合物 )、9β-苯甲酰氧基 - 1α,8β,13-三乙酰氧基 -二氢沉香呋喃 (化合物 )、β-谷甾醇 (化合物 ) ;其中化合物 有杀菌活性 ,化合物 有杀虫活性 ,化合物 为在苦皮藤中首次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55.
牛前胃弛缓是养牛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能导致牛的生产力严重下降或丧失,常给养牛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05年以来,诊治该病225例,其中治愈219例,治愈率达97%以上,获得了满意疗效和治愈率。对其诊疗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6.
土壤稀有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优化土壤稀有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对从安徽、浙江、山东、陕西等地采集的31份土样中的稀有放线菌进行了选择性分离。结果表明:以改进的HV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将土壤样品稀释100倍,添加2×10-5 g/mL重铬酸钾+2×10-5 g/mL萘啶酮酸+1×10-5 g/mL卡那霉素作为抑制剂分离效果最好。以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为指示菌,从分离的417株放线菌中筛选出H32、H75、H223、H227、H238等5株可代谢抗菌活性物质的菌株。离体条件下,5株放线菌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H223和H238菌株发酵液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均小于10 mL/L;H32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25.5、28.9和29.9 mL/L。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显著,其中H223菌株发酵液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达30 mm以上。盆栽实验结果表明,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为73.45%~82.35%,治疗效果为67.74%~70.80%。  相似文献   
57.
利用链霉素耐药性突变筛选抗菌活性放线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链霉素耐药性突变,从天然无抗菌活性或活性微弱的12株放线菌中筛选活性菌株。在链霉素浓度为25 μg/mL时共获得99株耐药菌株。通过抑菌活性测定,发现7株耐药突变菌株的发酵液产生了抑制细菌活性,其中仅耐药突变株67S-14所产生活性物质的遗传性能稳定。室内抑制真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67S-14发酵液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的抑制率较原始菌株No.67提高50%以上。该突变株在菌落形态方面与原始菌株存在较大的差异。Doskochilova溶剂系统纸层析结果表明,该活性物质可能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HPLC分析结果表明,该抗生素可能是突变菌株67S-14产生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58.
采用电喷雾多级质谱技术研究了杠柳苷A和E的质谱裂解行为。在源内诱导碰撞解离谱图中发现,从准分子离子中脱去二取代吡喃酮是杠柳苷A的主要断裂形式之一。从分子中失去不同长度的糖链以及杠柳甙元D环开裂重排失去甲醛(-30 Da)是识别该类化合物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杠柳苷A和E的质谱裂解机制和特征碎片进行研究,总结了鉴别该类化合物的方法,并对杠柳根皮中的一个未报道化合物杠柳苷X的结构进行了推测,该方法对研究杠柳中杠柳苷类化合物的分布及结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
苦皮藤素在水体中的稳定性及水解产物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技术(HPLC-ESI-MS/MS),研究了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苦皮藤素V、苦皮藤素I、NW28及NW53在不同水体中的稳定性及苦皮藤素Ⅴ在碱性水体中的水解产物。54℃±1℃贮存24 h,在pH值为4的水体中,苦皮藤素V、苦皮藤素I及NW53比较稳定,而NW28稳定性较差,其水解率依次为5.03%、4.15%、6.60%及19.75%;在pH为7的水体中,苦皮藤素V比较稳定,水解率为6.43%,苦皮藤素I、NW28及NW53稳定性较差,水解率分别为12.5%、12.3%及50.55%;在pH为10的水体中,苦皮藤素V、苦皮藤素I、NW28及NW53极易水解,水解率依次为71.53%、84.55%、77.68%及99.30%。苦皮藤素V在碱性水体中的主要水解产物为一系列在其C-1、C-2 C-8及C-9位发生酯键水解而形成的3-羟基、4-羟基或5-羟 基的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  相似文献   
60.
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提取物水解产物中的1β,2β,4α,6α,8β,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为起始原料,经丙酮保护,甲磺酰化,四氢铝锂还原,脱丙酮保护4步反应得到了1β,2β,4α,6α,8α,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并以此设计合成了11个新的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5.1~5.11),其结构经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方法鉴定。初步的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5.1~5.11)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均具有一定的胃毒和拒食活性,其中化合物5.1在1%浓度下的拒食活性为95.2%;化合物5.1,5.8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具有显著的活性,其中5.1在150 mg/L的浓度下对白纹伊蚊的死亡率为9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