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9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30篇
  14篇
综合类   166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我国是重要的柑橘原产地之一,现有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广东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宜柑橘生产,栽培历史悠久,主栽品种多为地方品种,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然而,目前柑橘生产上存在主栽品种品质退化、成熟期集中、品种结构不甚合理、品种改良滞后等问题,制约着广东柑橘产业健康发展。广东柑橘种质资源丰富,开展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评价,综合运用常规育种方法与生物技术手段,培育高产、抗逆、不同成熟期的优质新品种,是新时期广东柑橘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共选育出金葵蜜橘、无籽砂糖橘、少核贡柑等33个柑橘新品种,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为全省柑橘产业发展和品种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回顾了广东柑橘产区分布情况和品种结构调整概况,介绍了广东柑橘种质资源多样性以及柑橘品种改良的主要方法,总结了广东柑橘新品种选育成绩,提出了广东柑橘品种改良中的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今后广东柑橘品种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板栗红蜘蛛是唐山市板栗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根据板栗红蜘蛛发生消长规律,采用烟雾机喷雾施药,研究了聚乙烯醇、刹死倍和3种杀螨剂对红蜘蛛越冬卵和发生期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对越冬卵的防效聚乙烯醇40倍液+5度石硫合剂在栗树休眠期可达86.53%;刹死倍200倍液在栗树芽萌动期达77.9%;尼索朗对发生期螨的防效达80.6%,均可在板栗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链霉菌30702和壳聚糖对淮山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的影响,采用比色法和滴定法观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Trimmomatic等软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和真菌的发展变化。结果表明,链霉菌、壳聚糖、土壤原始微生物和培养时间等4个因素对淮山土壤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壳聚糖浓度在0~10.0 g/kg内,土壤酶活性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大而提高;随时间的延长,先升再降;壳聚糖与链霉菌之间存在交互效应。链霉菌和壳聚糖能增加淮山土壤细菌的物种丰度,减少细菌的多样性,增加艾德昂菌属(Ideonella)和纤维弧菌(Cellvibrio)等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而对真菌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与对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优势菌属为腐质霉属(Humicola)、枝孢属(Cladospori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uncultured_bacterium_ c_Subgroup_6。其中,链霉菌与2.5 g/kg壳聚糖复合处理的细菌物种丰度最大,细菌多样性最少。  相似文献   
14.
厦门市售淡水鱼铅、镉含量及食用风险评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10种习见厦门市售淡水鱼鱼肉中重金属镉(Cd)和铅(Pb)的含量。结果表明:Cd和Pb在不同部位(头部、腹部和背部)鱼肉的分布规律相似,但不同鱼类中Cd和Pb的含量差别较大;所有受检鱼类样品的重金属Cd的含量均未超标,6.67%的鱼类样品中重金属Pb的含量超过我国的国家标准。以暴露量和非致癌风险危害商数作为食用风险评估的指标,结果如下:以各淡水鱼中的Cd或Pb作为单一暴露估算的暴露量WI_(estimate)远小于标准限值,Cd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数为0~0.011,Pb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数0.093~0.569,二者均小于1,处于安全范围内,可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滹沱河山区自然地理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可将其划分为3个水资源区:界河铺以上区域(Ⅰ区为成水用水环境)、界河铺至济胜桥之间区域(Ⅱ区为用水环境)、济胜桥以下至南庄区域(Ⅲ区为成水环境)。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文、气象数据,探讨了近55a以来滹沱河山区分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滹沱河山区地表水资源逐年减少,70年代是该区正负距平的转折时期、地下水主要表现在Ⅰ、Ⅱ区忻定盆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04m,且超采区面积有所增大;滹沱河山区水资源的减少是由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1980—2010年气候变化、水保活动、水利活动影响约分别占整个径流减少量的38.6%,26.4%,35.0%,人类活动合计约占61.4%;由于气候变化使Ⅰ区、Ⅱ区、Ⅲ区水资源分别以平均每年0.88%,0.61%,0.41%(算术平均)的速度减少;人类活动使Ⅰ区、Ⅱ区、Ⅲ区水资源分别以平均每年1.31%,1.14%,0.71%的速度减少,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程度具有相同明显的规律性:即从源头向下游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人类活动的2种方式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水保活动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Ⅲ区Ⅰ区Ⅱ区,水利活动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Ⅱ区Ⅰ区Ⅲ区。  相似文献   
16.
河岸边坡草被减流减沙效应及其坡面流水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研究草本植被覆盖对河岸边坡坡面流水动力学特征及产流产沙规律的影响,阐明坡面生物措施的减流减沙效益,在放水流量为5ml/s、坡度约为15°的条件下对不同草本植被覆盖类型的河岸自然边坡进行野外放水冲刷试验。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坡面的初始产沙量均大于裸地,黄花蒿的产沙量最大(1.92g),其次是野豌豆(1.73g)、狼尾草(1.24g),裸地(0.96g)最小;从产沙趋势上看,裸地坡面的产沙过程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狼尾草、野豌豆、黄花蒿则呈整体递减趋势;(2)4种不同下垫面边坡土壤稳定入渗率介于2.10~4.30之间,狼尾草(4.30mm/min)最大,野豌豆(3.91mm/min)、黄花蒿(3.10mm/min)次之,裸地(2.10mm/min)最小,且入渗过程均符合Horton入渗公式:i=i_c+(i_0+i_c)e~(-kt);(3)各草本植被覆盖坡面的减流效益按大小排序为狼尾草(57.41%)野豌豆(40.74%)黄花蒿(37.03%);减沙效益大小排序为狼尾草(55.73%)野豌豆(45.71%)黄花蒿(26.89%);(4)3种草本植被坡面的径流流速及费汝德数均小于裸地,而雷诺数与裸地相比差异不大,均分布在32.46~33.90之间;各植被坡面的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及糙率系数分别是裸地的3.96~12.85倍和1.96~2.52倍。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草被的减流减沙作用及土壤侵蚀动力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开敞式进水池在大流量、低水位情况下易出现表面涡,严重时将发展为吸气涡,影响泵站安全稳定运行.为准确模拟吸气涡流动结构,采用S-CLSVOF方法捕捉水气交界面,并基于混合RANS/LES方法中的VLES方法解析湍流场结构,分析了网格与计算时间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 VLES模型的特性.结果表明:VLES模型可以准确...  相似文献   
18.
笔者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对10份采集自海南岛西线海岸的红树林植物进行了茎的共附生放线菌分离,并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对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进行鉴定,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得到的放线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63株放线菌,初步确定16株代表性放线菌的分类地位。16株代表性放线菌中,有13株放线菌属于链霉菌属,有2株放线菌属于小单孢菌属,其中5株链霉菌为潜在的新物种。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16株代表性放线菌的发酵产物对至少1种指示菌具有抗菌活性。从菌株HNM0645的发酵粗提物中分离获得了1个化合物A,经过结构鉴定为已知化合物K-252a。通过测试不同浓度化合物A对山药炭疽病原菌的抑菌率,利用Excel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出EC50值为286.61 μg·mL?1,化合物A对供试细菌没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然而人类社会发展正影响着其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和斐济为代表的太平洋岛国拥有丰富的热带森林资源,但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正在导致热带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文中介绍了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和斐济这3个太平洋岛国的森林资源现状,着重分析和比较了这些国家的森林资源现状、林业管理体制、政策与机构,以及林业生产与贸易状况,以期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开拓太平洋岛国地区国际市场提供重要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以麻江蓝莓采后贮藏病果为试材,采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对比的方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进行鉴定,并通过离体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蓝莓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以期为麻江蓝莓采后病害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菌株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香灰菌(Xylaria sp.)、木霉菌(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粪壳菌纲藻(Sordariomycetes sp.),其中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为主要致病菌。通过对青霉(Penicillium)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余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对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主要致病菌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0.007 9μg·mL~(-1),推荐作为蓝莓田间防控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